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325节
……
“太急了。”李世民坐在御榻上,看着李承乾,轻轻摇头道:“大量的战马替换,更多的战马需要处置,这不是你嘴里说处理好就能处理好的,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就比如这么多的战马涌入地方,若是有人倚其作乱,甚至谋反,如何防止?”
李承乾神色一怔,拱手道:“父皇,凡三十匹马以上必须登记,否则以谋逆论;同时想办法削弱不在军中的战马的耐力,最后控制兵刃,削减民间刀剑的长度……”
“朕要的,是如何杜绝人心以此谋反。”李世民看着李承乾摇头,说道:“你的办法都需要时间,而且不是一两年,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李承乾微微点头,改变,不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好处,还有坏处,这一点他必须承认。
商鞅,王安石,哪那个的下场好了。
李承乾现在方略虽然暂时看不出不对来,但是一旦有不对出现就晚了。
“而且英国公说的有道理,草原部族也不是傻子,哪怕他们一时间看不穿这其中的玄机,但只要有心人跑一趟联络内外,那么到时候,长城之外,草原部族兵临长安,长城之内,有人谋反,那么立刻就是翻天覆地的大变。”李世民直接点出了其中的要害。
“是!”李承乾嘴角微微才抽搐,这个问题他无法反驳,这种局面的确很可能存在。
不,是必然会出现的,有这种机会,但凡能够看穿这一点的,就都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更别说还有吐蕃。”李世民神色凝重,叹声说道:“西突厥远些,还好,但吐蕃从高原而下,可没有那么难。”
“是!”李承乾不得不再度点头。
“所以,战马可以流入民间,但流入民间的数量必须严格控制,甚至于每一匹战马都需要登录。”李世民抬头,说道:“这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最后形成的制度;还有兵刃的长度不许变,你忘了,府兵作战是自带兵刃的。”
李承乾眉头一跳,立刻拱手道:“是!”
“慢慢来。”李世民笑了,看着李承乾说道:“朕必须承认,你的方向是对的,大唐想要成就伟业,那么必须要有足够的战马,只不过这些战马都必须严格清晰的控制,还有草料,必须要有足够的草场控制,这些都必须掌握在手中。”
“是!”李承乾认真拱手。
“三十年,不能太快了。”李世民看着李承乾,轻轻摇头,说道:“方方面面的问题必须要最稳妥的解决,你回去之后写一个方略,三十年的大体方略,三十年后,大体便可以了……东控安东,西抵波斯,北掌漠北,南定安南,成就一个实实在在控制的强大帝国。”
“儿臣领旨!”李承乾肃然拱手。
第312章 命太子御前领政
李世民坐在御榻上,看向李勣,问道:“英国公,这一仗,如果原本预期的话,你觉得最后能带回多少战马?”
“陛下,差不多两万匹战马左右!”李勣很快拱手,说道:“这一次要调动回纥,突厥,契丹,奚,靺鞨等诸族,所以臣原本打算带回长安两万匹精壮战马,还有大量的牛羊。”
“三万。”李世民抬头,面色冰冷的说道:“牛羊也照比例翻,不要有差别,不要让人看出大唐的目的。”
“喏!”李勣肃然拱手。
李承乾不由得轻叹一声,论及老辣,又有几人能够超过他的父皇呢。
李世民收敛神色,看向李承乾,问道:“太子,朕刚才问的是如何动兵,不是说处理战后的事情,你说,若是你打算如何动兵?”
“是!”李承乾拱手,说道:“儿臣以为大体分三路,一路从兰州,凉州,灵州北上,调动回纥回纥、拔野古、同罗和仆骨等铁勒部族,从西部直插薛延陀王庭;一路从云中都护府出发,调动突厥各部落,从中部直插漠北中央;最后一路从幽州营州出发,调动契丹,奚,靺鞨等诸族,直插薛延陀东部。”
“长安也出一路兵,和定州出兵主力,一起杀入薛延陀。”李世民抬头,开口道:“江夏王!”
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站出拱手道:“臣在。”
皇帝淡淡的开口道:“命你率大军主力,然后发朔、并、汾、箕、岚、代、忻、蔚、云九州兵力,出军漠北。”
“臣领旨!”李道宗肃然拱手。
“右领卫大将军执失思力!”
“臣在!”执失思力站出拱手。
“你即刻回长安,调右金吾卫将军田仁会,发长安兵一万,从延州北上,调延、鄜、坊、石、隰五州兵力北上,出军漠北。”
“喏!”
