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开局召唤游戏玩家

大明:开局召唤游戏玩家 第346节

  念及对方为国屡立战功,就免其死罪,流放云南瘴疠之地,以此安抚朝鲜“冤死”的数十万军民,大明上国的体面也就保住了。

  当然,也有人反驳道,“若是章将军诈称患病,迟迟不肯入京,又该当如何?”

  拥兵自重的军阀最在乎自身安危,比如说死前的左良玉,辽西的祖大寿,鞑子入寇时的山东官军,以及各种背刺友军的军头们……

  “若是章将军不肯入京,便是他心中早有不轨之心,臣请陛下早做打算……”

  如此一来,朱由检就该头疼了。

  他暗骂这些虫豸但凡争点气,自己何至于倚重那三四支悍卒,使得他们的权柄越来越大?

  他也想有人可用,奈何文臣武将打败仗有瘾,他不用那些将领也不行。

  藩镇藩镇,朝廷最痛苦的便是削藩问题。

  这问题轻易动不得,一旦到了必须要动的时候,已经是走钢丝的危险境地。

  西汉七国之乱,唐末藩镇火并,皆因藩镇而起,又因藩镇而落。

  朱由检回顾自己手里的牌,心说果真要削藩的话,自己如何压制背嵬军悍卒?

  要知道大明此时能打的部队靠两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宣大、蓟镇边军,大明京营?

  他们屡次被明廷调来调去,一会到这里镇压流寇,一会急行军北上抗击鞑虏,频繁征战好几年,已经是兵额急缺,战马亏损。

  更别说还有皇帝微操,一次性在杜家屯葬送数万精锐,使得“忠诚派”元气大伤。

  眼下各路将领都在努力征募新兵,不是在收复辽西走廊的诸多卫所,就是被调往河南打乞活贼。

  西北边军?

  他们在围剿闯贼,双方在关中一带来回拉扯,能保住西安周边稳固已是超常发挥。

  北方的游牧部落每年都要入寇劫掠,如今还多了满清残部,使得边军压力更大,根本没有额外的机动部队。

  南方官军?

  他们在全力围剿长生贼与西贼,请求额外拨款的奏报不断传来。

  朱由检耳边一直在回荡,加饷,练兵,补充粮草弹药,募兵……

  饶是亲临前线参加了辽东大决战,他仍然不解为何贼军能输个十回八回,每次被击败都能迅速卷土重来。

  而他大明官军就连一回都输不起,打输一次就要花费数倍的代价重建?

  贼寇的钱粮为何能无穷无尽,甚至有余裕发粮食蛊惑奸民?

  他不懂,明明辽东都被收复了,怎么各地流窜的贼寇反而越来越多了。

  黑旗军?

  黑旗军西北是乞活贼、野狼贼。西南是长生贼。南边是西贼、革左五营。

  东边的南直隶官军又不堪使用,这些将官一会说自己坠马需要静养,一会说兵新募不堪用。一会又说贼军势大,自己只能勉力守城,否则南京失,大明半壁财税之地都将丧于贼手。

  可怜的黑旗军竟是被贼军与虫豸团团包围了。

  下面递上来的双重情报也说,黑旗军老兵损失惨重,战斗力已不足半年前的三分之一。

  而李牧为了报效朝廷,打算出兵讨贼,差点当场斩杀一员劝谏的心腹。

  朱由检不禁赞叹道,这世上只有李卿始终如一的忠!

  哪怕对方深陷贼寇包围,也不忘效忠大明,效忠他这位君上。

  只是朱由检年纪太轻,最年长的女儿也才十岁。

  但凡女儿年长几岁,他一定把李卿收作驸马。

  即使有驸马不能委以军政要职的祖制,他也能让李卿为他训练强军,永保大明江山社稷。

  可惜,他女儿还是太小了……

  回想起着全国各地的紧张局势,朱由检忽然意识到——

  全国各地的官军就像摆在棋盘上的棋子,全都被锁死不能动弹一步,哪里都在爆发大战。

  无论他想抽调哪一部的官军,都会使得贼寇腾出手来攻城略地。

  唯一可以机动的部队也只有辽东的背嵬军,后者却私自跑去朝鲜大闹一番,变成难以调用的“刺头”。

  朱由检抬眼平视前方,群臣们正在围绕着“背嵬军”争论不休。

  眼下驻扎辽东的官军,都是大明各地调来的客军,以及一些回归故乡的旧辽兵。

  他们与背嵬军互相“牵制”,不至于叫背嵬军一家独大,可一旦削藩开始,辽东局势势必糜烂……

  朱由检心中自问,那个冒死驰援辽东,履立惊人战功的章将军会是奸臣嘛?

