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369节

  “稚奴回长安了。”李承乾站在崇教殿门口,看着远处灯火璀璨的长安城。

  “殿下!”徐安站在一侧,认真拱手。

  李承乾没有回头,淡淡的开口:“传令下去,盯住晋王府的所有一举一动。”

  “喏!”徐安立刻拱手。

  “稚奴这一年去了荆州,内外拉拢了不少人,手下也有太多陌生的人了。”李承乾轻叹一声,看向长安城的上空,轻声说道:“若孤是稚奴,那么在自己抵达长安之前,就会让自己手下的人,先一步在长安城中潜藏起来。”

  徐安神色严肃起来。

  “还是之前的老办法,盯地方不盯人,特别注意那些带着荆州口音的外地人。”李承乾轻轻冷笑,说道:“多花点时间,哪怕用的时间长些,也要将稚奴手下的所有人都挖出来。”

  “是!”徐安立刻拱手。

  李承乾摆摆手,徐安躬身后退,离开殿中。

  李承乾的目光,看向了朱雀门的方向。

  李治回长安路,他的父皇应该也快有动作了。

  李承乾神色严肃起来。

  今年的事情有些不对。

  他的父皇在终南山休养一年,身体比预想当中的要好的多。

  但是回到皇宫之后,皇帝依旧选择将权力交给李承乾。

  绝大多数的政事依旧是李承乾在处置,皇帝除了参加大朝,召见群臣的次数也不多。

  若不是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每日都和李承乾一起去万春殿向皇帝请安,不然,朝臣们恐怕都会以为,他李承乾将皇帝给软禁了呢。

  可即便是如此,朝中也还有不少的风言风语。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李承乾行事异常的谨慎细致,他不敢让皇帝抓住自己任何一点错处。

  年中的时候,王仁祐突然从雍州司马调任松州刺史,着实让李承乾惊了。

  虽然说他早有准备,但是皇帝如同他预想的那样,在换掉了于志宁的雍州长史之后,也换掉了王仁祐的雍州司马。

  这等于李承乾在雍州可供介入的点彻底没有了。

  值得幸运的是新任雍州司马贾敦实性情清正,和雍州长史张形成一样,没有任何刻意针对东宫的地方,这才让李承乾逐渐放心下来。

  可问题也就来了,皇帝都如此了,为何还不收回权力?

  李承乾微微摇头,皇帝心中必然有所算计,他只是一时看不透罢了。

  不过现在,李治回来了。

  李承乾轻轻冷笑。

  李治和武媚娘早晚勾连到一起,到时候……

  李承乾神色严肃起来,现在他需要做的,应该是收敛爪牙,示敌以弱。

  让李治骄纵一些,然后拉拢更多的人。

  他这个太子,如今的情况,即便是皇帝想要废他也很难,李治想要代替他,只有另辟蹊径。

  真到了那个时候……

  李承乾的目光微微扫向了万春殿的方向。

  他的心绪彻底的平静了下来。

第351章 本王要和武才人私下见一面

  夜色迷离,灯火错落。

  晋王府。

  李治站在书房桌案之后,手里快笔勾勒,一副兰亭集序已经彻底写就。

  姬家福小心的接过细竹毛笔,然后放在了笔山上。

  李治稍微擦了擦手,也不抬头,直接问道:“褚相那边情况怎样了?”

  “杭州那边前日刚有消息,说褚相的父亲,阳翟县侯的身体怕是不行了。”姬家福轻轻躬身,神色严肃。

  阳翟县侯褚亮,前亲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累官至通直散骑常侍,贞观十六年致仕。

  “褚公如今八十七岁了吧?”李治一时间有些感慨。

  “是!”姬家福点头,说道:“若是能够熬过今年,就八十八岁了。”

  “褚相那边接到消息了吗?”李治神色严肃起来。

  “应该还没有。”姬家福摇头,说道:“我们的人用的是快马急递,而杭州那边,褚家的人还没有想好要不要通知长安!”

