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172节

  “为何?”南昌公主惊讶的看着苏勖。

  “太子的腿伤一日不好,陛下的心中就会一日有刺。”苏勖轻轻摇头,说道:“越是如此,东宫的位置就越是不稳,哪怕不是魏王,也会有其他人站出来,取代太子……陛下要的,是一个完美的太子,而如今,太子还远远不够。”

第174章 魏王要去青华观,好,去请晋王

  三月阳春,生机勃发。

  初一朔朝。

  太极殿中,皇帝一身赤黄色衮龙袍,面色平静的坐在御榻上。

  李承乾持玉笏躬身,站在丹陛三阶之上,年幼的李治神色郑重的站在丹陛一阶之上。

  吏部尚书侯君集站在殿中,认真拱手道:“启奏陛下,贞观十六年,吏部举试,首名为河北清河崔玄籍,次名为邓州南阳袁异弘,三名为沙州敦煌张大安,其他同取进士十九人,请陛下预览。”

  张阿难立刻走下丹陛,然后取上奏本放到了皇帝的眼前。

  李承乾神色肃穆的看着奏本。

  如今大唐科举与后世不同,一般一年一次,录取多的时候是三十多人,少的时候只有十几人,宁缺毋滥。

  后世一般三年一次,一次录取一百多人,若是从录取人数多的次数来算,其实是差不多的。

  但,崔玄籍出身清河崔氏,袁异弘出身南阳袁氏,张大安出身敦煌张氏。

  更甚至于张大安是已故郯国公张公瑾的三子,是太子舍人张大象的三弟。

  不过因为是幼子,虽有门荫,但终究弱上许多,所以他才索性参加科考的。

  都是世家子弟。

  李世民放下手里的奏本,点点头道:“诸卿辛苦了,等到吏部铨试之后,按制度授官。”

  “喏!”侯君集拱手,然后退回班列当中。

  李承乾微微低头。

  他知道,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等到吏部铨试后,崔玄籍将会被授为秘书省校书郎,袁异弘将会被授为弘文馆正字,张大安将会被授为太子崇文馆校书。

  不过也因为张大象也在东宫,所以张大安大概率会去和其他人调换。

  ……

  看到侯君集退回班列,李世民看向群臣,神色认真的说道:“诸卿,三月已是春暖花开之时,各地春种春浇都要抓紧,尚书省行文天下各州,让他们务必抓紧……另外,今年秋末,吏部和户部做好准备,到各地查察秋收之事,有误者即刻罢免。”

  “喏!”房玄龄,侯君集,唐俭同时站出拱手。

  皇帝神色认真起来,继续说道:“三月下旬,照惯例,朕要东巡,朕东巡期间,以太子监国,申国公辅政,中书侍郎岑文本,左卫大将军李大亮,左金吾卫将军郑仁泰,吏部尚书侯君集,户部侍郎崔仁师,礼部侍郎温无隐,兵部侍郎崔敦礼等留守长安。”

  皇帝每点一个人的名字,就有一个人站出拱手。

  群臣站在殿中,有些惊讶的微微抬头。

  其他人倒也罢了,怎么郑仁泰也留在长安?

  要知道,郑仁泰的女儿可是东宫的太子良悌。

  皇帝将他留在长安,难道就不怕出事吗?

  郑仁泰虽然在左金吾卫并不理事,但他毕竟是左金吾卫将军,之前还是左卫中郎将,一旦皇帝不在长安,他掌军权……

  想到这里,群臣顿时就明白,皇帝对于郑仁泰还是信任的。

  将他留在长安,更多的是为了帮助太子稳定局面。

  李世民继续开口说道:“免于志宁太子詹事职,授银青光禄大夫,升太子少詹事张玄素为太子詹事,升中书郎中、太子左赞善大夫马周为太子少詹事、行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刘孝孙,授谏议大夫。”

  “臣等领旨,谢陛下隆恩。”四人同时站出,肃然领命。

  殿中群臣的目光不经意的落在了马周的身上。

  自从于志宁守丧之后,东宫便以张玄素行负责太子詹事府。

  但张玄素终究只是太子少詹事,很多事做起来名不正言不顺,根本没有于志宁那样在朝中和皇帝面前庞大的影响力。

  如今马周正式从太子左赞善大夫升任太子少詹事,同时还兼任御史中丞。

  加上皇帝对他信任,他在皇帝面前的庞大影响力,东宫在朝中的威望立刻回到了从前,甚至还要更上一步。

  不仅如此,有不少人还记得,马周当年入了皇帝青眼,便是因为他住在李大亮家中,给李大亮出谋划策的时候,给皇帝看中,然后直接调入门下省。

  少数对朝局敏锐的人,突然发现了一个恐怖的事实。

  尚书右仆射高士廉身体不是太好,中书侍郎岑文本又是马周的老上司,马周和李大亮关系很好,如今又是御史中丞和太子少詹事,吏部尚书侯君集这两年又比较沉寂。

  也就是说,在无声无息之间,马周已经成为了皇帝不在长安时,整个长安真正的运转核心。

  或许皇帝本身就是这样安排的。

  马周其实是他最信任的臣子……

  李世民目光看向群臣,神色微微黯然,然后说道:“三月十五日,是皇后生辰,到时,朕会和太子,还有朝中三品以上官员,齐聚太乙青华观,观太乙青华帝君开光仪式,同时为皇后祈求冥福。”

  “臣等领旨!”群臣齐齐拱手。

  李世民微微摆手道:“好了,退朝吧。”

  “臣等恭送陛下!”