“右卫将军薛万彻,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
薛万彻和阿史那社尔立刻站出拱手道:“臣在。”
“令你二人发凉、灵、原、宁、盐、庆、胜、夏、银、绥十州兵力,从西线北山。”
“喏!”薛万彻和阿史那社尔拱手领命。
“营州都督张俭,右千牛卫将军薛孤吴仁。”
张俭和薛孤吴仁立刻站出拱手:“臣在!”
李世民淡淡的点头,说道:“率营州幽州诸军,从东线北上,出军漠北。”
“喏!”张俭和薛孤吴仁拱手领命。
“李勣!”李世民看向李勣,认真说道:“朕任你为漠北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平灭薛延陀。”
“臣领旨。”李勣面色凝重的拱手。
李世民稍微松一口气,然后说道:“众卿,此次灭薛延陀,朕要的就一个字,快,用最快的速度,杀入漠北,平掉薛延陀,然后带大量的战马和牛羊归唐,弥补战争消耗。
同时,也松一松高句丽大战士卒的紧张……打薛延陀可比打高句丽容易多了。”
“呵呵!”群臣忍不住的笑了。
只有李勣已经神色肃然,皇帝虽然安排了很多,但依旧有很多东西没有安排。
“此战,损失了太多,就连岑卿都因之病故。”李世民不由得长叹一声。
李承乾,还有殿中群臣,不少人都敏锐的竖起了耳朵。
李承乾是来到定州之后,才知道岑文本病逝的,惋惜是一回事,但是岑文本出事,就意味着朝中宰相的位置空缺出一个来,这是很关键的。
中书侍郎,参知政事,这个位置是不能空缺的。
“岑卿病故,但朝中的事情还要继续。”李世民抬头,平静的开口:“中书侍郎褚遂良。”
褚遂良立刻拱手站出,沉声道:“臣在!”
皇帝淡淡的说道:“朕以你为中书侍郎,参知政事。”
“臣领旨。”褚遂良躬身,然后又跪倒在地,沉沉叩拜。
中书侍郎是正四品上,而参知政事,是正三品。
李世民微微抬手,说道:“平身吧。”
“谢陛下!”褚遂良这才起身,站回班列。
“传旨,调太子少詹事马周为中书侍郎,检校太子右庶子。”皇帝抬头看向李承乾。
李承乾立刻拱手,说道:“儿臣领命。”
以中书侍郎,检校太子右庶子,马周必然将会走褚遂良的道路成为宰相。
这些年,从岑文本,到褚遂良都是如此,马周也必然不会例外。
“传旨,调太子洗马令狐德棻为秘书少监。”
皇帝的声音刚刚响起,李承乾就愣了,刚调了他的太子少詹事,就调他的太子洗马,这算什么?
别忘了,他的太子中舍人还空着呢。
“喏!儿臣领旨。”李承乾只能代为领旨。
皇帝轻轻笑笑,继续说道:“传旨,调太子舍人张大象为户部侍郎,调太子舍人裴宣机为大理寺少卿,调太子舍人赵弘智为中书舍人。”
“儿臣领旨!”李承乾这回是真的惊了。
这些表面上看是在调空他的东宫班底,但实际上,这些人全部都调到了各级重要的位置上。
甚至不客气的讲,将这一下,李承乾对于朝政的掌握更加深入。
李世民笑笑,说道:“朕如今身体不是太安,太子便留在御前领政,你监国也有两年了,朕来亲自看看你处理政事的能力。”
“是!”李承乾立刻沉沉拱手。
御前领政,就是让他在皇帝的跟前,代替皇帝来处理政事。
虽然皇帝就在背后看着,但这无疑是对他个人的极大重视。
“户部尚书唐俭为漠北道后军总管,协助太子为大军调运足够的粮草。”李世民微微摆手。
“臣领旨。”唐俭立刻站出拱手,神色肃然。
李勣轻轻低头,果然一切如同他所料的那样。
“好了,退朝吧。”李世民笑着摆手,群臣立刻拱手道:“臣等告退。”
……
大殿之中,一张矮几已经放在了殿前门槛之后。
李承乾坐在矮几之后,面前的桌案上摆放着十几封奏本。
李世民站在李承乾的背后,笑着说道:“朕听人说,太子曾经自夸,说有六部尚书之能,朕如今也不要你什么六部尚书之能,你只要给朕拿出尚书左右丞的能力就行,让朕看看你究竟是怎么处理政事的。”
尚书左右丞,协助尚书左右仆射处理尚书省的政事,官位在所有正四品之首。
处理政事的方略,最是能看得出一个人的品行。
李世民要用李承乾来继承皇位,那么他就必须要知道李承乾独自处理政事的能力。
很多事情,都是可以从细节方面看出来的。
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在处理政事的时候,也会展现出自己的偏向。
如果问题不大,那么能纠正就纠正;如果不能够纠正,那么就废了重立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