  “或许他们是在等褚公咽气之后,再通知长安吧。”李治微微摇头,有些事情,也不是褚家人能够决定的,毕竟褚亮只是不行了,还能够说话,还能够做决定,他若是不让家人通知褚遂良,他的家人也没有办法。

  “那样就意味着,褚相必须要丁忧三年。”姬家福脸色不由得微微一变。

  “也不是必然的。”李治摆摆手,说道:“我大唐虽然以孝治天下,但丁忧之事并不严苛,一般情况下,一年之后就可以复职,丁忧三年是古制,不是一定要遵守的。”

  “但哪怕是一年,褚相离京,以如今的状况,怕也是不易啊!”姬家福小心的看向李治。

  ……

  李治平静的点点头,说道:“褚相如今在长安城的情况如何?”

  “殿下!”姬家福稍微松了口气,拱手说道:“这一年间,褚相在朝堂上,并不为人所喜,尤其是众多江南官员陆续调离长安之后,京中的不少人,对他的感觉更差……便是关中派系出身的人,也是和他多有疏远。”

  “他是宰相,怎么也应该有人向他靠拢吗?”李治有些诧异。

  “有!”姬家福点头,然后又摇头道:“多是一些中下层的官员,而且心思各异,不过好在司徒对越发的信重,让他安心不少。”

  “那么长安城中呢?”李治的眼睛微微眯了起来,他的手段都在长安城中。

  “官员在朝堂上和褚相疏远,到了下面更是互不往来,偶尔家人遇到了,也多是冷言冷语。”姬家福轻轻冷笑,然后说道:“甚至偶尔还会有‘人’当面说些什么,最后直接打架的……之后,别人家和褚相家中关系就更冷淡了。”

  “将人手全部都收回来吧,一旦杭州的消息传过来,褚相怕是要做些事情,到时候别落到我们头上。”李治微微摆手,然后说道:“告诉杭州那边,褚公如果真的不行了,丧礼的时候准备一封厚仪,明年,本王或许应该去杭州一趟了……”

  “殿下!”姬家福身上顿时一惊。

  “你不懂。”李治直接摆手,说道:“荆州虽然不属于江南之地,但却是江南天气,雨水颇多,找个雨雾纷纷的天气,悄悄的去杭州一样,不会有人发现的……而且就算是发现了本王不在,找个进山修行的借口就足够了。”

  “是!”姬家福这才松了口气。

  李治神情肃穆起来,褚遂良是他未来关键的一环。

  如今朝中,他的舅舅长孙无忌兼任中书令,但不可能一直兼任下来,到时候,一旦中书令的位置空缺下来,那么接任的必然是褚遂良。

  中书令,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职权包括参议朝政,临轩册命,掌侍进奏,参议表章、草拟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

  草拟诏旨制敕。

  这是李治最在意的六个字。

  其中就包括皇帝遗诏。

  今日见了皇帝,李治肯定皇帝的身体即便是偶有好转,但已经老态尽显。

  仔细想想也是,他的父皇虽然只有四十七岁,但是前半生颠沛流离,常年征战,做了皇帝之后,又劳心劳力。

  最关键的是东征高句丽两年,身体一下子就垮了。

  他背后脓疮,看上去是旧病复发,但实际上却是身体不堪承受的迹象。

  皇帝没有几年了。

  若是在那个时候,褚遂良在他的身边,那么只需要诏书上写上他李治的名字,那么他李治就拥有改天换地的机会。

  当然,仅仅是机会。

  这一点,李治心中有数。

  他想要登基,不是仅仅只有一本诏书就足够的,他需要的东西很多。

  但最重要的,就是那么一份诏书。

  至于剩下的,就是万众拥戴和杀戮逆贼。

  李治抬头,目光冰冷,他想要登基,一场彻底的血腥杀戮是少不了的。

  就像他的父皇当年那样,不仅杀了隐太子和齐王,还将他们的十几个儿子也全部斩杀殆尽。

  李治需要学的,就是他父皇的这种手段。

  明年和褚遂良的见面,将会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如果不成,那就只能让褚相他彻底的闭嘴了。

  李治今年一年在荆州,想通了未来,是他最大的收获。

  ……

  李治收回心思,看向姬家福问道:“郭孝慎那边怎么样?”

  “郭孝慎今年科考得过,虽然位次不高,但他如今也是实实在在的进士,因为之前在刑部任职,现在在任从九品上刑部主事。”姬家福拱手,说道:“刑部主事虽然官位不高,但在一些事情上,还是很是帮了臣不少忙的。”

  李治点点头,说道:“郭孝慎这两年和王府虽然没什么联系,但是也要小心东宫那边一直盯着。”

首节 上一节 369/7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王业不偏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