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267节

  正好,诸省府县有钱了,不等朝廷户部计算准确修建耗费钱粮,知县、知府、巡抚,就一层层上报,暂时不必户部拨银,地方上能自己解决。

  甚至于,在两件国策以外,诸省府县还建议朝廷对地方上的河道、水利重新梳理梳理。

  特别是河南巡抚,有了钱粮后,膨胀的想要给黄河改改道。

  在此之前,黄河有五次改道,第一次改道: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次改道使得黄河下游的流向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东北方向转向东南,经过河南、山东,最终流入渤海,这次改道固定了一千多年。

  第二次改道:发生在西汉王莽时期,这次改道是由于黄河在河北大名县决口,导致河道偏东南,经过山东聊城,最终在山东滨州进入渤海。这条河道也被称为东汉故道。

  第三次改道:发生在北宋时期,这次改道是由于黄河在濮阳附近决口,改向北流,主要途径河北大名、馆陶,山东乐陵、无棣县入渤海。不过期间也有短暂的河道变化,这条河道称为北宋故道。

  第四次改道:发生在南宋时期,这次改道是由于南宋时期为了抵御金兵南下,在滑县人为决口,导致黄河向南流入黄海,并且河道分成南北两条,南流经济宁泗水夺淮入黄海,北流经大清河入渤海,统称为南宋故道。

  第五次改道:发生在本朝,这次改道主要是由于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导致河床抬升,最终在江苏境内夺泗入淮,形成了一个新的黄河三角洲。

  但本朝却因此发生了四次黄河大决口,洪武二十四年,正统十三年,弘治二年,和嘉靖二十三年。

  河南巡抚潘季驯,在水利之道上颇有理解,经过重重勘察,亲手绘制了古今第六次黄河大改道。

  由于黄河常在兰考县决口,潘季驯认为,该往东北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

  这样一来,能解决黄河北处大决口三个,南处大决口八个,以及其他小决口四十多个。

  正河八十余里,筑缕堤三万余丈。

  如此工程,所要动用的人力物力是巨大的,潘季驯估算,至少要动用民工十万,钱粮千万两纹银。

  而朝廷工部的估算,则在这基础上直接翻了个倍,由于社学、直道两件国策,工部人手出现巨大缺口,对潘季驯的“妄想”,工部尚书朱衡当即给驳了回去。

  没有工部的支持,潘季驯打算自己搞,反正不要朝廷拨银粮,巡抚领地方事,是有权决议省事的。

  不过,这是要承担巨大风险的,改道成功,这必然是大功一件,功德无量。

  可要是改道失败,黄河之水泛滥淹没了田地、百姓,以当今圣律,仅是潘季驯一人的脑袋怕是不够斩的。

  一场豪赌,在河南境内展开。

  建学堂、修直道、改河道,这三件事同时进行,招募民工百万以上,而河南,穷苦百姓众多,有钱赚,上工者无数。

  整个大明朝,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

  有老汉儿被青壮惊醒,立刻骂道:“嚎鬼呢!快睡觉!”

  青壮缩了缩脑袋,便卧在了草堆中,仰望着星空,缓缓进入梦乡。

  老汉儿反而睡不着了,点起了旱烟,嗒叭嗒叭抽着,皱纹堆垒的脸上,又喜又忧。

  这样的好日子,都让人迅速忘记了过去几十年的苦,可能持续多久呢?

  当今圣上,可是位老皇帝了,嘉靖朝,四十一年了!

  正想着,老汉儿听到有跑马的声音,抬眼往声音的方向看去,那华丽的锦衣,即便是在明月下,也是熠熠生辉的,令人不由得眼睛刺痛。

  领头的锦衣卫有感,朝着老汉的方向看来,老汉低下了头。

  直到声音消失,老汉才又抬起头,呢喃道:“那方向,好像刘家啊……”

第289章 隔垣洞见,陈家孽缘!

  开棺见骨。

  向来为人所忌讳。

  但前来的锦衣卫却不一般,锦衣卫中,有着各式各样的人才,其中,盗墓家族、搬山道人、卸岭也有不少。

  领头的百户率众到达刘氏坟地,借着明亮的月色一望,就知道今夜的事,或许没有那么简单。

  气,不对!

  来都来了,遵照着圣意,该做的事,总要做的。

  人人都亮出了来自河南洛邑特制的铲子,摧毁了刘大夏的墓碑,开始挖掘。

  一铲铲土翻上去,越翻,领头的锦衣卫百户心越凉,不对,很不对!

  见石,再见棺,棺椁只是普通的松木,这显然不符合刘大夏这位曾经大明朝兵部尚书的身份。

  四十多年过去,棺椁上的黑漆早就“脆”了,一碰即碎,但这不影响松木本身,腐蚀程度倒没有多么严重。

  锦衣卫百户基本可以确定,这座棺椁有大问题,亲自上手拆钉,再徒手掀起棺盖的一角,将绳索横了过去。

  两头各一道横绳,四名锦衣卫缇骑翻了上去,各拽着绳索的一头,一同使力较劲,硬生生将整个棺盖抬起,翻到了地面上。

  诡异的一幕出现了。

  棺椁内没有腐烂的尸骨,只有一些液体,这不是尸水,也不是从土里渗透进去的水,而是清澈见底的清水。

  空棺!

