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汉官

汉官 第140节

  要知道当今朝堂承认的官学,可还是今文经学。

  别看古文经学近些年在天下的影响越来越大,学习的士子也越来越多,但官方终究没有承认其地位。

  太学中的十四位五经博士依旧全都今文经学一派,各以家法传授诸经。

  比如《礼》为戴德、戴圣两家;

  《诗》为齐、鲁、韩三家;

  《书》为欧阳氏、大、小夏侯三家;

  《易》为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四家;

  《春秋》为严彭祖、颜安乐两家,皆属公羊春秋。

  汝南袁氏之所以能起家,其实关键就在于袁绍祖父袁安。当年袁安的祖父袁良不过是一小小县令,甚至父辈都无人做官。

  但袁安却通过钻研家传的《孟氏易》成为了五经博士,有了推举门生弟子做官的资格,汝南袁氏这才就此崛起。

  后来袁安本人官至司空、司徒,其子袁敞、袁京也皆为司空。其孙袁汤日后也相继担任司空、太尉。

  到了这一代,袁汤的子嗣袁逢、袁隗亦为三公。

  所谓“四世三公”“天下仲姓”就是这么来的。

  可以说汝南袁氏的发达,就是从一个“五经博士”开始。

  所以什么时候古文经学大儒能位列“十四博士”,那才算真的被承认。

  不过话又说回来,今文经学在官面上炙手可热也导致邴原无人可请。

  没办法,有资格的今文大儒都忙得很,没水平的来了也没用。

  一时间邴原也不知道该高兴还是应该伤心。

  见他如此烦恼,魏哲抚须沉吟片刻之后,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头。

  “根矩,我这倒是有个想法!”

  为了不让此事影响邴原的教学效率,只见魏哲微微一笑道:“既然人来不了,典籍来也是一样的!若是藏书阁中今文经学典籍经义浩如山海,学子焉能不受影响?”

  此言一出,邴原先是大喜,而后却立刻眉头紧皱。

  “如今经义之贵甚于珠玉,藏书阁中哪能收集到如此多藏书?”

  毕竟时下可是有“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的俗谚。

  更别说今文经学的经义典籍,那就更难弄了。

  可魏哲闻言却哈哈一笑,自信道:“放心,我自有办法!”

  说罢魏哲还先卖了个关子,待打发走邴原之后魏哲便立刻给元骏写信。

  若是换做刚穿越那会儿,此事对魏哲来说或许比登天还难。

  但随着元骏源源不断的将洛阳诸多秘闻传回辽东后,魏哲对经学已然祛魅。

  怎么说呢,虽然当下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对经义典籍都十分看重。

  可是实际生活中,对待经义典籍的态度却草率的很。

  就比如前几年曾经轰动洛阳,惊动天下,甚至造成洛阳交通堵塞的熹平石经,其诞生的缘由就十分荒唐!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熹平石经之前,大汉朝的官方经文标准其实是“兰台漆书”。

  所谓兰台漆书,其实在永初四年(110年)由马融、刘珍等人在东观校书中形成,当时朝廷对各种经文都有一部标准读本,用漆书写藏于兰台,故称为“兰台漆书”。

  于是如此一来,“兰台漆书”就成为了评定正误的依据。

  当时儒生应博士试,名列前茅者可以做官。

  但他们手中的经书在文字上时有误差,为了便于应试,就经常有人贿赂兰台掌管漆书的官吏,暗改漆书文字,以与自己的本子相符。

  最后改来改去,导致学者们都莫辨真伪了。

  因此之故,蔡邕才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为理由,“奏求正定《六经》文字”。

  说实在的,魏哲一开始还以为元骏只是道听途说。

  直到后来元骏从过往奏疏中看见了具体卷宗,魏哲才知道这是真事儿。

  这让当时的魏哲曾经愣住了好一会儿。

  毕竟……这也太荒唐了?

