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97节
但把银子花给穷苦大众、普罗百姓,老百姓却会记得这个好。
不光当代老百姓会记得,就连国史上也会载入,留名青史,为后世人所传唱。
短暂的眼神交流后,到底是陈以勤站了出来,跪倒在地道:“臣启皇上,四十年来,大明朝百姓勤勤恳恳,然汉奸贼子为祸人间,使得我大明朝百姓苦不堪言,今尽诛汉奸晋商,收万万之财,望吾主施展天恩,免除国民三年赋税,施恩于天下!”
晋商的财富,是靠着出卖大明朝廷,出卖大明百姓得来的。
现在,晋商除了,朝廷获得的财富,不妨分给百姓一些。
免除大明朝百姓三年赋税,不多也不少。
“照准!”
朱厚熜坐在蒲团上,吐出了这两个字,闭上了眼。
国富,朝廷富,不如民富。
民殷国富,不外如是。
免除赋税,本就是朱厚熜富国强民计划的其中之一,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为防止皇上后悔,张居正就在御前拟了道奏疏,递给了黄锦,黄锦接了过来,走到御案前,小心翼翼地拿起玉玺,落了印。
百姓得了好处,陈以勤便站了起来,李春芳接着奏道:“臣启皇上,好些省份积欠官员俸禄,尤甚者如陕西、北直隶、河南、云南、贵州都已拖欠一年以上,吏部奏请拨给二百七十万两银子,先把这些省份的欠俸给发了。”
之前皇上兴了几场大狱,杀了严嵩、严世蕃等好些官员,抄了好些银子,国库早就丰盈了。
但就是因为皇上在两京、浙江杀的太狠,地方上的官员,吏部的官员,根本不敢提欠俸的事。
生怕惹得皇上不喜,被杀红眼的皇上顺手给杀了,误了卿卿性命。
杀了晋商这只大肥猪,李春芳觉得,是时候提一提了,二百多万两银子,对以前的大明朝是笔不菲的银两,今时不过寥寥。
“照准。”朱厚熜的声音传来。
李春芳立刻接过张居正的笔,在御前拟了道奏疏,黄锦接过,给加了玺印。
“皇上如天之仁。”
高拱接过了李春芳的奏对,在此基础上,奏道:“臣启皇上,如今朝廷官员升迁、平调,皆要先退还家中百姓献地,方可走马上任,然我朝官员俸禄,不说与宋廷相比,便是与元廷下汉官相比,都能称之为微薄,乃至寒酸。
故臣谨言奏禀,请皇上增加朝廷官员俸禄!”
六千新官退还献地的成功。
不但没有让张居正收手,反而让张居正“变本加厉”,在朝廷里掀起退还献地的浪潮。
一些正常经过考成法、吏部考核,要进行升迁,或平调的官员,竟被张居正要求,先退还献地,才能上任。
不退还献地?
行!
那就别当官了。
简而言之,官员升迁、平调已经进入了吏部官位变动程序中,官员之前的官名、官位不复存在了,要是不前去吏部新委任的地方、衙门上任,那以前的官位,以后的官位都没有了,等同于主动辞官。
本来升官、迁调是件高兴的事,却被张居正硬生生弄成了悲剧。
当前的大明朝官员,既想升官,又怕升官,更不愿没了官。
官不聊生。
张居正缺德缺大了。
地方衙门没了火耗银,官员又没了献地,以官员们的俸禄,想养活自己和一家人都很难,就更别说养幕僚了。
从秦制诞生后,地方总的来说分为省、府、郡、县这四个单位,而权力的高度集中,便意味着各级衙门的一把手,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力。
可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哪能方方面面都能照顾的过来,于是,幕僚就应运而生了。
上至督抚,下至郡县,幕僚存在于各级衙门中,代替官员行使、监督权力。
这就是“无幕不成衙”的由来。
一般来说,一个官员至少有四个幕僚,刑名幕僚、钱谷幕僚、挂号幕僚、书记幕僚。
分替官员监掌衙门刑名、钱粮、百事条目、起草公文四件事。
幕僚越好,价格就越贵,聘请一个好幕僚的价钱,往往都超过了对应官员的俸禄,更何况要请四个。
大明朝官员的俸禄,实在是不够啊!
