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东宫毒士,请陛下退位让贤 第271节
李承乾阔步走入了太子居,就见苏尘与孙思邈一脸笑容的说谈着。
“寻我何事?”
“想要问你借个人。”
苏尘笑了笑,“或许能找到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李承乾愣了一下,惊愕道:“你知道伤寒杂病论在什么地方?”
苏尘:“只知道大致的位置,具体在哪就不清楚了。”
“不过,你为什么这么激动?”
“我刚从赵国公府过来。”
李承乾沉声道,“方才长孙冲说,孙神医曾在民间寻找伤寒杂病论,以治疗气疾之药。”
孙思邈:“确实如此。”
李承乾:“是否只要找到伤寒杂病论,并可以治疗好长乐了?”
孙思邈:“这个,老夫也没有太大的把握,但至少可以减轻长乐公主的病情。”
“若是效果好的话,治愈也未必没有机会!”
“好!”
李承乾大喜过望,“药典在什么地方?”
“江南道。”
“我这就派人前去寻找。”
李承乾坐不住,起身就要安排人手,前去寻找,却被苏尘给制止住了。
“纥干承基可在?”
“就在外面候着。”
苏尘微微一笑,“请他进来。”
闻言。
李承乾若有所思的看了苏尘一眼,便命人把纥干承基叫了进来。
“太子殿下有何吩咐?”
“孤命伱即刻前往江南道,寻找伤寒杂病论!”
李承乾开门见山,“不论有什么困难,必须把伤寒杂病论带回来。”
纥干承基:“是!”
“别急。”
苏尘抬手叫住了纥干承基,“伤寒杂病论目前不知道被什么人收藏着,想要弄清楚具体所在,单凭他一个人却是不够。”
李承乾点点头,“你再带上张思文,王冲二人,若有人敢阻拦此事,杀无赦!”
“是!”
对于李承乾如此强硬的态度,苏尘倒是能够理解。
毕竟是自己最疼爱的妹子,患上了和母亲一样的病症。
母亲走了,现在妹子也卧病在床,如今有了一线生机,怎么可能会放弃?
“我这里有一封信。”
苏尘拿出准备好的信件,交给了纥干承基,“去了江南道那边,可将这封信交给杂货铺的金勇。”
“他会配合你们调查伤寒杂病论一事,若是找到了,便直接带回来。”
“谢苏公子。”
纥干承基点点头,有人配合寻找,他们身上的压力便减轻了许多。
苏尘抬了抬下巴,孙强拿出一袋银子,放在了纥干承基的手中。
“这是?”
“这是给你们的盘缠,此去江南道路途遥远,且需时间调查,没有盘缠在身怎么能行?”
苏尘笑着解释道,“这里有一百两银子,一百颗金豆,你们带在身上方便使用。”
“待你们把伤寒杂病论带回来后,太子另有重赏,而我也会拿出千两纹银相赠。”
纥干承基呼吸一滞。
纹银百两,金豆百颗!
完成之后,还有千两纹银,以及太子的重赏!
“请太子殿下,苏公子放心,卑职定把伤寒杂病论完整的带回来,若有人胆敢阻拦,卑职把他们全部拿下!”
“去吧。”
“是!”
纥干承基抱拳离去。
李承乾松了口气,坐下拿起了茶杯,“你怎么想到了伤寒杂病论?”
苏尘笑道:“昨晚与程怀默他们几个人喝酒的时候,长孙都尉没来,他们说是长乐公主病情加重,我便寻孙老过来问一问。”
“惊孙老提及此事,方才记起来,伤寒杂病论似乎藏在江南之地,便命薛礼把你请来了。”
李承乾点点头,脸上闪过一丝杀气,“若是让我知道,是谁故意把伤寒杂病论给藏起来了,孤灭他九族!”
“不至于……”
“应该的。”
“嗯?”
孙思邈愕然的转头看向了苏尘。
应该的?
苏尘笑了笑,“长孙皇后染了气疾,陛下遍访名医,孙老入宫问诊,这些事情早就传遍了天下。”
“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于气疾的治疗之法,但却被人藏了起来,不愿献出……”
“若是换做我,定要夷平他们十族!”
孙思邈:“……”
李承乾深以为然的点点头,甚至心中幻想,若是早有伤寒杂病论在手,是否可以保住母后的性命了。
这个想法一升起,李承乾心中的杀意便越强。
“该死的世族,早晚把他们全部灭了。”
“……”
孙思邈张了张嘴,很想提醒李承乾一句,其实你们李家也是其中之一。
但是他最终选择了沉默,还是不给自己添麻烦了。
“既然太子已经派人寻找药典,那老夫便先回医学院了。”
孙思邈起身告辞,对着苏尘说到,“最迟明日正午,老夫会安排一批合格的学徒,听候你的安排。”
“麻烦孙老了。”
苏尘笑着起身,“我送送孙老。”
“不必。”
孙思邈摆了摆手,与李承乾打了个招呼,便转身离去。
李承乾皱眉道:“安排合格的学徒做什么?”
“自然是送去江南道的杂货铺了。”
苏尘伸了伸懒腰,笑呵呵的说道:“金勇那边培养了不少的人手,但是杂货铺需要大夫坐诊。”
“哪怕是他们花钱邀请大夫,但人数也无法满足急速扩张的杂货铺,所以我便安排这些小有成绩的学徒前往坐诊。”
“简单的头痛脑热之类的病症能够得到处理的话,那么对于杂货铺的推广,消息的吸收会有很大帮助。”
“杂货铺?”
李承乾皱了皱眉,“那不是你之前在苏州赈灾的时候,命金勇开的铺子么?”
苏尘笑着点头,意味深长的说道,“现在江南两道,都有我们的杂货铺了。”
李承乾:“……?”
这才过去多长时间,杂货铺开了这么多分店?
人是自己人,店铺也是他们自己的……
换句话说,这些店铺不但能给他们源源不断的送来银子,还能送来许许多多的消息?
上一篇: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