  朱由检多么希望章献忠只是管不住骄兵悍将,朝鲜两班说的也是夸大之言。

  待朝廷的旨意达到,对方自愿入京,听从陛下调遣,一切内战都不会发生……

  大明还是那个大明,贼寇将被强军们剿灭,他朱由检就是中兴大明的“明君”!

  直接绑架章献忠是不可能的,前车之鉴的例子犹在眼前——

  袁崇焕当年带了些许亲兵,直挺挺登陆东江镇大本营,不费吹灰之力带走毛文龙,到周边地区勘探地形。

  双方一度相处的非常融洽,就像上官来检查,交换一下战略部署的和谐模样。

  可接下来,袁崇焕忽然命令左右控制住毛文龙,然后宣布对方犯下各种罪行,径自砍了对方脑袋。

  随后简单粗暴把东江镇分成四部,这四部后来也陷入“各不服从、自相残杀”的境地。

  东江镇的战斗力由此骤然下滑,后来再也没有收复多少国土,直至被满清各个击破。

  朱由检不希望背嵬军彻底报废,只希望兵将分离,削减背嵬军的暴戾之气。

  于是综合诸多信息之后,朱由检决定让赴辽的官员们传达调令。

  只要章献忠愿意赴京,就给对方加封伯爵,日后派往宣大领兵。

  哪怕最后查实背嵬军的确在朝鲜作恶多端,也只给章献忠定一个“失察”的罪过,轻轻敲打一番即可。

  毕竟他朱由检还得重用能臣,替他扫清贼寇呢。

  ……

  崇祯十三年,春。西历1640年。

  驻扎宁远多时的文武班子们,动身前往辽河平原,准备全面接收所有国土。

  他们一路上瞧见大量前往辽东的百姓,犹如一条条长龙在辽西走廊上慢慢前行。

  有的人背着大小包裹,有的人推着鸡公车,还有人三五成群拖拽着板车,把自家的所有简陋家当全部带上。

  这些人是十余年前被迫离乡的辽民,起初被安置在辽西、直隶等地。

  原本有官员上奏“整顿屯田”之策,广招辽东流民拓荒垦殖,还颇有成效。

  但此官的成绩做好了,岂不是显得其他官吏庸碌无为?

  而且数十万辽民的屯田从何凑齐,总不可能让达官贵人们把吃进去的屯田再吐出来吧?

  于是在大量弹劾之下,办好屯田反而成了一件“居心叵测”的坏事,是想搅得天下大乱。

  总有奸恶小人想打破现有秩序,陛下可不能纵容啊。那官员也由此被贬至南方偏僻府县。

  逃入关内的辽民们这十余年不能说过的安稳幸福,只能说是穷困潦倒。

  不少难民死在难熬的冬天,或是死于鞑虏多次入寇。

  过的不好,自然没法在当地站稳,也就没有重新发展的念头。

  如今家乡收复,春暖花开,他们巴不得第一时间返回家乡,哪怕死在路途中,也能离家乡近点。

  毕竟自家的祖坟都在辽东,自己的根也在那里,不回去还能去哪?

  文臣武将们不会与百姓同行,他们会派兵丁把百姓赶远一些。

  正要前往辽东履职的方一藻便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辽西将领们纷纷递上“礼金”,想要搭上赴辽的“方便快车”,就连祖大寿也授意子侄们赶紧给巡抚送钱。

  祖大寿的妹夫吴襄早被罢了官,如今连排队“抢肉”资格都没有。

  吴三桂这种小辈中的小辈,就更没有机会。

  要知道辽东耕好的熟地不下六七百万亩,没了满清鞑虏,正是权力真空状态。

  贫瘠的辽西终究赶不上肥沃的辽河平原。

  在辽西当一员副将,不如去辽东做一员卫所指挥使。

  只要去了辽东,既有大量军户给自己供应产出,还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要知道辽东长期都处于“军管状态”,基本没有中下层文官。

  在中下层文官配齐之前,新收复的辽东便是他们这些武夫的小小天堂。

  如今只要给走马上任的巡抚一点“礼金”,说不定能谋得一块肥地。

  至于那背嵬军,就算是收复辽东的大功臣,能吃下最大的“肥肉”,那也有不少肉汤留给其他人吃。

  最快乐的要属方一藻。

首节 上一节 346/36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东宫毒士,请陛下退位让贤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