朱厚熜沉默了。
大殿里的人也都沉默了。
在场的人,多多少少都有揣摩圣心的本领,皇上不同意增加官员俸禄。
大明朝皇帝历来设百官如家奴,视国库如私产,今日之皇帝,尤甚于此啊。
就在高拱想着皇上会以祖制不可违的话而拒绝时,却听到泛冷的圣音道:“自今日起,朝廷上下,任何官员不得再聘请幕僚师爷,既然官员无法驾驭过多的权力,那便削减权力,以朕看,就将刑名从郡及以上官署中分离出来,专设一职政法。”
废除幕僚。
改革官员体制,延伸出政法体制,一把手,还是一把手,但权力的削减,就使得地方衙门中多了个能制衡一把手的二把手。
皇上的制衡之道,令张、高、李、陈后脊发凉!
第125章 秀女入宫,宗宪封侯!
俸禄没有多。
权力反而少了。
高拱只觉得刚是吃拧了,才在皇上面前提出更改祖制,增加俸禄的想法。
政法。
是仅次于人事的权力。
到时候,地方衙门上,知府、政法之间少不了明争暗斗。
谁才是真正的一把手,就各凭本事吧。
省、府、郡三级衙门权力变革,影响不到朝廷,更影响不到中枢内阁,高拱无法封驳圣意,也没有对抗圣意的心思,接过朱笔拟奏疏,写得很慢,好像特别沉重。
可以预见,此制施行后,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府、郡一把手对内阁的骂声,尤其是对他高拱的骂声。
奏疏再长,也总有个头,高拱搁了笔,递给了黄锦,黄锦连忙接过,用玉玺加盖。
制成。
张居正终于开口,奏道:“臣启皇上,我大明朝旧有二敌,南倭北虏,然东南完胜,团灭倭寇,一扫沿海二百年之晦,故臣为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胡宗宪请功,封靖海侯!”
据江南上报,东南海面再无倭寇片帆,虽然胡宗宪麾下二将戚继光、俞大猷有率军攻入倭国的念想,但大明朝大敌还是北虏,不宜跨洋作战。
东南战事可以说告一段落,那么,对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的封赏就该提上日程了。
内阁磋商了几次,戚继光、俞大猷的伯爵爵名暂时未定,但胡宗宪的侯爵名,先定为了靖海侯。
此侯名,不是大明朝首封,早在太祖高皇帝建国时,就封了靖海侯吴祯,又名吴国宝。
在洪武三年时,吴祯奉太祖朱元璋命为靖海将军,练军海上。同年冬,封靖海侯。
洪武七年,东南海上倭寇来犯,吴祯充总兵官率江阴四卫水师出海征剿,自此常往来海道总理军务御倭。
洪武十二年,吴祯病逝,被追封为海国公,其子吴忠袭封靖海侯。
吴忠无忠,牵扯进胡惟庸案中,被太祖高皇帝废爵。
时人讲究有始有终,御倭之事,由靖海侯为始,也当以靖海侯为结束。
如果胡宗宪日后不出大差错,不被除爵走完一生,死后的追封,连追封的国公公名都不用想,海国公!
既怀念了吴祯,又封赏了胡宗宪,这便是张居正内阁对二人的最高敬意。
这道奏疏,张居正内阁是提前拟好的,也都落了名,这时,被张居正从袖中取了出来,双手捧过头顶。
“仅有爵位赏赐吗?”朱厚熜睁开了眼,望着张居正问道。
万世之功,就用个爵位打发,未免太令人寒心了,何况现在朝廷有制,爵位不能世袭,难免让人诟病。
张居正身体一僵,虽说内阁知道这封赏略微寒酸了些,但也实在不想内阁再增加新人选。
内阁的权力是恒定的,多一个阁老,每个人手里的权力就会少一些。
像胡宗宪这样以军功授爵,再入阁拜相,哪怕是初入内阁,话语权,和在朝廷的影响力,都在李春芳、陈以勤之上。
和高拱这个次相掰掰手腕是没问题的,真在某件事上发了狠,与张居正也不是不能碰一碰。
作为内阁首揆,有高拱这一个不服气的,张居正就已经够窝心的了,哪愿意再来个“大佛”。
同样,高拱对权力是很看重的,也不愿意在内阁多个不能解决的人。
李春芳、陈以勤对权力倒没有那么执念,但内阁首辅、次相的争斗就够乱的了,不想再来个人继续搅局。
但四人万万没想到皇上会金口玉言为胡宗宪讨封。
“不止。”
张居正好久才说道:“以胡宗宪的功劳,理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臣愚钝,请问圣上,是不是在内阁添上一个“贞”字?”
既然挡不住,张居正干脆就不挡了,胡宗宪,字汝贞,添个“贞”字,就代表同意胡宗宪入阁。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