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召唤游戏玩家 第348节
他总以为大军野战,就是双方拉到一个地方,比拼谁更勇猛,谁的火器更犀利……
听教官说这是最基础的算术,如果要驾驭火炮,还要学习更高阶层的算术——
为什么背嵬军一向战无不胜,除了个人悍不畏死以外,还具备极高的算术水平,打出去的炮又快又准。
别人还没摸到你,就被你的火炮暴揍一顿,产生伤亡。
随后自己以满状态迎战敌人的减员状态,谁输谁赢那是显而易见的事。
冯汉民当时就傻了,原来一向被他轻视的算术竟有如此威力?!
他只看到背嵬军屡战屡胜,却不知道胜利背后隐藏着多少深层原因。
难怪背嵬军这支从黑旗军分出来的数千部众,能发展成如今数万的大部队。
原来背嵬军将爷们一直在暗地里用功,将所有细节都做到精益求精。
真可谓是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啊!
连这般优秀的将爷们都在拼命,他这样的小卒子凭什么不努力呢?
于是他对所有背嵬军传授的学科来者不拒。
拼搏半年多下来,他竟然获得教官颁发的“丁级学历认证”书。
教官夸他是个学习的好苗子,虽然二十出头才起步,但学起来会很快。
他不知道这学历认证有啥用,只知道自己的薪资加了三钱银子,还要被选入“军官速成班”。
只是这速成班还没开始,他就放了长假。
教官说这叫劳逸结合,长时间高负荷训练会把士兵逼疯。
人不仅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
饿坏的人会疯到吃人,长期精神压抑的人也会丧失理智。
所以要给肉体喂饱,同时也要把精神“喂饱”,屡见不鲜的营啸骚乱便是因此而来……
每每听到新奇的知识,冯汉民都会感慨,背嵬军将爷们懂得真多。
他们简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冷门小众的知识都明白。
他们知道地上的蝼蚁,空中的飞虫,知道山川河流,知道天上繁星。上能行军打仗,屡战屡胜,下能种田做工,惠及万民……
他们就像一个无所不包的“六部”,又像一个外冷内热的大家长,给予百姓无微不至的“照顾”。
与背嵬军将官相比,那些士绅文人就是只能识字的半文盲。
冯汉民与士兵们也由此对背嵬军愈发敬佩。
甚至有些小卒子已经到了“狂热崇拜”的地步。
只要背嵬军说的就是对的,绝不质疑背嵬军说的一切。
哪怕是要他们拔刀砍了大明的官立刻造反,他们也不带半点犹豫的。
不过冯汉民一类的人就还没到“谋逆”的地步。
他不想背嵬军倒下,但也不想对抗庞大的大明。
如今的安逸生活不好嘛?
难民们陆续返回辽东,各地生产建设一片欣欣向荣。
去年种植的土豆如今开始收获,难民的口粮也不缺了。
无数对新婚夫妇正在酝酿美好的新生活,辽东这片土地已经充满了欢笑。
读报人每天都拿着报纸在茶馆念给不识字的百姓听,甚至有戏班子进出城市,深入屯堡、墩台、村落,把这些新闻扮成戏剧演给百姓看——
背嵬军入朝作战,背嵬军征服赫图阿拉,背嵬军北伐铁岭,背嵬军截击辽北的鞑虏溃卒……
背嵬军入朝作战大获全胜,拿回了许多战利品,其中粮食据说就有数十万石,足够全体辽民躺吃大半年。可是“逆党”的表现让他有些畏惧,好好的生活不过,非得要打打杀杀嘛?
怀揣着这样的心思,冯汉民只身一人回到家,除了一把防身的小刀以外,所有兵器甲具都要上交武器库。
沿途不时有同村的百姓对他打招呼,他都一一微笑着回应。
他总是喜欢在放假时回家坐一坐。
尽管家里只有他一人,但他还是想坐在屋子里,对着空荡荡的环境低呼一声。
我回来了。
这里是他靠自己双手拼搏出来的“幸福”,他想好好守护。
等他把媳妇娶回来,儿女在家中奔跑欢笑,冷清的小院热闹起来,他的日子也能更加好过吧?
就在他畅想美好的未来之际,忽然听到村外传来一阵嘈杂的叫骂声。
什么人起了纷争?
