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449节

  太上皇便能够彻底安心的养病。

  “舅舅,有件事,朕和父皇商量过了。”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将他和皇帝商量的关于对吐蕃用兵的事情,详细的说给了长孙无忌。

  外面御乘缓缓的前行,进入明德门,行朱雀大道,最后进入朱雀门。

  一直在太极门下,御乘才停了下来。

  御乘停下,李承乾从御乘当中走了出来,看了前方的太极殿一眼,才从御乘上走了下来。

  长孙无忌跟在李承乾身侧,李义府和许敬宗跟在两人之后。

  长孙无忌看向李承乾,低声问道:“陛下真的已经下决心刚要和吐蕃开战吗?”

  “嗯!”李承乾点点头,说道:“朕和父皇已经商定了,这一次正好是对外展示大唐力量的好机会,而且最关键的,是大唐会比吐蕃多半年的准备期,而松赞一旦下高原,准备不足不说,还长途跋涉,我正好以逸待劳。”

  长孙无忌点点头,他知道,一方长途跋涉,一方以逸待劳,这其中的战略优势很大。

  “若是如此,那么这里面就有很多需要商量的地方了。”长孙无忌抬头看向李承乾。

  “叫房相来一起商量商量吧。”李承乾稍微停顿,然后说道:“叫御史大夫也来。”

  “御史大夫?”长孙无忌有些发愣,怎么是御史大夫?

  他原本以为这种事情,要么是叫李勣,要么就是叫褚遂良,最多叫于志宁过来,怎么叫孙伏伽。

  孙伏伽这个御史大夫也没什么特别的,对于刑律弹劾之事,他或许在行,但行军作战,他恐怕不行。

  李承乾轻轻的看了长孙无忌一眼。

  眼神闪过一丝深沉。

  ……

  太极殿,殿外台阶之上。

  李承乾平静的走到了殿门之前,看着内中的高高御榻,神色凝重。

  太极殿,是皇帝举行正旦,朔望朝政的地方,其他除了特别时候,皇帝很少来这里。

  这里太过于庄严肃穆了,除了皇帝,任何人在这里都生不起一丝放松之心。

  所以皇帝将常朝放在了两仪殿。

  平日里议事也常到两仪殿。

  但,李承乾喜欢太极殿。

  他侧身,看向一旁的窦知节,说道:“派人取一张短榻,三只蒲团过来,朕和舅舅,还有梁国公,一起议事。”

  “喏!”窦知节立刻带人进入了朝两仪殿而去。

  李承乾转过身,看向长孙无忌,房玄龄和孙伏伽说道:“两仪殿有些闷热,反而不如太极殿让人舒服。”

  “是!”长孙无忌,房玄龄和孙伏伽三人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齐齐拱手。

  皇帝说的也有几分道理的,在太极殿的确让人舒服一些。

  不过皇帝没有进入殿中议事,也不算是破坏了规矩。

  李承乾目光看向前方,神色一时间有些感慨。

  太极殿的东侧,是门下内省、宏文馆和史馆,西侧是中书内省和舍人院。

  这些地方,都是宰相和皇帝近臣办公的处所,备皇帝随时顾问,同时根据皇帝旨意撰写文书诏令,传达天下。

  实际上,如果李承乾在太极殿办公,那么那就能够更快一步的接触到门下省和中书省的官员,让他们快速的办公。

  如果李承乾是一个毛头小子,那么他一定会这么干,用来加强自己的对朝局的掌握。

  但他毕竟成熟了几分,知道很多时候,这里面多出来的时间,更多的让人思考和反悔,意义极大。

  ……

  窦知节很快将短榻和蒲团搬了过来。

  李承乾坐在短榻上,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跽坐在两侧。

  孙伏伽跽坐在房玄龄的下首。

  许敬宗坐在长孙无忌的下首。

  两侧是中书舍人窦德玄,给事中李义府。

  李承乾看向眼前的长安城,轻叹一声,说道:“朕喜欢太极殿,因为太极殿能让朕看到整个天下。”

  “陛下贤德。”群臣齐齐拱手,他们有些不明白皇帝这是怎样的感觉,所以皇帝怎么说便怎么说吧,只要他不违反朝制就行。

  李承乾微微抬头,看向西北方向,开口道:“吐蕃松赞的独子死了,只剩下一个独孙芒松芒赞,所以他派禄东赞来长安捣乱,父皇的身体出事,就是他做的手脚,所有,孤让李安俨去找证据,只要找到证据,就依照唐律处死这二人。”

  “陛下!”房玄龄忍不住的抬头,看向李承乾道:“若是这样,太上皇的病情就瞒不住了。”

  “也就不用瞒了,这二人一死,松赞必然会率兵下高原,到时候,大唐和吐蕃必有一战。”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大唐唯一的优势,便是吐蕃人并不知道,朕打算在半年后,处死禄东赞父子,所以大唐有半年,甚至更多时间的准备期。”

