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16节
“欧阳学士和颜学士负责从秘书监和内府调用秘册。”张玄素看向欧阳询和颜师古,萧钧说道:“用地就在崇文馆。”
“喏!”欧阳询和颜师古,还有萧钧,立刻拱手。
“令狐德洗马率诸手下,参与编写记录。”张玄素立刻又看向了令狐德棻。
令狐德棻拱手道:“喏!”
张玄素又看向群臣道:“至于其他人,负责东宫其他事务,随传随到。”
“是!”众人齐齐拱手。
短短言语之中,东宫几乎所有的人,全部都被调入到这件事情当中。
至于这件事情最后能达到什么地步,能不能够超过《括地志》在天下人心中的印象,就看众人的努力。
不过李承乾唯一在意的,是通过《考工志》,他能够将更多的工匠调入东宫。
要知道,天下工匠可都是身体健硕之人,而《考工志》涉及到又是刀剑弓槊的打造……
李承乾突然忍不住的摇摇头,说好了不造反了,怎么总是往那边想。
第18章 东宫行事,堂皇正大
坐在主榻上,李承乾平静的看向东宫诸臣道:“众卿,今日孤的第三件事……如今已临近年底,距离正旦大朝只有两月,也是时候开始准备正旦贺礼,所以孤准备传信东宫在地方诸属官,询问是否有诸祥瑞和神童降世,也为皇帝新年贺。”
正月初一,正旦大朝。
长安百官,天下刺史,宗室诸王,诸番外使,国子监生,致仕耆老,都要参朝庆贺。
太子东宫自然也不例外,新年正月初一,正旦大朝时,要为皇帝献贺礼。
过往时候,东宫虽然也照常庆贺,但并不会太隆重,也不会太打压其他皇子,但是今年情况不同了。
魏王谋储之意昭然,东宫若是不做些什么,恐怕会有人心背离之果。
“东宫群臣,在地方者,当以太子左卫率、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勣,太子右卫率、相州大都督长史张亮为主,其他还有太子右赞善大夫、单州刺史窦克构,检校太子洗马兖州长史李冲寂……”于志宁平静的看着李承乾,东宫属官在外地任职的并不多。
除了李勣和张亮这两位军中大将以外,其他都是李冲寂这类的宗室,还有窦克构这类的外戚子弟。
“长史以东宫行文便是。”李承乾点点头,道:“此外,早年从东宫出去的人,譬如前太子司直郎岐州司马王业,前太子通事舍人荆州长史卫规,前太子左卫率司马、松州司马李德謇,前太子通事舍人梓州玄武县令刘应道等人,亦可行文,委托帮助。”
李承乾做太子十五年了,这些年里里外外从东宫调出去的官员不知道有多少。
除了五品以上,只听皇帝命令的长史一类,还有其他很多低品便从东宫调出去的人,这些人大多也来历不凡。
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前太子左卫率司马、松州司马李德謇,他是李靖的儿子。
当然,李承乾也只是点了一下他的名字,并不指望他能做多少事情。
这个真正继承了卫公兵法精髓的李德謇,现在还不是用他的时候。
曾经在东宫任职的官员李承乾这一次都会动一动,顺带也看一看人心。
“另外还有陇西郡公,永宁郡公家里,亦需遣人慰问。”李承乾轻叹一声,神色黯然。
陇西郡公、太子少师李纲。
永宁郡公、太子右庶子王珪。
这些才是李承乾真正的信重老臣,但也是因为他们的一一离世,这才导致李承乾对内外的掌控失去控制,最后一步步的被逼上绝路。
“对了,朝散大夫、太子司议郎、崇文侍书学士陆柬之,弘文馆学士虞世南,这些教导过孤的师长家中,年底也遣人慰问,若是有需,东宫能帮忙的就帮忙。”李承乾抬头,面色郑重,
陆柬之,虞世南算不得怎么李承乾的亲信,但是他们却都做过李承乾的老师,借着年底的时候,趁机去慰问,也是尊师重道。
“是!”于志宁赞同点头应命。
他知道李承乾的打算,太子就是在用这些和东宫勾连极深地方官员、世家,来向天下昭告,太子无恙。
“对了,若是地方有什么优秀的工匠,亦可以推荐到东宫。”李承乾看向群臣,笑笑,说道:“东宫如今奉旨编修《考工志》,正好需要地方有特殊才能的工匠,正好看看隋末以来,地方有多少积攒。”
“是!”殿中群臣同时肃然,如果说之前的联系,不过是在昭示东宫的存在,那么现在用圣旨的名义调人,就是彰显东宫的力量。
“剩下基本就没有什么了。”李承乾抬头看向李安俨,说道:“家令,现在就派人去尚书省盯着吧,看看有什么诉讼之事……戴卿。”
太子右卫率郎将戴至德诧异的抬头,随后立刻拱手站出:“臣在。”
“诸争讼之事,戴卿家学渊源,最近便有戴卿前往尚书省听诉,同时也正好可以向梁国公好好学习一下。”李承乾目光鼓励的看着戴至德,戴至德是前相戴胄之子。
戴胄生前,就做过李承乾的太子左庶子,他和魏征一同担任谏议大夫,检点朝政得失。
之后升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参预朝政,最后被追封为尚书右仆射、道国公。
