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东宫毒士,请陛下退位让贤 第11节
苏尘点点头,坐下喝了口茶。
“孤已经派人出城了,晚些时候,会把汽车抬过来。”
李承乾放下拐杖,坐在了苏尘的旁边,好奇道,“那东西很沉,你是怎么驱使它的?”
“而且,现在我们已经被许多人盯着了,这个时候把汽车送入城中,怕是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苏尘看了李承乾笑笑没有说话。
虽然他一直随身携带着土枪,但是土枪又能杀几个人?
汽车不重要,重要的是汽车里面的东西!
“启禀太子,申国公来了。”
“快请!”
李承乾豁然起身,拿着拐杖就要出去迎接。
这时。
一人大步走了进来,须发皆白,却精神抖擞。
“孩儿见过舅公。”
“伤了腿就不要随便走动了。”
来人摆了摆手,目光在苏尘的身上扫过,便大步走到二人身边坐下。
“苏尘,你来自何地?”
“……天上。”
苏尘抬手指了指天空。
申国公高士廉顿时笑了,眼眸中闪过一丝杀气,“搬出东宫,以退为进,迫使陛下与满朝文武不去理会太子的过错,反而把注意力放在了太子与魏王之争……”
“小兄弟,伱这是在玩火!”
李承乾心中一惊,舅公这么快就看破了?
苏尘拱了拱手:“申国公明鉴。”
高士廉冷哼一声,看向李承乾道:“我知道你这些天来,被魏王压制,心中多有不满,但是,东宫之位是你说让出来就能让出来的吗?”
“你有没有想过太上皇,有没有想过你母后?!”
李承乾张了张嘴,郁闷的低下了头,一声不吭。
面对疼爱与他的舅公高士廉,虽然李承乾一肚子不满,却不敢直面反驳。
“去向陛下服个软吧。”
高士廉叹了口气,“来之前我已经见过你舅舅了,从小到大,他一直如此,你心中也别怨恨他。”
李承乾:“不敢,不去。”
“你……”
高士廉气的胡须震颤了一下,方才平缓着心中的怒意,“你是太子,只要是太上皇和满朝文武的决定!”
“只要你按部就班,哪怕是魏王独得天恩,却也无法撼动你的东宫之位!”
李承乾忽然仰起头,“我不明白,不理解!既然如此,为何父皇如此对我?”
高士廉沉默了。
对于李世民是怎么想的,他并不清楚,毕竟,他已经离开了朝堂。
或许。
只有长孙无忌懂得其中缘由。
但是长孙无忌在这件事上,却选择了明哲保身,两不相帮。
“申国公,太子只是想要当皇帝而已,他有什么错呢?”
“这里有你说话的份儿?”
高士廉冷眼横扫,“若非承乾在意你,我早以命人送你入土了。”
苏尘笑了笑,并未在意。
毕竟。
以高士廉的手段,想要弄死他,那可太轻松了。
但问题是,苏尘不想死。
“申国公亲自前来,想来是不愿意看到太子这般处境,那为何不助太子一臂之力?”
“小子,你放肆!真以为老夫不敢杀你?”
“哈哈……”
苏尘笑着起身,“申国公三朝为官,什么大场面没见过,如今不过是帮助太子克继大统而已,何必如此动怒?”
“难道申国公以为,一再的避让,最终太子继承大业后,心中会痛快?”
“不!”
“一再的委屈求全,只会让太子心性扭曲,性格乖戾!是以,堵不如疏!”
高士廉沉吟着,捋须一笑,“你说的好像有点道理,但,陛下要杀你,你如何活?”
李承乾皱了皱眉,“父皇为何要杀他?”
苏尘摇头失笑,没有出声。
以李世民的手段,怎么会查不出,李承乾断腿一事,又怎么会不盯上他这么个蛊惑太子之人?
这时。
下人来报:“启禀太子殿下,陛下命苏公子入宫觐见!”
第9章 请陛下称太子!
一辆太子府的马车载着苏尘与李承乾,晃悠悠的向皇宫方向而去。
对于父皇的突然召见,李承乾虽不明白,但却从舅公高士廉的口吻中,推断出了一些东西。
撞断了太子的腿脚,并蛊惑太子搬出东宫。
这两条罪名随便选一个,都足以令苏尘千刀万剐了。
是以。
此番入宫觐见,对于苏尘而言,极有可能是一场大祸事!
苏尘并无畏惧,可李承乾有。
苏尘只是略施小计,就让他避免了责罚,并且民间口风都有所改善。
若是他被父皇砍了,又有谁来帮他?
当然。
最重要的是,李承乾知道,自己身上剧毒的解药,还在苏尘的手中。
一旦苏尘死了,且不说有没有资格登上龙椅,他可能就要陪着苏尘一起下葬了。
无论是出于什么考虑,苏尘不能死!
马车缓缓的来到了皇宫大门。
“见过太子殿下。”
“程将军免礼。”
李承乾拄着拐杖,微笑着点点头,“有劳程将军在此等候了。”
程知节道了声不敢,目光便落在了苏尘的身上,微微皱眉。
此人目空一切,且不重礼节,不似汉人。
“太子殿下,陛下只见他一人。”
“孤明白,但是他一人面见父皇,孤心中不安,遂同行而来,还请程将军行个方便。”
程知节犹豫了一下,挥了挥手,示意身后将士退开。
“太子殿下请。”
“多谢。”
待二人走后,程知节招来一名侍卫交代了几句,侍卫会意的点点头,避开苏尘二人,朝着御书房而去。
行走在皇宫的道路上,苏尘的脸色多少有些奇怪。
大唐皇宫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富丽堂皇,比长安城西市也多有不如,反而有一种待兴之状。
似是看出了苏尘心中不解,李承乾随口解释了一句,“唐朝开国以来,不是天灾就是战祸,加之父皇轻徭薄赋,皇宫远不如想象中的恢弘大气。”
苏尘笑了笑意有所指:“哪怕只有一间屋,那这里也是唐朝的权利中心。”
上一篇: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