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84节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面色突然感慨。
因为皇后过世的时候,李治才七岁,所以除了高祖皇帝的薛婕妤以外,李治的乳母姬氏开始充当更重要的角色。
姬氏,后者更准确的讲,她的名字叫姬揔持,是前隋汾源良公姬威的孙女,义安郡王李孝常第六子、上大将军李义余之妻。
后来,李孝常发动叛乱后,坐罪处死,女眷没入掖庭,姬揔持少有的得到了皇后的赏识,成为晋王李治和晋阳公主的乳母。
姬氏温良柔婉,谦让肃恭,行事又忠顺勤勉,得皇帝赞许,授三品荥阳郡夫人。
李治其实很早就应该搬出皇宫了,但因为晋阳公主在宫中太过寂寞,就让李治留了下来。
但晋王府已经开始运作了起来,不过是因为李治年幼,所以晋王府的官员不多。
但姬氏之子姬家福,却在宫外掌管着晋王府的一切,而姬氏之弟姬思忠,又任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其必然在暗中布置人手。
只不过这样的人手很少,而且极为的隐蔽,想要找出并不容易。
不过这就足够了,一旦李治利用姬思忠做些什么,兵部职方司员外郎职位的敏感,会让朝臣,还有皇帝都炸起来的。
李承乾起身,转身离开了崇教殿,朝后宫走去。
……
“殿下,将作少匠杨务廉求见。”徐安站在武德殿外,认真拱手。
李承乾看了他一眼,然后看向长孙祥,问道:“褚公在长安这几日,如何?”
长孙祥拱手,说道:“谏议大夫除了调动粮草,军械,药材,被服等物之外,也在查阅朝中文档,他是黄门侍郎,又是钦差,也没人说什么,不过他府中的人私底下也在查访长安城中。”
“父皇好不容易派人回一趟长安城,自然要弄清楚长安城内外一切情况。”李承乾摆摆手,说道:“随他去吧,告诉我们的人不许打扰,同时,内外人等都约束好,过去,现在,还有以后,都不许打着东宫的名头胡作非为。”
“是!”长孙祥立刻拱手,他是皇后的侄子,是长孙无忌的侄子,是太子的表兄,太子家令,他说话,长孙家,窦家,苏家,郑家,张家,王家,都得听着。
“去请杨卿进来吧。”李承乾看向殿外,徐安立刻拱手转身。
很快,一身绯袍的杨务廉便出现在殿中,对着李承乾认真拱手道:“殿下!”
“嗯!”李承乾点点头,说道:“安市城的地图看过了吧,你如何想?”
杨务廉面色凝重的拱手,说道:“山势陡峭,最容易登山处又被圈了起来,只能正面攻城,从投石车砸墙冲城,然而即便是强行冲入后,也需要付出惨重代价,而安市城对此也有应对……”
“所以,不能强行攻城。”李承乾摆摆手,说道:“父皇必然有父皇的一套战法,孤的想法,就是找高丽俘虏进去渗透,烧粮或者在水中下毒,用些巴豆之类,你这一次过去,捎带上几车。”
“喏!”杨务廉稍微松了口气。
李承乾继续说道:“父皇要攻城,孤能做的不多,这大半年来,准备了大量的粮食和牛羊毛衣,还有工匠,实在不行,就在安市城下,再建一座城,慢慢耗,高丽拼不过大唐的。”
大唐攻安市城,现在已经七月了,八月秋末,辽东会很冷的,粮草不济,衣着不够,都会极大的影响军前,所以李承乾做了大量的准备。
“是!”杨务廉微微躬身。
“孤唯一的要求,是俘虏,军中的俘虏若是不能即刻补充军中,那么请父皇调到后方,用来开矿,运粮,后勤诸事。”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我等毕竟没有造成真正的木牛流马,所以大唐东征,人力损耗极大。”
李承乾这一年,几乎是每日早起晚睡,心思几乎全部都用在粮草,军械,药材等后勤的征集调用上。
他在尽自己一切办法,来试图让军前的粮草,军械,药材,被服满足,同时,朝中百姓也不会感到和去年有多少不同。
东宫官员的精力,也几乎全都用在这上面了。
“另外,孤知道辽东城有不少的百姓需要朝中粮草救济,那么是否可以考虑让这些人上山采药,或者整修道路,甚至是下海抓鱼,上奏父皇,能减少一点后面的压力,就减少一点。”李承乾说着,将奏本递了过去。
“喏!”杨务廉认真的拱手接过,他在长安,最知道太子的辛苦。
“到了辽东,记得帮孤问安!”李承乾微微抬头。
“是!”
“好了,其他的也没什么了,你去吧。”李承乾微微摆手,杨务廉拱手告退。
……
看着杨务廉离开的背影,李承乾站了起来,走到了武德殿殿门前。
他抬起头,看向头顶的天空,神色严肃。
安市城。
前世皇帝这一次东征,就是卡在了安市城,直到二十年后,才在李治手下被拿下。
李承乾这一次全力支持皇帝东征,全力支持皇帝打过安市城,杀入高句丽,除了一点私心,也是在为未来考虑。
一旦皇帝灭不了高句丽,那么高句丽就是李承乾日后的麻烦。
现在皇帝手上的十万大军,就是在为李承乾做探路准备。
深吸一口气,李承乾转过身,继续到桌案之后,去处理公文。
一直到深夜。
这一切,全部都被人看在眼里,无声无息,都会被人传入到皇帝的耳中。
天下人,包括皇帝,到时都会觉得,李承乾这个太子,比任何人做都要更合适。
当然,前提是他没有野心。
呵!
