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东宫毒士,请陛下退位让贤 第82节
一道叹息声,在距离苏尘两米开外响起。
苏尘侧头看去,一名英姿挺拔的青年,与妻子一左一右搀扶着一位老妇人。
孙强:“嘿,兄弟,党仁弘将军征战多年,战功卓著,你想要取而代之,可要真刀真枪的在战场上拼杀个几十年才成。”
青年笑了笑,还没有说话,老夫人便沉声开口,“让这位小哥见笑了。”
“仁贵,不可妄言,即便心生向往,且当自勉,而非临渊羡鱼。”
“孩儿受教。”
薛礼点点头,轻声道:“娘上车吧,我们去太子居。”
“不是。”
“等等!”
孙强与金勇同时惊愕出声,“你是薛仁贵?”
“要去太子居?”
“正是,在下薛礼,字仁贵,还未请教?”
“这不是巧了吗!”
孙强二人顿时笑了起来,目光齐齐的看向了苏尘,“我家公子便是太子居的主人名讳苏尘,想来你在书信中应该知道了吧?”
薛礼也愣住了,拱手道:“见过苏公子。”
苏尘点点头,“倒是凑了巧,三位远道而来,不如先且去看看宅子是否喜欢,放下行囊,收拾一番,晚些时候来太子居赴宴。”
“这……”
老夫人与薛氏,一脸喜色,“谢苏公子。”
“客气,金勇,带他们去新房。”
第64章 薛礼加入,夜半恶徒!
薛礼的到来,对于苏尘而言,确实是个意外之喜。
原以为路途遥远,加之薛礼拖家带口的,还需要一些时间,却不想竟然与党仁弘先后抵达了长安城。
如此一来,闻香来的护卫队实力大增。
西市边的一座三进三出的院子,早就挂上了红色的灯笼,虽然不知道薛礼一家什么时候到来,但是这些基础的东西,金勇还是十分细心的安排上了。
在薛老夫人开心的目光下,金勇敲了敲大门。
吱呀。
一名中年男子打开了大门,“金大人?快请快请。”
“别急。”
金勇笑着摆了摆手,侧着身子说道,“今天,你们的主家来了。”
“薛家?”
中年男子好奇的目光落在了薛礼三人身上。
金勇点点头,笑着介绍道:“薛礼兄弟,公子得知你们要来长安城,便提前给你们准备了这个院子。”
“院子虽然不大,但是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妥当了。”
“这人名叫王勋,是我以前救下来的,为人忠厚老实,加上没有别的去处,我就安排他暂且住在这里,帮伱们打理院子了。”
“你们若是觉得王勋还行就留下他,若是觉得用不习惯的话,也不用看我的面子。”
王勋:“见过老夫人,老爷和夫人。”
“不必不必如此。”
薛老夫人眉开眼笑,连连摆手。
以前的苦日子过习惯了,突然有人伺候着,多少还有些许的不适应。
薛礼当即抱拳道:“谢金大哥,能有王大哥这样熟悉长安城的人照看院子,实在是最好不过了。”
金勇:“既然如此,王勋你叫两个人,帮忙收拾东西。”
“好嘞!”
王勋当即侧头对着院子里面喊了一嗓子。
两个机灵的小伙子,从院子里面跑了出来,乖巧的叫了声老爷老夫人的,帮忙把薛礼带来的东西拿进了院子。
“薛礼兄弟,你们先且休息,看看院子,我就先回去了。”
“多谢金大哥。”
“客气。”
目送金勇离开后,薛礼一脸笑容的搀扶着老母,带着妻子走入了院子里。
在王勋的带领与介绍下,他们才知道,这个院子看着不大,却也是三进三出,就连苏公子所在的太子居,也不过如此。
“王勋,你先下去吧。”
薛老夫人开口,王勋识趣儿的退出了正堂。
薛老夫人入座后,面上笑容收敛,多了几分的严肃,“仁贵。”
“孩儿在。”
“这一路走来,我们听说过了不少关于苏公子的好话,坏话,你心中自有考量。”
薛老夫人缓缓开口,“至于苏尘究竟如何,终究需要你自己接触,但是娘提醒你一句,苏公子是东宫太子的人,是帮太子做事的。”
薛礼面色一正:“娘亲放心,孩儿知道该怎么做。”
薛老夫人点点头,“若是值得追随便放手去做,若是此人不值得追随,我们便回河东好了。”
“是!”
……
天色渐晚。
薛礼换了身衣服,手中掕着一些糕点,来到了太子居外。
“这位大哥还请通报一声,薛礼薛仁贵前来拜访。”
“原来就是你啊。”
门房一脸笑容的说到,“公子早就念叨你多少遍了,快请快请。”
薛礼点头致谢,心中却莫名的多了几分感动。
他薛礼虽说是出身河东薛氏,但是薛氏一脉早以没落,尤其是他们这一支。
未曾想,竟会被苏尘如此看中。
只是。
一想到一路上听到的那些风言风语,薛礼的心中,便多了几分的疑惑。
“薛仁贵!”
苏尘哈哈一笑,起身招了招手。
“薛礼见过公子,些许点心,还请公子收下。”
“客气,见外了不是?”
苏尘摆了摆手,随手把糕点放在了桌子上,看了看薛礼身后,疑惑道:“令堂与伉俪为何没有一同前来?”
薛礼拱了拱手:“家母与贤妻正忙活着收拾屋舍,不便前来,还请苏公子勿怪。”
苏尘摇了摇头,“你这话可不诚心。”
薛礼尴尬的笑了笑,未曾想苏尘竟然直接点破了此事。
“无妨,日久见人心。”
“请坐。”
二人入座后,孙强三人,好奇的探头探脑的。
苏尘顿时笑着招了招手,“还躲在外面做什么,一起进来喝一杯吧。”
“那感情好啊。”
孙强三人笑嘻嘻的走了进来。
见状。
薛礼对苏尘又多了几分认知。
“苏禀可曾与你说明了,请你前来的缘由?”
薛礼犹豫了一下,“他说是太子相请……”
“没错。”
上一篇: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