有点关系在,戴至德前往尚书省行事多少能顺利一些。
而且尚书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正好是太子少师,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戴至德下意识的看了于志宁一眼,于志宁点点头道:“去吧。”
“喏!”戴至德肃然拱手。
李承乾温和的笑笑,说道:“接下来就是处政了,诸卿现在可以各归所处,午时,宫中准备了不错的膳食,卿等一起享用。”
“多谢殿下。”群臣齐齐俯首。
……
崇教殿中,李承乾坐在上首,两侧分别坐在太子詹事于志宁,太子少詹事张玄素,太子中庶子孔颖达,太子右庶子李百药,太子洗马令狐德棻,太子中舍人萧钧六人。
其他还有几位太子舍人在帷帐之后,书写记录。
于志宁将一本奏章递给李承乾,然后神色认真的说道:“今日第一事,便是三日之前,荆王元景等人上表请陛下泰山封禅一事,但陛下以高昌小国也,不足封禅,不许,不知何故,中书省将此事送了过来。”
按道理讲,皇帝已经作出了决定,那么中书省就应该继续上传下达,但是现在却送到了李承乾这里。
李承乾轻轻点头,他心里明白,他那位极好面子的父皇,对泰山封禅还是很感兴趣的。
之前拒绝有之前拒绝的理由,但是现在,他想听听东宫的意见。
李承乾接过奏章的同时,问道:“长史,贞观以来,封禅泰山之事,提过几次了?”
“两次了。”于志宁深吸一口气,认真的看向李承乾,说道:“贞观四年时,天下大丰,四夷宾服,为陛下上尊号曰‘天可汗’,故而贞观五年初,赵郡王李孝恭等人就上表请皇帝封禅泰山。
同年十二月,利州都督武士彟等人再次上表请封禅,陛下不许。
贞观六年,文武群臣又请皇帝封禅泰山。
陛下以天下初定,百姓疲弊,不许。”
李承乾点点头,那件事情现在说是皇帝自己不许,但实际上皇帝那个时候已经同意了,只是后来魏征强力劝谏,加上河南、河北数州大水,皇帝才不得已找了个理由拒绝,
“这是第一次。”于志宁认真的看向李承乾。
李承乾平静的颔首,三辞三让,老习惯了。
“第二次是贞观十一年,群臣再请,便连魏相都赞同了,但可惜秋未大雨,洛阳几乎淹没,官民溺死六千馀人,故而陛下最后停了下来。”于志宁感慨一声,说道:“陛下爱民之心,三代以来,唯文帝可比。”
李承乾继续点头,于志宁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满朝上下,谁看不出皇帝想封禅,只不过每一次都是时机不凑巧罢了。
“如此便是第三次。”于志宁抬头看向李承乾,说道:“荆王元景等复表请封禅,陛下不许,但如此,这奏本送到东宫……”
于志宁话没有说完,但话里的意思很清楚,皇帝心底是想封禅的,但是荆王等人的奏请皇帝觉得没有味道,故而将奏本送到东宫,便是要太子领衔再度奏请。
如今就看皇帝封禅,太子同意不同意带头了奏请。
第19章 太子的腿,可能没断
坐在主榻上,李承乾低头凝思。
他当然清楚,他的那位父皇,想封禅简直都快要想疯了。
但可惜,每一次都有变故导致他无法前方,最终一辈子也没能成功。
这一次自然也是一样。
如果李承乾没有记错,这一次最后是因为星象异变,有星孛于太微,所以未能成行。
所以这一次他是完全没有必要阻止的。
甚至,他可以提前帮助出手,将事情弄的规模越大越好,声势越响亮越来……但到后来,星象异变,封禅被迫停止……
李承乾都能想象到他父皇那个时候心中的那种痛苦。
更甚至于这件事需要有人来承担后果……
……
“历来封禅,曰功,曰德,曰礼,曰仪,曰诚,曰敬。”李承乾抬头,看向孔颖达道:“父皇功德俱备,四夷宾服,天下安定,百姓富足,可诚可敬,如今所有缺者,无非礼仪也。”
孔颖达赞同的点头,说道:“自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二年封禅以来,六百年再无封禅之事,礼仪缺失严重,如今朝中礼仪虽然复旧者多,但与完备封禅体制相差甚远。”
不说是汉光武帝之时,便是晋末南北朝以来,天下乱世,书籍丧失,天下礼仪缺失的严重程度比人们所想的要更加厉害。
尤其是是大唐定鼎天下以来,实际上是以武功为重,文治缺乏,天下典籍又多藏于南方私人手上,而大唐又对南方多苛刻……
这让封禅之事越发的艰难。
之前几次封禅,都不过是停留在决策之上,之后的施行根本没有推进几步。
然而敬天礼神,礼仪不繁复不可,功德不厚不可,诚敬不多不可。
“东宫求请皇帝封禅,孔卿拟写奏本,昭明礼仪,为群臣表率。”李承乾最后一句话深深的看向了孔颖达。
孔颖达赞同的点头,眼神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