  锦衣卫百户没有太多的意外,反而将目光望向了其他刘氏坟墓。

  “挖吧!”

  尽管心中已有猜测,但锦衣卫百户还是下达了命令,一座座刘氏坟墓开启,这些棺椁倒是有好有贱,腐蚀的程度也更大,在清理完封土和外棺,再起盖时,腥臭味扑面而来。

  但是,棺椁中,只留下些许血肉腐化成水的印记,而不见骨。

  显然,是有人在几十年前就开过了棺椁,将里面的尸骨捡走了。

  除了刘氏族人外,想必不会有人对腐烂的尸骨感兴趣。

  刘大夏根本没有葬在这里,而刘氏祖先也早几十年就迁了坟。

  这位曾被无数名人称赞传颂的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元老。

  忧民如有病,对客若无官。

  与物无忤,临事有为。

  清约如知白,先忧如希文,公望如彦国,能处大事如子明。

  已故尚书马文升、许进、刘大夏、秦纮、都御史钱钺、强珍,皆得罪权奸,横罹祸患。宜特加优恤,使天下知守已冤抑之士,没世既远,尚有昭雪之日。

  大夏清修刚介,而中实坦易。喜人之善,恕人之不及。自奉甚薄,食止一豆,衣裘无余袭。不居城市,未尝千人举荐。及为人请托,自守泊如也。扬历中外,政迹卓然。晚年受知孝庙……其欲斥汱冗滥,敢于任怨,竟为权奸所构。垂老戍边,而毅然之气卒不少变。完名全节,虽夷狄皆知重之。士大夫识与不识,称为“刘东山”云。

  ……

  直到死后,都有着李东阳、杨廷和鸣冤的名臣,或许是猜到有人会在其死后挖坟掘墓,或许是做了恶事,担心有人来开棺鞭尸…总之,棺椁里面,什么都没有。

  锦衣卫不是吃素的,陈以勤陈家所掌握的事,锦衣卫大体也都掌握,甚至是更多。

  近几十年来,游荡在世界东、西贸易的金氏家族,就是这华容刘家。

  自去年王公大臣、潮商走私在杭州被海瑞配合着锦衣卫所剿灭后,金氏家族就再也没有一艘船前来大明朝。

  华容刘家,整个迁出了大明朝,以刘大夏为终,所有刘氏祖先的坟墓,也全部迁离了祖坟,不知去向。

  可能是迁入了深山老林的风水处,也可能是直接迁到了海外。

  绝!

  华容刘家真是把事情做绝了!

  设计了朝廷,却连让朝廷报复的机会都不留下。

  以这样的方式交差,锦衣卫百户都能想到千户、镇抚使…都指挥使,乃至于圣上的愤怒。

  锦衣卫百户牙都快咬碎了,道:“走!”

  一行人收起洛邑铲,翻身上马,疾驰而去。

  那些挖开的刘氏坟墓,却没有再合上,就那样敞开着,留给世人看。

  那一棺的清水,在明月的照耀下,也映出了一轮明月,明月照水,水照明月,照出人心险恶。

  大明朝,有南充陈家那样的家族,也有华容刘家这样的家族,林生百种鸟,善与恶都有,生前为恶,死后得善名,终得恶名。

  ……

  消息传入京城时。

  从陈家得到的宝船图、航海图复拓,也在三名千户八百里加急急递入京。

  一怒、一喜,两件事,作为锦衣卫都指挥使的陆炳,勉强能迈动前去玉熙宫觐见的双腿。

  玉熙宫。

  朱厚熜难得的动了真怒,华容刘家,误了大明朝,竟做贼心虚的彻底离开了大明朝。

  在海外,拿着大明朝的宝船图,拿着大明朝的航海图,靠着来往买卖,改头换面,成了一方巨商。

  无法容忍!

  “隔垣洞见!”朱厚熜默念道。

  天罡三十六法之一,能彻视洞达,坐见十方,天上地下,无有障蔽,六合内外,鬼神人物,幽显大小,莫不了然分明。

  朱厚熜仿佛看到一张世界地图在眼前展开,接着显现了一个个亮点,遍布大海大洋。

  东至倭岛,西至美洲,凡是刘氏一族的血脉,尽数亮起,根据亮度,来判断血缘的近远。

  四百九十八个!

  华容刘家,本就不是个小家族,等到进入西洋后,一些不安分的刘氏族人更是疯狂开枝散叶,以刘大夏嫡孙为索,五服之人,竟然有这么多人。

  混血、昆仑奴,都有。

首节 上一节 267/3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