  这和学生政治考试作弊,托人去改宪法原本有什么区别?

  要知道“兰台漆书”可以藏在皇宫之中,东观更是有层层侍卫守护。

  在这种情况下都能屡屡遭到偷改,魏哲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魏哲才敢对邴原打包票。

  他也不求能买到多深奥的典籍经义,只要有就行,反正他不嫌弃。

  至于东观掌事的宦官、小吏愿不愿意卖,魏哲则一点都不担心。

  毕竟连偷改经义原本的事情他们都敢干了,还有什么事儿他们不敢?

  不过临下笔之际,魏哲却忽然愣在原地……

第131章 历史就是个轮回!

  若是魏哲没有记错的话,再过几年董卓得势后就会裹挟天子和朝阳百官迁都长安。

  届时不仅洛阳城内外百万人口被迫西迁,以至于死亡相继,积尸满路,洛阳二百里内的宫庙、宫府、府邸私宅也会被董卓付之一炬。

  要知道当年光武帝还都洛阳的时候,光是运送经牒秘简就足足用了二千余辆车,如今两百年过去了,其中藏书恐怕已经三倍于前了。

  但后来王允沿路收集也不过才装了七十余辆车罢了,甚至因为道路艰远,无力运输,还不得不放弃近半。

  抛开董卓的其他行为不说,火烧洛阳绝对罪莫大焉。

  在这方面,历史当真就像是一个无法超脱的轮回。

  秦亡时项羽在阿房宫的一把大火不知烧掉了多少秦朝收集的先秦古籍。

  而西汉末年,赤眉军亦曾火烧长安,使得长安变成一片废墟。

  待到董卓火烧洛阳之后,能自先秦时代保留下的古籍当真是万中无一了。

  念及此处,魏哲顿时有了决断。

  与其让这些先贤的智慧结晶被董卓一把火毁掉,还不如让他先收藏了。

  反正距离董卓火烧洛阳还有两三年时间,有的是时间让人慢慢抄录。

  ……

  翌日,洛阳。

  待看完魏哲的书信后,元骏不由的眉头微凝。

  “抄录东观藏书?”

  “不错,君侯吩咐了,若是财货不够尽可开口。”

  信使说罢便递上一份货物清单,只见上面皆是珠玉人参、貂皮狐裘之类。

  对了,魏哲甚至送了两匹十分俊美的扶余宝马过来。

  没办法,在洛阳这些奇珍异宝比黄金还值钱,比后世支票还好兑现。

  见此情形,元骏顿时便明白魏哲的决心了。

  “明白,此事容我仔细筹谋一番!”

  让人领信使下去休息之后,元骏左思右想后便收拾了一番出了门去。

  话说元骏虽是秩六百石的侍御史,但在偌大的洛阳城却不算什么。

  狭义上的洛阳城,其实主要就南宫、北宫这两栋建筑群,南北二宫则有复道相连,被外城包裹其中。

  至于洛阳的外城南北长约九里,东西宽约六里,共有十二座城门。

  北宫之东有永安宫;在北宫以西,有皇家园林“濯龙园”。

  东北隅则为太仓与武库,城西设有金市,乃是官方交易集市。

  至于南宫的东南则是太尉府、司空府这些官府所在地。

  唯有北宫之东的步广里、永安里居住着达官贵人。

  别说平民百姓了,便是官衔、家世差点的官员都只能住在城外。

  就比如元骏来到洛阳就职之后便只能在南郊租了一间小小的院子住下。

  别嫌弃,就这已经算不错了,毕竟广义上这也算是在洛阳城内。

  实际城、郭的分野在洛阳并不明显,因为即便是洛阳外郭都十分繁华。

  要知道洛阳南边,出了平城门可就是灵台、明堂、辟雍和太学等地。

  往日太平时节,城外的平城门大道甚至不比铜驼街差多少,常有权贵往来。

首节 上一节 140/1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召唤游戏玩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