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官 第14节
众人下意识都不由看向皇甫嵩,顿时让校场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起来。
然而皇甫嵩此刻却有些恍惚,不知为何他忽然想起了庆功宴那夜阎忠的话:
“将军已然立有不赏之功,却依旧要侍奉北面的庸主,你甘心吗?”
“纵然将军甘心,北面的庸主又能安心吗?”
“朽木不雕,衰世难佐,将军纵然忠心又有什么用呢?”
“昏主之下,必难久居!如不早图,恐后悔无及!”
“不如南面称制,混齐六合,如此宝器必为将军所得!”
那一声声的劝告此时就好似魔音一般萦绕在皇甫嵩耳边。
然而当皇甫嵩看见宣旨宦官那紧张的神情时,他的眼神却再度坚定起来。
正如那夜他对阎忠所言:
因忠受戮,犹有令名。
死且不朽,夫复何言!
念及此处,皇甫嵩当即坦然的取下帅印,而后坚定放在一旁的托盘上。
见此情形,校场上众人的心底都忍不住松了口气。
尤其是站在皇甫嵩身后的骑都尉曹操,此刻更是感觉如释重负。
毕竟昨夜他可是收到了一封来自洛阳的“家书”,信中对他再三叮嘱。
倘若今日真有什么不测之事发生,那他便是死也只能站出来阻止了。
幸好,最糟糕的情况并没有发生。
当曹操这个汉室忠臣为朝廷庆幸之时,人群中的魏哲此刻却一心只想着赏赐。
但让他失望的是,圣旨上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他的名字,某些没有出现在战场的士族大姓子弟反而位列其中。
很显然,无功而赏自然是朝廷有人了,如此才能不在乎什么吃相。
相比之下,曹操虽然获封济南相,但他至少真的上战场杀敌立功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曹操倒是要比洛阳城里的那些士族俊秀要好多了。
当然,此刻在失望的魏哲看来,二者一样面目可憎。
正当满腹怨念的魏哲考虑要不要当第二个张角时,却见宦官又掏出了一卷圣旨。
原来刚才的封赏只是针对六百石以上者,乃今上亲自制诏。
至于六百石以下的中低层官吏以及白身而有功者,今上显然就懒得过问了,直接将这些杂务丢给了尚书台处理。
魏哲见状这才转忧为喜,耐心等待起来,随后果然听见了自己的名字:
“授魏哲为带方令,秩六百石,铜印黑绶……”
求推荐,求追读!
第15章 浪成于微澜之间
“带方令?”
回去的路上,太史慈终于忍不住疑惑道:“此为何地?”
魏哲闻言顿时有些蛋疼。
要说其他地方他未必知道,但这个地方他还真清楚。
如果原身的记忆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大汉最东边的一个县。
“带方县,辽东乐浪郡属地,前汉武帝时置,本朝沿用。”只见他有些无奈的说道:“本初元年【公元146年】高句丽犯辽东,先寇西安平县,后杀带方令,掠得乐浪太守妻子……唉~此县便是大汉东极之地!”
话说汉武帝时期乐浪郡其实设有二十五县,但王莽末年高句丽崛起,趁着中原战乱肆意扩张,故此等到本朝世祖平定内陆着眼边塞时,乐浪郡已然只剩下十八个县了。
当时光武皇帝对外主要以怀柔为主,故并未追究,反而封高句丽侯为王,以为藩属。
本朝开国时都没有恢复边疆,后面就更不用说了。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提奚县被秽貊【huì;mò】和三韩蚕食侵占,故废弃;乐都县、吞列县,东暆县、蚕台县则并入浿水县;海冥县、长岑县、昭明县则被并入带方县,其他诸县也多有合并。
如今的乐浪郡已然只剩下九县。
其实历史上三国时期,公孙氏割据辽东后设置的带方郡大多便是如今的带方县旧地。
如今想想这恐怕是公孙康虚荣心作祟,图个好听罢了。
毕竟会稽郡的面积比兖州还大呢,朝廷也没说要改成会稽州呀!
所以面积大小都是次要的,主要还是要看辖地上人口多少。
闻听此言太史慈顿时就明白了,可他依旧笑着恭喜魏哲。
而魏哲的言语中虽然颇为嫌弃,但嘴角却怎么也没办法压下去。
没办法,这可是秩六百石的大县县令!
他一个白身,边郡豪强子,起家能有这待遇已经很不错了。
然而魏哲不知道的是,对于他这样白身而有功者,一开始尚书台选部曹准备随便找个县尉就打发了,大不了日后再精简裁撤就是了。
可是谁成想前不久秽貊、沃沮等东夷后裔又开始折腾了,吓得带方令直接挂印而去。
本来尚书台都准备将带方县或废、或并,反正以往都是这么做的,否则这乐浪郡疆域也不会日渐缩水了。
但在看完魏哲的告身后尚书台索性将这个烂摊子扔给他了。
一来自然是这个带方令压根没有什么士族子弟瞧得上,正好可以用来酬功。
二来也是因为魏哲确实合适。
毕竟他不仅会打仗,还恰好是辽东人,适应辽东气候,熟悉当地风俗,再合适不过。
由此可见,洛阳朝堂上的诸位公卿治国理政的水平还是有的,只要不牵扯到个人利益,他们通常都能做出最佳安排。
但对于这个封赏魏哲觉得满意,有些人却不这么觉得。
……
话说黄巾之乱平息后或许是感觉万事大吉了,宦官们便又开始作妖了。
本来按照皇甫嵩报上去的军功,傅燮封侯都绰绰有余。
可赵忠张让等人记恨他战前所上的《请诛中官疏》故意从中作梗,凭空诬陷傅燮,幸好天子还记得傅燮的上言,不加问罪,但也不封赏。
有功之士却不得赏,不知道有多少人闻之心寒!
傅燮本人倒是还好,并不因此就背弃天子。
可是听到魏哲的赏赐后,傅燮却觉得是自己连累了他。
因为在他看来魏哲的功劳足以征辟为郎中,入宫为天子执戟。
而这才应该是没有根底的汉室良家子最正统的入仕流程。
纵观本朝百余年历史几乎九成太守都有此履历,便是董卓也不例外。
于是临别之时,只见傅燮颇为歉意的拍了拍魏哲肩膀道:
“日后倘若遇到难事,可来洛阳寻我。”
说罢他便带着两个老仆萧索的离去了,倒是让魏哲哭笑不得。
他倒是不觉得自己被傅燮连累了。
再说了,入宫为天子执戟哪里有治理一方自在。
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次日曹操离开时竟然也找上魏哲。
“倘若遇到难事,日后可来谯县寻我。”
说罢曹操便豪迈一笑,潇洒的带着一干锦衣骑士疾驰而去。
曹操自然不会有什么内疚的感觉。
他只是觉得魏哲是个人才,加上孙坚没招揽成功,便随手抛出橄榄枝。
当魏哲想明白这层意思之后,也就没有放在心上。
当然,像魏哲这样的幸运儿不多。
大军之中其他义从队伍首领大多只被封了个县尉罢了。
至于像太史慈这样孤身投军的更是赏赐些金银绢帛就打发了,用的还是大军缴获。
太史慈本人倒是无所谓,依旧照常操练武艺。
但他不在意,有些人却做不到。
……
次日,城外官道上。
“玄德,一路保重,日后若有疑难,尽可来辽东寻我!”
只见魏哲面色感慨的与刘备作别,而对面的刘备神情显然有些萧索。
上一篇:大明:开局召唤游戏玩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