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166节

  所以……

  ……

  皇帝合上手里的奏本,平静的点点头,说道:“既然齐王已经愿意诚心悔过,那么其他诸事也就没有太大的必要了,传旨,调燕弘信,燕弘亮,昝君谟、梁猛彪等一十三入营州军前效力,齐州长史阴弘智罚俸半年,齐王禁足半年。”

  权万纪跪在地上,脸色微微一变。

  齐王那里,他说的是免除一切处罚的……

  “调金吾卫校尉韦文振,为齐王府典军。”李世民抬头,目光轻轻的从韦挺身上掠过,然后看向权万纪,笑着说道:“权卿诸事妥当,朕甚至满意,传旨,赐金五十两。”

  “臣多谢陛下隆恩!”权万纪沉沉的叩首在地。

  ……

  朝臣散去,李世民坐在两仪殿御榻之上。

  他侧过身,看向张阿难,说道:“告诉李五,盯死权万纪在长安的一举一动,朕要知道,他究竟是谁的人?”

  “喏!”

第168章 压力给到齐王,希望他能撑住

  太极门下,马周对着李承乾认真拱手道:“今日多谢殿下推荐。”

  李承乾看了后方的群臣一眼,然后笑着做了一个请的手势,一边走,李承乾一边说道:“孤之所以推荐卿,便是认为卿能将齐州治理妥当,但可惜,最后还是没有能成功。”

  虽然只是齐州长史,但因为齐州都督、齐州刺史、齐王李佑基本不管事,所以齐州长史基本就等于是掌握了齐州都督,齐州刺史的权力。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眼热这个位置,而阴妃,还有阴弘智等人不愿意放弃的缘故。

  “殿下还是觉得齐州长史阴弘智应该调离齐州?”马周的声音不由得低了下来。

  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若是齐王有能力,自然可以平衡双方,但齐王……”

  马周赞同的点头。

  齐州的州务,很多时候都需要一个人一言而定,但若是权万纪和阴弘智相互之间起了矛盾,李佑又没有平衡的能力,那么最后的结果,要么是一方胜出,要么就是两败俱伤。

  “其实很多事情,还不如让一个人同时管理内外,行使刺史之权,如此对百姓更好。”李承乾有些无奈的苦笑。

  其实齐州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在李佑身上。

  因为李佑这个齐州都督,齐州刺史的不合格,这才有了这许多的麻烦。

  若是换个人任齐州都督,齐州刺史,齐州的事情早就解决了。

  但是,皇帝让李佑任齐州都督、齐州刺史,因为李佑是他的儿子。

  其他两人都不过是辅佐罢了。

  根本的问题,是这两个人都没有想过要好好的辅佐李佑,这才是有了这些事情。

  阴弘智倒也罢了,他恨不得全面掌控李佑,然后让李佑什么都不做,由他来掌管齐州。

  权万纪也有问题,皇帝虽然称他是直言敢谏,但也曾经说过他谏不能进。

  其实多说他是心中有私。

  说话之间,已经回到东宫。

  ……

  崇教殿中,李承乾示意马周坐下,然后又让人上了蜂蜜茶。

  马周稍微抿了一口,然后说道:“殿下,齐州如今的局面已然如此,陛下今日同意权万纪所请,便是因为权万纪和阴弘智私下已经和解,齐州诸事暂时无忧,然如同殿下所言,齐州诸事早晚会出问题,殿下身为太子,其实是应该想想办法的。”

  “那么依卿看来,齐州问题爆发,大概会是在什么时候?”李承乾看向马周,将问题扔了回去。

  马周略微沉吟,说道:“慢则一两年,快也就是三五个月。”

  李承乾看向殿外,轻轻的敲敲桌案,然后说道:“齐王府的事情,父皇已经做了定论,孤这里就不方便太过介入。”

  李佑是齐王,之前在大殿之上,皇帝已经对齐州的事情做出了决断。

  虽然有种种处罚和限制,但是对于权万纪和阴弘智达成和解的事情,皇帝是喜闻乐见的。

  说到底,他还是希望权万纪和阴弘智能够联手辅佐李佑。

  李承乾心中明白,这是不可能的。

  但皇帝已经做了决定,他便不能够在这方面反对皇帝。

  私下和马周说些什么没有问题,但是不能在明面上针对这方面进行动作。

  所以得想别的办法。

  “然而,齐王府内部的权力争斗孤无法介入,但齐州的州务,孤还是能想想办法的。”李承乾眼睛微微眯了起来,说道:“父皇既然要让齐王府上下齐心一致,那么便按照他们齐心一致来,齐州今年的秋收必须增长五成……今年齐州百姓的秋收要增长五成,齐州的赋税收入也要增长五成,压力全部都在他们头上,让他们无暇内斗。”

  马周惊讶的看着李承乾,缓缓点头道:“殿下所言极是,其实齐王府的内斗,除了陛下,没人管的,朝中群臣真正在意的是齐州的民生……所以只要齐州民生保证,那么齐王府便随他们斗破天。”

