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182节
“是的!”李安俨接口,说道:“臣前几天去看过魏相,魏相的确……”
“踏踏踏……”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殿外传来,随即,太子通事舍人高真行面色凝重的从外面走入。
武德殿,一般是轻易不允许外人进入的,便是马周和李安俨,也是几天才来一次,向李承乾这个监国太子禀奏政事。
但高真行的身份又特殊一些,他不仅是李承乾东宫的太子通事舍人,同样也是申国公高士廉之子,也是皇后的表弟,这就给他行动之间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
“殿下!”高真行站在殿门口,对着李承乾拱手道:“启禀殿下,出事了,褒国公病故了。”
李承乾还没有怎样,马周已经忍不住的惊叫道:“什么?”
褒国公段志玄,右卫大将军,太原起兵和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征伐突厥和吐谷浑,都有参战。
“不是之前还说身体好转吗?”李承乾面色凝重的问道。
“昨日本来已经大好,但谁知道,今日清晨就没有醒过来。”高真行拱手,说道:“阿耶……右相已经赶了过去,殿下……”
“孤就算是想去,也去不了啊!”李承乾抬头看向马周,说道:“马卿替孤走一趟吧,不,东宫在的人,全部都去慰问。”
“是该如此。”马周点点头,说道:“陛下说不定马上就会从洛阳回来。”
“嗯!”李承乾微微颔首,说道:“去吧,替孤致哀。”
“喏!”马周立刻拱手,然后快速的转身离开,刚出殿门,他就听见李承乾叫李安俨的声音,不过也没有在意。
殿中只剩下李承乾,还有从门口走回来的李安俨。
李承乾神色肃然的说道:“三件事,从现在开始,即刻去做。”
“喏!”李安俨顿时肃穆起来。
“第一件事,同州刺史李袭誉在凉州的时候,曾经因私愤用杖刑,打死了番禾丞刘武。”李承乾看向李安俨,说道:“找一个和我们没有关系的御史,将这件事情透露给他,然后让他弹劾李袭誉。”
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不要快,也不要慢,正常走就行。”
“是!”李安俨不知道李承乾究竟什么打算,但他知道现在不是多问的时候。
“第二件事,司农丞杨桢今年行事,有贪墨之嫌,让侍御史李义府上书弹劾。”李承乾再度交代。
“喏!”
“第三件事。”李承乾抬头,说道:“从现在起,派人盯住户部员外郎张顗,还是老办法,不要死盯,先确定他们平日里多来返什么地方,然后固定地点固定人员进行监视,其他人跟踪,远一些,丢了也不怕,后面能接上就行。”
“是!”
“用大概半年左右的时间,将张顗的底细,全部都摸出来。”李承乾稍微停顿,然后认真的说道:“不要着急,宁肯什么都发现了不了,也不要讓他察觉到被我们盯着。”
“是!”李安俨立刻拱手。
“去吧。”李承乾摆摆手,李安俨立刻快步的转身离开。
看着他离开的背影,李承乾轻轻笑笑,然后拿起放在桌案上的奏本看了起来。
其中记载的,是吐蕃赞普松赞带文成公主回吐蕃王都逻些成婚之事。
其中还有一些关于吐谷浑,安西,还有西突厥,以及薛延陀诸事的记载。
李承乾的目光看向东方,微微摇头。
可惜了,高句丽的事情,皇帝不肯让他参与。
……
夕阳西沉,苏淑将手里的骨汤喂完李承乾,然后说道:“父皇今日回京,没有进宫,便直接去了褒国公的府邸,参加完葬礼,之后又去看望了卫国公,鄭国公和郢国公。”
李承乾点点头,说道:“朝中这些年躺在病榻上的老臣有不少,卫国公还好,鄭國公和郢国公都是在苦熬着。”
“是!”苏淑轻叹一声,李靖还好,但魏征和宇文士及的身体都不是很好。
“找个时间,让东宫诸侍医,给东宫群臣查查身体吧。”李承乾抬头,说道:“去年欧阳公病逝之后,东宫的老臣也越发的凋零了。”
李纲和王珪这样的老臣就不说了,欧阳询在去年底,也病逝了。
不过欧阳询已经八十五岁,也算是喜丧。
欧阳询做过李承乾的太子率更令,虽然时间不长,但一样是东宫重臣。
“对了,于长史守孝期满,前两日来过东宫,只是没法来武德殿。”苏淑想起了于志宁,赶紧说了一声。
“长史如今只剩下东宫太子左庶子的职务。”李承乾略微琢磨,说道:“如果不出意外,父皇会让他到朝中任职的,不过这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如今朝中事情繁多,父皇怕也没有心思管其他事情。”
“嗯!”苏淑点点头。
于志宁是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左庶子,如果转任朝中,起码是个三品的职务,甚至可能还要更高。
但具体任何职,得皇帝说了算。
前世的时候,因为李承乾的缘故,于志宁守孝期未满就被夺情回归,因为李承乾的关系,他一直都是太子左庶子。
但是这一世,马周入了东宫,于志宁若是再留在东宫,多少有些浪费。
若是于志宁是必然要调入朝中的。
只是于志宁会调任哪个职务不好说。
若是时间再缓一缓,到了明年,张亮这个工部尚书会被调任洛州都督,而工部尚书就会被空出来。
不过那毕竟是六部尚书,皇帝不会给的。
那么剩下的,就是黄门侍郎了。
如今的门下省,只有刘洎一个人在支持着,如果说皇帝调个人去做黄门侍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不过于志宁……
不好说啊!