  ……

  东宫崇德殿,李承乾坐在短榻之上,神色有些游离。

  张玄素,马周,李安俨,长孙祥,令狐德棻,萧钧,薛万备,刘仁实等人各自站立两侧。

  “殿下可是还在想皇后的事情。”马周突然开口,群臣的目光立刻落在了李承乾的身上。

  “嗯!”李承乾深吸一口气,摇摇头道:“太乙青华观的事情,诸卿有空的话,就多去看看,若是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及时弥补,如今还要半个月的时间,一切还来得及。”

  “喏!”众臣齐齐拱手。

  “对了,还没有恭喜张卿,令弟考中进士,家族传承不绝,为官有道,恭喜了。”李承乾看向太子舍人张大象,笑着点点头。

  张大安他是见过的,那是个性格敦厚的年轻人,可惜张家已经有张大象在东宫了。

  “多谢殿下!”张大象起身,躬身道:“臣弟此番不过是侥幸而已。”

  “不算侥幸的。”马周接口摇摇头,说道:“此次科举,若非崔玄籍出身河北,这一次的科举首名未必轮的着他。”

  李承乾诧异的看向马周,问道:“爱卿,此次科举还有什么不为外人所道的内情吗?”

  殿中群臣同样诧异的看向马周。

  马周点点头,说道:“诸位难道没有发现吗,崔玄籍本身出身河北,袁异弘虽然是汝南袁氏子弟,但实际上却是出生在河北道沧州,至于张大安,张舍人,若马某记得没错的话,你们是家在魏州吧?”

  “是!”张大象认真点头,他们一家虽然是出身敦煌张氏,但因为祖辈履职,早就定居魏州。

  “所以其实根本上讲,这一次吏部科举试的前三名,全都是河北人,只不过崔玄籍出身清河崔氏更加直接一些,所以他才能够直接被选为状元,不然的话,为状元的,就是其他人了。”马周直接点破了这里面的要害。

  “马卿是说,父皇在为稳定河北做准备。”李承乾顿时明白了过来。

  皇帝在积极的准备东征高句丽,出兵的时间,也就在这几年。

  在此之前,他自然要好好的安抚一下河北人。

  如今的河北,虽然说朝中并不是太重视,但是因为河北的人口还没有到后世那么多的时候,所以矛盾并没有那么激烈。

  安抚一下河北人,到时候,征调河北的民夫运送军粮,就要方便许多了。

  “对!”马周点点头,然后转身看向群臣,说道:“所以诸位若是出身河北,家中又有河北的亲眷,这两年为朝廷效劳,是最佳的时机,陛下在这两年,授官绝对不会吝啬。”

  “是!”众人相互之间点点头。

  “好了,此事众卿记住就行,我们说正事吧。”李承乾看向张玄素,然后开口道:“三月十五太乙青华观开观之后,三月十六,孤就要断腿重接,很多事情都需要提前安排妥当。”

  “喏!”殿中群臣同时肃穆起来。

  李承乾面色认真的说道:“三件事情,第一是《南史》、《北史》的编修,三月十六日之前,必须开篇,我们准备的够久了,张公写个序,然后便开始编修,踏出第一步,其他的慢慢弥补便是。”

  “喏!”张玄素立刻拱手领命。

  “第二件事,是《考工志》的事情,今年的重心在改进弓弩之上,此事马卿负责。”李承乾看向了马周。

  “喏!”马周立刻拱手。

  “进度慢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东宫所存的弓弩数量,绝对不能超过宫中的规制。”李承乾深吸一口气,看着马周说道:“马卿和太子率更令每日一查,东宫内外,詹事府,三寺,还有左右春坊,甚至是马厩,都要清查。”

  “喏!”马周和独孤大宝同时拱手。

  “第三件事,是和司农寺联手做的改良种植之法一事,之前是家令在负责,马卿审查一遍,若是无误,自己接手安排。”李承乾直接将这件事情也交给马周。

  马周没有怎么犹豫,直接拱手:“喏!”

  “家令会全力配合,另外,张公随时监察。”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至于监国之事,诸卿去年都经历过一次了,一切照旧便可!”

  “喏!”群臣齐齐拱手。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这个时候,在殿外响起。

  通事舍人高真行站在殿门口,神色凝重的对着李承乾拱手:“殿下!”

  李承乾平静的抬头:“何事?”

  “回殿下,中书省刚刚转来陛下已批奏的奏请,魏王将于三月十五,一起去太乙青华观。”高真行拱手,面色凝重的将手里的奏本递给李安俨。

  李安俨接过,然后放在李承乾面前的桌案上。

首节 上一节 172/7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王业不偏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