第275章 四万降俘,如何处置
刀槊齐出,杀声震天。
一万五千唐军步骑屯兵西岭之上,据岭以守,山下五万高句丽士卒疯狂的朝着山上冲击。
弓弩横飞,血肉漫天。
高耸的黄盖之下,无数的旗帜快速挥舞,一队队士卒轮转着冲向最前。
山坡之上,一座座高大的投石车不停的投出巨大的滚石,在岭下密密麻麻的高句丽士卒当中,直接碾出一条条血路。
高句丽人无比疯狂的向上冲,但除了被唐军将士刻意放弃的不佳之地外,五万人,实际上也没有冲上去多少。
北山树荫之中,李世民一身黑衣黑甲,面色冷漠的看着对面山岭上如同磨盘一样的血腥厮杀,他的目光轻轻转向正南面。
三万高句丽骑兵在稍后一些的位置整齐列阵,随时等着山岭上的唐军露出溃败的迹象,他们就一举杀上去。
只可惜,从他们的位置,根本看不清山上的大唐士卒究竟有多少。
皇帝的神色依旧冷漠,他抬起头,看向高句丽骑兵更后方,在远处的视线尽头,还有两万步骑在坐镇后方。
十万人,不,十五万人。
十五万高句丽和靺鞨兵,高句丽几乎是倾国而来,十万人在战场上厮杀,一万人进入了安市城,四万人在更后方的城池中镇守,并且随时准备支援前方。
这一仗,已经是大唐和高句丽的全面国战。
但可惜,他们根本不知道,在西岭之上的黄盖之下,坐镇指挥全局的是李勣。
看到一座黄盖,他们就以为是李世民在山岭之上,然后像是疯了一样不顾一切的冲山,但他们根本不知道,山上只有一万五千步骑兵,而李世民则是在北岭之上,率骑兵全身全甲的重甲骑兵,准备随时冲锋。
而在东南侧的山岭之后,长孙无忌正率领一万骑兵大迂回绕后,准备绕后到高句丽人的背后,从背后进行突击。
以三万对十五万。
三万唐军几乎人人身上带甲,刀槊异常锋利,而对方的高句丽人,除了高句丽最核心的一两万人身上带甲以外,其他人的身上都是皮甲布甲。
西岭之上,几乎一片弩箭落下,立刻就有一片的高句丽倒地身亡,然后被后面的人无情的一脚踩下,血液溅飞。
正面作战,李世民当世无敌。
皇帝的目光轻轻转向东侧的安市城,城池倚山而建,城市宽阔,足以容纳十几万人,里面囤积的粮草军械无数,更有数座山泉从山中涌出,牢牢的扼守住大唐杀往高句丽的要道。
如今的城中,只要还有两万士卒和五万百姓,之前的几次攻击都没有能够成功拿下安市城,偏偏这个时候,十五万高句丽援兵增援而来。
攻城战,高句丽苦心经营了十五年,不,从杨广第一次伐高句丽开始,几乎已经是三十多年的时间,构筑的坚固防线,也不是李世民说能打破就能够打破的。
他唯一幸运的,是在这三四年间,大唐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粮草,军械,准备之足,便是李世民自己都感到诧异。
连续四五年的大丰收,尤其是去年,经过了李承乾对耕作方法的改良,去年,还有今年,关中和河洛平原的粮食几乎都增长了两成。
还有军械,东宫这几年专心在军械改良上,刀槊战甲,弓弩船盾,大唐的军械之墙,不客气的讲,几乎提升了三成。
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能有心思一步步慢慢推进的缘故。
按照他们原本的计划,应该快速推进,然后直接拿下安市城,然后南推到乌骨城。
如果是那样的话,他们就根本没有时间对辽东进行深耕细耘,一旦遇到阻碍,在冬天之前,拿不下乌骨城,他们就必须后撤。
好在如今,军中军械改良之后,让李世民有了足够的时间慢慢耕耘。
这一年,整个辽东有相当多的土地有了收成,虽然说不是很多,但足够抵消一部分百姓所用了。
加上原本高句丽的储粮,还有朝中的支援,支撑到明年秋天没有多大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如今要稳扎稳打的原因,百姓在高句丽人的手里,消耗的就是高句丽人的粮食。
之前就好几座城市,高句丽人在撤走的同时,顺带将粮仓也一起烧了的。
……
西岭的厮杀依旧在继续,高句丽依旧在不顾伤亡的疯狂向上冲,大唐的伤亡虽然也在增大,还好在都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李世民目光看向西岭上的黄盖,李勣行兵,稳的可怕。
一时间,他的心中不知道闪过怎么样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