  “而且是松赞主动率兵下高原,大唐战略优势极大。”长孙无忌抬头看向房玄龄,说道:“我们可以提前在吐谷浑做手脚,只要这一次能够击败吐蕃,那么之后,西域起码十年之内不会有大的战事,这一点从大局来讲,极为有利。”

  房玄龄一听这话,心中稍微一算,便立刻点头道:“怪不得太上皇和陛下都会如此算。”

  “消息要先隐瞒住。”李承乾笑笑,说道:“起码暂时只有在场的诸卿和朕,以及父皇知晓。”

  “是!”群臣齐齐躬身。

  ……

  “还有便是明年审案之事。”李承乾看向孙伏伽,说道:“爱卿亲自询问李安俨进展,提前知晓案情证据,最后公开审案,朕要天下人都知道,大唐对吐蕃用兵,是他们自己找死。”

  “喏!”孙伏伽拱手。

  李承乾突然笑笑,看着孙伏伽说道:“爱卿现在是从三品的御史大夫,稍微升升吧,检校散骑常侍,正三品。”

  李承乾这话一出,左右所有人都不由得微微一愣。

  御史大夫是从三品,这是大唐开国以来的定制,因为一旦御史大夫成为正三品,那么他就有了监察宰相的权力。

  这一点,朝中的宰相是不可能同意的。

  皇帝一般情况下,也是不可能同意的,如果御史大夫成了正三品,就会去分门下省的权力。

  尤其是门下侍中。

  御史大夫本就是监察一系的官员,如果他成了正三品,就连侍中也能够监察。

  本来监察宰相的权力在门下省。

  中书起草圣旨,门下审核,最后尚书省执行,三省本省就是相互制衡的局面。

  现在一下子让孙伏伽检校了散骑常侍,等于他也拥有了监察宰相的权力。

  但他还偏偏只是检校了三品的散骑常侍,而不是御史大夫成了三品。

  “臣谢陛下恩典。”孙伏伽神色平静的快速拱手行礼,然后淡然的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看到这一幕,仅仅是略一思考,就明白,皇帝这是冲着他们两个来的。

  于志宁在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面前太弱了,但是加上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孙伏伽,就能够成功的约束他们,让朝局重新平衡。

  仅仅是一着布局,朝局立刻改变。

  房玄龄轻轻地看了长孙无忌一眼,嘴角带出一丝笑意。

  现在的房玄龄只是司徒,虽然领门下省事,但朝中实际的职权都在长孙无忌这个尚书左仆射的手里。

  皇帝现在这一手,就是在针对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目光微侧,看着李承乾温和的目光,他心中却忍不住的升起来一丝疑惑。

  这一手,究竟是皇帝的想法,还是太上皇的意思?

  皇帝的想法,有些琢磨不透,但如果是太上皇的想法,那长孙无忌敢肯定,太上皇是在保全他。

  剩下的,就是试探皇帝的想法了。

  长孙无忌抬头,看向李承乾,问道:“陛下,如果明年真的决定要在吐谷浑开战,那么卫国公仅仅是一个巡查使,恐怕有些不够吧。”

  “无妨。”李承乾摆摆手,说道:“眼下最重要的是秋收,便是禄东赞的事情,也是明年封禅之后的事情了,甚至明年之后,可能还有半年的准备,一切都来得及,现在,朕还不想让吐蕃人太警惕。”

  “是!”长孙无忌点点头,然后问道:“那么吐谷浑,陛下打算怎么办?”

  大唐和吐蕃要开战,吐谷浑是关键,而吐谷浑王后是大唐的弘化公主。

  皇帝打算如何对待大唐的这位驸马呢?

  “大唐和吐蕃开战,总是要让吐谷浑知道的,不过这通知的时间,让军中将领自己把握吧。”李承乾抬头,轻声说道:“若是大唐的这位驸马,到时全力助唐,那么朕就留着吐谷浑,但,他若是首鼠两端,那么就一口气灭了吧。”

  众人一听,呼吸不由得微微一停。

  长孙无忌则继续开口:“陛下,若是灭了吐谷浑,吐谷浑的几十万百姓怎么办?

  难道全部要纳入大唐吗,多了几十万张嘴,户部可支应不下!”

  李承乾摆摆手,道:“这些年,孤仔细研究过大唐的羁縻州,并州的突厥人和松州的党项人,在细节上还是很有不同的,党项人对大唐的依赖更少,而突厥人对大唐的依赖更多,况且。”

  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有些无奈的说道:“舅舅,如果到时候,慕容氏真的在大唐和吐蕃之间首鼠两端,是你,你能容得下吗?”

  长孙无忌沉默了下来。

  就在这个时候,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两仪门的方向传来。

  通事舍人岑长倩快步而来,走到金阶之下,对着李承乾拱手道:“启奏陛下,吐蕃国相禄东赞求见。”

首节 上一节 449/7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王业不偏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