收回心思,李承乾看向苏淑,低声问道:“郑妃如今情况如何了?”
“八个月的身孕了,九月份应该就要生产了。”苏淑没好气的白了李承乾一眼,说道:“孩子诞生,殿下这个做父亲的,也没法在孩子身边。”
“无妨,父皇回来了。”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这个孩子能够安稳降世,你我就能够更安心一份。”
“殿下说的是魏王?”苏淑皱了皱眉头,说道:“有些奇怪,魏王和魏王妃并没有跟着一起从洛阳回来。”
“不用管青雀。”李承乾摆摆手,说道:“孤说的是荥阳郑氏,河东一带,荥阳郑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三家向来姻亲往来如同一体,有了这个孩子,他们就会更支持东宫一些……起码,他们不会有任何人靠近青雀。”
苏淑缓缓的点头,突然她抬头道:“殿下是说房相吗,梁国公夫人便是范阳卢氏出身。”
李承乾笑笑,说道:“有空的话,爱妃让人往高阳和城阳的府上送些补品,他们成婚也有一年多了,怎么还没有动静。”
“妾身明白了。”
……
八月初,皇帝命阎立本改建凌烟阁。
第184章 李世民:魏王心中有怨言
秋光明澈,殿室静谧。
李承乾一个人躺在床榻上,手里捧着一本医书在细细阅读。
“吱呀”一声,殿门打了开来。
李承乾没有理会,每日进进出出的医官不少,他已经习惯了。
突然,他感觉有些不对,医官怎么没关门。
李承乾下意识放下医书,赫然发现一道熟悉的人影已经站在床榻之侧。
一身赤黄色衮龙袍,头戴黑色璞帽,一脸平静的皇帝就站在一侧。
李承乾赶紧坐起来,有些手忙脚乱的躬身拱手,道:“父皇!”
“免礼!”李世民摆摆手,目光落在李承乾手里的医书上,问道:“太子在看什么书?”
李承乾赶紧拿起医书递了上去,同时说道:“这是孙真人,这些年治疗瘟疫总结出的一些方法,其中还有不少是从民间百姓那里搜集来见过成效的法子,不过很多都还需要谨慎的验证。”
稍微停顿,李承乾认真的说道:“儿臣和孙真人都认为诸事需要多从民间来,不过民间的东西也需要验证和甄别,毕竟有的东西只是特殊环境下的巧合。”
李世民微微思索,便明白了这个道理。
战场很多地方也是如此,治国很多方面同样是如此。
李世民点点头,平静的说道:“你在北门和还有武功县,长安万年两地种植的田地,朕看过了,全部丰收,这并不容易。朕已经让马周总结诸事,将来将有利于种田的种种方法,传遍天下,如此,天下就能更加的丰收。”
李承乾坐在床榻上,能够清楚的看到皇帝说这句话的时候,拳头紧紧的握住。
对于有为的皇帝来讲,天下民生很重要。
每一年的粮食收入都将关系到第二年的各项朝政,尤其是要防备洪涝干旱,瘟疫战争这些。
这几年天下丰收,没有什么洪涝干旱,但是瘟疫战争这两年年年都有。
瘟疫倒也罢了,关联不过四五个州,真正令皇帝在意的,是战争。
这几年,皇帝一直在做东征高句丽的准备。
只不过这里面的细节一直都是皇帝在亲自把控,除了几个宰相之外,知道最多的,是兵部尚书李勣。
但偏偏早就已经应该归朝的李勣,因为战事和瘟疫始终逗留在并州。
对于皇帝在河北真正的布局,朝中清楚的人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