  “这话不对,说不定压力之下,他们反而真的齐心一致了呢。”李承乾抬头,感慨一声道:“齐王终究是孤的五弟,诸事虽然不妥,但他毕竟年轻,孤是真的希望他能够在压力之下有所成长。”

  “若是不能呢?”马周抬头,眼神担忧的看着李承乾。

  “卿说话,怎么有些像郑国公了?”李承乾诧异的看向马周。

  马周微微躬身,说道:“郑国公为国为民,乃是臣子表率。”

  “好吧。”李承乾深深看了马周一眼,然后斟酌的说道:“两年吧,去年齐州内斗,赋税下降的厉害,所以今年只要他们竭尽全力,增长五成应该能够完成,到了明年,尽心尽力的话,两成没有问题,但若要他们放下内斗,勉强可到三成。”

  “那就三成。”马周点头,说道:“外边多给一些压力,或许能够让齐王改进一些。”

  “好,今年五成,明年三成,若是齐王做不到,孤就会向父皇请奏,免去他的齐州刺史,齐州都督之职,然后调回长安,禁足思过。”李承乾神色认真的点头。

  看上去惩罚的只是李佑一人,但他的背后,还有阴氏,还有韦氏,他一旦被免,两家受的压力也就大了。

  而且对李承乾而言,一旦他真的如此谏言皇帝,那么他必将得罪韦氏和阴氏。

  “不够!”马周直直的盯着李承乾。

  李承乾神色沉了下来,看向马周说道:“若是如此还不够,那么孤便只有请父皇废除齐王的王号,将他送到某个边缘的地方去等着老死了。”

  “如此甚好。”马周一拍手,然后说道:“臣现在就起草奏本,殿下和臣署名之后,然后送到陛下那里,请陛下决断。”

  李承乾微微一愣,马周也要一起署名,就等于得罪齐王,阴氏,还有韦氏的事情,他会和自己一起承担。

  “好,便依卿所言。”李承乾微笑着点头。

  有马周这么一个未来的宰相和他绑定在一起,得罪阴氏和韦氏便得罪吧。

  “多谢殿下。”马周低身,看着李承乾,然后认真躬身,神色郑重。

  ……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楞,铺在两仪殿的地面上,温暖平静。

  李世民看着手里的奏本,看着站在殿中的马周,问道:“太子,他真的这么说?”

  “是!”马周微微躬身,说道:“臣原本也是有些想法的,譬如更换齐州司马和录事参军,但诸事都没有太子说的方便,至于说日后请调齐王回京,贬调王号,这就是臣的谏言了。”

  “是吗?”李世民轻轻的扫了马周一眼,然后看向奏本,说道:“太子认为,权万纪和阴弘智将来必然还要起冲突,为何?”

  马周拱手,说道:“太子说,权万纪有私心,阴弘智能力不足,若是两人齐心还则罢了,若是两人冲突,最后必然会危及齐州民生,故而便制定一个他们能完成的最高目标,有了压力,内斗之心便会少上许多。”

  李世民看着奏本最后,说道:“那么两年之内,若是完成不了,卿真的要请奏,贬调齐王的王号?”

  李世民看的很清楚,李承乾必然是被马周一步步的架到了这里。

  这一切本质上是马周的意思。

  他没有责怪李承乾的意思,马周是连他都看好的未来相臣,四十多年的经历,李承乾在他的手段之下,被架到了这里,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更别说,这多少都有李承乾自己的意思。

  今日的朝会上,李承乾的几番提议,都是要调走阴弘智,让权万纪一个人来主持齐州,让他一个人来教导李佑。

  避免矛盾,让李佑完全由权万纪来教导,这对李佑来讲,是最好的。

  但是,李世民并不相信权万纪,而且在后宫,还有阴妃一脸的担忧。

  平衡之道,似乎是李世民如今能够采用的最好的办法。

  李承乾和马周现在的谏言,似乎能够弥补一些不足。

  ……

  “是的,臣会请奏贬调齐王。”马周坚决认真的拱手。

  “好了,便如此吧。”皇帝在上面勾画了一个准字,然后递给张阿难,说道:“明日,送到权万纪的手里。”

  “喏!”张阿难微微躬身。

  李世民转身又看向马周,说道:“马卿,卿与太子也算是有所接触,如何,卿觉得太子可有主见吗?”

  马周神色一肃。

  他知道,在皇帝的眼里,一个只知道听从臣子之言的储君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储君。

  今日之事,马周将李承乾架了起来,多少显得李承乾无能。

  所以他现在必须要打消皇帝心里的疑虑。

  “太子目光敏锐,能够看到事情问题的根本所在,这是极为难得的。”马周躬身,认真的说道:“只不过太子年轻,还缺乏历练,过上三五年,等到太子性情成熟,便是臣的谏言当中的不足之处,太子也能看的出来。”

  “嗯!”李世民点点头,这话没错,太子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首节 上一节 166/7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王业不偏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