冯汉民心说自己是背嵬军战兵,遇到百姓争执,理应去调解矛盾。
可是当他走出房屋,才意识到并非这么简单。
第317章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掠过十数间标准模板的民舍,再前进数十步,冯汉民发现村头聚集了不少人。
人群分成两拨,一拨人是数十名佩刀军汉。
一拨人是普通村民拥挤在一起瑟瑟发抖,还有些许村民只敢在家门口探头探脑向外张望。
那领头的军汉骑在战马上,一身的布面甲绝非寻常小兵。
那骑手扬起马鞭指了指眼前的老者,后者低垂着脑袋乖乖挨骂。
十余名村民瘫坐在地,脑袋上,胳膊上挂了彩,脚边散落一个个草叉、锄头之类的农具。
冯汉民靠近之后才搞清军汉的来历。
他们是辽西出身的官军,此番护送方抚台就任辽东巡抚。
考虑到辽东收复“未久”,方抚台特意调遣辽西各部前往四处驻防,清缴散落的鞑虏,务必维持地方治安。
还辽的部队很多,这一支却是祖家的军队,严格来说是属于祖大寿堂弟祖大成的心腹部下。
祖家势力在辽西盘根错节,换做以前辽东陷落时期,任何辽东巡抚必须跟祖家搞好关系,否则三天两头一兵变,政令不出衙署是常有的。
即使眼下辽东收复,祖家的影响力还很强大,仍然是辽东巡抚不得不给三分薄面的存在。
强军还辽,自然需要钱粮物资,军事驻地,还要“圈定”自己的军田,以补军队的日常补给。
不过嘛,朝廷的军费一向吃紧,军费、驻地、军田之类的,就只能靠关宁军自行筹措。
所以辽西各部刚到辽东腹地,就派遣家丁队下乡征粮、征人,顺便挑些不错的熟田“划”成军田,辽西军就算安顿下来了。
至于百姓的想法?
再苦一苦百姓呗,贫民们千百年来都是苦过来的。
再说这支官军可是“很有礼貌”的,第一时间把一村之长叫出来,命其想办法贡献粮食和劳动力,就不劳官军亲自动手了。
这叫先礼后兵,省得闹起来不好看。
谁料这些百姓一听说要征粮、征人、征地就开始叫屈。
说什么辽中的气候比以往更冷,只能种植春小麦,不像辽南还能种植冬小麦,家家户户就收了一批土豆,刚够一家人混个肚圆。
若是按照常规缴纳赋税,也能应付,但官军张口就是“三饷”加耗,均瑶钱,贡料钱,足足要收走百姓手中大半的粮食。
鞑虏都被赶走了,居然还要征辽饷,是个人都想不明白这个道理。
退一万步说,只收粮食还能忍耐,可是还要征劳动力是怎么回事?
均瑶钱不就是免役的费用吗,收了钱还要征人,那这杂税不就白交了?
要知道春播的时间在即,没了劳动力,就意味着一家的春播都要受影响,到时候秋收之后靠什么熬过冬天?
于是两伙人发生了冲突。
尽管这些村民在农闲时接受了一些时日的军事训练,但终归不是披挂整齐的官军对手,很快被打垮组织。
官军眼见村民持械“抗税”登时就怒了,这帮泥腿子不知道从哪学会的“坏习惯”!
他们辽西官军打不过鞑子,还治不了你们这帮泥腿子?
只要打不死就往死里打。
那十余名村民的伤势便是这样来的,而官军们还在间歇性地殴打村民……
搞清楚前因后果的冯汉民惊了,一股熟悉的气质扑面而来。
这才是大明官军的军纪与脾气,相比之下纪律严明的背嵬军简直是“佛军”!
眼看着官军殴打村民,这属于绝对的不平之事。
冯汉民的脑子还没做出决策,双脚已经迅速踏过去,嘴里也大声喊道,“放开那个小伙!”
一众官军循声看去,只见一名兵丁模样的年轻小伙缓缓走出。
“哪来的毛头小子……”一名官军刚说完,就被头领甩了一马鞭。
头领狠狠瞪了部下一眼,随后翻身下马,换上一副笑脸盈盈的模样迎上去,心中笃定此人一身戎装,必定是友军部队的兵。
上一篇:大唐:东宫毒士,请陛下退位让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