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东宫毒士,请陛下退位让贤 第726节
舒明天皇挥了挥手,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朕方才得到消息,大唐水师已经突破了犬上御田锹的封锁,杀到了我们本土上来了!”
“此事究竟是真是假,为何犬上御田锹落败,朕却没有得到一点消息?!”
难波吉士八牛:“天皇陛下,臣等也是刚刚得知此事,听说是因为大唐水师冲杀的太快,导致犬上御田锹将军,回防不及时,让他们从难波津登陆了。”
“目前,已有一支大唐的兵马,以难波津为起点,一路朝着行宫杀过来了,先后有十几个部落,城镇,毁在了对方的手中。”
舒明天皇眉头紧锁,回防不及时?
令对方找到了漏洞,第一时间突破了他们的防守,抵达了难波津?
“难波津那边的守军为何没有送来消息?”
“回陛下,难波津已经落入了大唐的手中,目前难波津守将没有任何的消息。”
“犬上御田锹呢?”
“至今不知所踪。”
“……”
舒明天皇顿时无语。
犬上御田锹这个统兵两万的大将,不但没有拦住大唐的水师,反而就连自己都下落不明了。
迷路大将?
沉吟少许,舒明天皇沉声道:“如今行宫处可调用的兵力有多少?”
难波吉士八牛:“目前行宫处的护卫力量,大约在五千人左右,若是加上周边城镇的守卫,应该可以凑齐一万精兵!”
小泉清酒点头道:“我们完全可以在行宫外进行阻击战,将这一批登陆的唐军,全部消灭在行宫之外。”
闻言,舒明天皇放松了几分,但又想到了什么,沉声道:“不可轻敌!”
“犬上御田锹就是因为太过轻敌,所以才会导致如今这种情况!”
“陛下教训的是。”
麻桑吕沉声道,“陛下,我们需尽快联系周边城镇,抽调兵力。”
舒明天皇:“此事就交给你来办。”
麻桑吕:“臣遵命。”
“事不宜迟,臣这就去周边城镇调兵。”
麻桑吕说完,便躬身退下。
大唐水师马上就要攻打道行宫了,若是动作慢一点的话,只怕他这边人马还没有调集过来,舒明天皇就没了。
舒明天皇沉声道:“小泉清酒。”
“臣在。”
“朕的五千精兵便交给你了,希望你不会让朕失望!”
“臣领命!”
小泉清酒重重点头,带着士兵离去。
舒明天皇深吸一口气,目光看向了难波吉士八牛,“传信告知上毛野形名将军,暂且放苏我虾夷一马,带兵勤王!”
“是!”
……
天色渐渐放明。
蛰伏了一,夜的苏定方等人,在这一刻露出了獠牙。
以五百骑兵为首,一路横冲直撞,朝着行宫杀了过去。
一路上,不少倭国的百姓,士兵,何曾见过这般阵仗,触之即溃。
更有不少人大喊大叫的,说什么大唐不可敌的之类的话。
很快。
为首的刘科,碰到了第一支,有建制的兵力阻拦了。
严格来说,对方似乎并不是阻拦他们的,而是朝着行宫去的,只不过被他们追赶上了。
“杀!”
刘科没有丝毫的废话,招呼着身边的五百精兵,直接掩杀过去。
急速狂奔的战马,并没有影响将士们的射击准度,因为无需瞄准,只要开枪即可。
最重要的是,双方距离很近,火铳的作用极大的降低了。
一轮发射过后,手中的火铳尽皆被甩到了后背,一把把锋利的陌刀跃上掌心。
“杀!”
“杀!”
狭路相逢勇者胜。
前往行宫驰援的倭兵,也明白了他们的敌人来了。
强行顶住第一波的火铳射击后,紧随而来的,便是一匹匹急速冲刺的战马。
火铳能挡住,战马能挡住吗?
挡不住!
上千名倭兵在五百名骑兵的冲撞下,刚刚组成的阵型,就被瞬间击溃了。
逃!
疯狂逃窜!
一名名倭兵恨不得多长两条腿,根本不敢与其正面对抗。
随后带兵赶到的苏定方,在看到眼前的一幕后,平静的挥了挥手,便分出了五百人,直接朝着那些逃兵杀过去。
杀人不是目的,摧毁对方的反抗之心,才是目的。
当苏定方看到这一批成建制的倭兵,出现在他们前往行宫的路上,心中便已经有了计较。
无非是舒明天皇已经得到了消息,提前抽调兵马,准备拦住他们又或者是将他们合围。
不过目前来看,他们现在还是安全的。
否则。
他们就不会再前往行宫的路上,碰到这一支兵马,而是对方的主力军了!
“传令!”
“命刘科第一时间抵达行宫外,彻查行宫守军力量!”
“飞鸽传书,告知刘仁轨,我部已经顺利抵达厩坂宫,舒明天皇得知我们袭杀的消息,已经有所防备,让刘仁轨随时做好支援准备。”
“是!”
接连两条命令下达后,苏定方才带着余下的兵马,朝着厩坂宫而去。
于此同时。
带着周边城镇兵力,朝着厩坂宫而去的麻桑吕,却是在半道上,碰到了一些逃跑的士兵。
“抓过来!”
“大人饶命!”
“你们是谁的部下,为何会在这里?”
“大人我们在去厩坂宫支援的路上,碰到了唐军,被唐军冲散了……”
“唐军抵达厩坂宫了?”
麻桑吕瞬间色变。
对方速度远比他想象的更快!
“所有人听令,加速前进,务必把唐军拦在厩坂宫外!”
随着麻桑吕一声令下,从各个城镇抽调来的六千大军,加快了行进的脚步。
但是倭人本就矮小,加之都是步行,他们的速度算不上多快。
只是因为各处城镇距离厩坂宫近一些,占据了路程短的优势,比苏定方等人快了一丝。
“启禀陛下,麻桑吕大人回来了!”
“太好了!”
舒明天皇喜形于色,“麻桑吕带来了多少大军?”
“六千!”
“好!”
舒明天皇大喜过望。
上一篇: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