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181节
张居正执徒孙礼、弟子礼,先后拜见聂豹、徐阶。
张老太爷完成了陪客的使命,在两儿子张居易、张居谦的搀扶下,回房休息了。
张氏兄弟本想着回到厅堂,但却被张老夫人给拉住了,训斥了两句,给骂回了房。
伺候着张老太爷上了床,张老夫人才道:“文明,如果有机会,就把老三儿、老四儿送出去吧?”
张家不是什么大富之家,规矩不多,张居易、张居谦对长子张居正,只有长兄的敬畏,缺乏对当朝相爷的敬畏。
妇道人家,虽然不懂朝廷局势,但张老夫人经常亲自去买菜、买肉,走街串巷中,听到的尽是对圣上的颂圣,对内阁的称赞。
朴素的是非观,让张老夫人明白,世道变好了,长子,不仅是她的儿子,更是大明朝的内阁首辅大臣,跺一跺脚,天下都要为之一震的存在。
然而,三子居易、四子居谦,自幼喜于心学,与江右心学亲近,崇拜聂豹、徐阶等人。
这显然与大明朝的政策有利益冲突,与圣上、与长子有冲突的。
三子本就因官撤职对长子心怀怨怼,再这样下去,必将成仇。
作为母亲,张老夫人不忍见到兄弟反目的事发生。
圣上、朝廷对相府的管制在放松,锦衣卫对相府的监视也少了许多,要是有可能的话,她想将两个小儿子送出府去。
“送哪去?”张老太爷翻了个身,背对着张老夫人,不满道。
常言道:“老父爱幺儿。”
张家便是如此,张老太爷对三子、四子喜爱到骨子里,张家规矩少,很大原因就在张老太爷身上。
一听老妻要将两个喜爱的儿子打发出府去,张老太爷登时就不乐意了。
“老三儿总说,是老大儿耽误了他,要不然,假以时日必成将军,听说北疆在打仗,我大明朝军队的元帅是王崇古,先锋将军是戚继光,这两位与大儿素有来往,经常送东西来府上,想来能圆三儿的心愿。”张老夫人说道。
为了儿子们的事情,张老夫人琢磨了好久了,结合儿子的意愿,和自家的权势,给三儿子找了个‘好去处’。
北疆战场!
换作普通人家,绝对不愿意将儿子送到战场上,虽说大明朝对鞑靼是优势,但开战就意味着要死人,谁知道死的是不是自己。
可是,张老夫人看来,战场就那么回事,大明军队方面,元帅是长子提携过的王崇古,先锋将军更是长子一手提拔的戚继光。
王崇古家族是晋商商帮财东出身,这些年,可没少给张居正送东西,大多不贵,只是些稀奇玩意,张居正、张家人都收过。
而戚继光,在进京时,专门到相府来拜访了张老太爷、张老夫人,并从浙江那里带来了些精美丝绸和些西洋玩意,礼轻但情义重。
张老夫人觉得,戚继光就如同张家家臣一般,办事可靠,值得信任。
把三儿子送过去,有着元帅,有着先锋将军照拂,三儿子的战功还能少的了?
到时候,北征归来,不说封个侯,也能封个大将军什么的,张家,也可以称得上是文武双全的家族了。
光耀门楣,指日可待。
张老夫人心中的愿景,就这样画给了张老太爷,张老太爷一听,也忍不住心动了。
曾经的他,不过是个落魄秀才,但也有朝堂上指点江山,战场上挥斥方遒的雄心壮志,可惜时运不济,未能成行。
所幸,长子文治不错,位极人臣,官居内阁首辅,算是代他圆了指点江山的雄心。
但武功方面,三子原来在家乡湖北荆州当右卫指挥佥事挺好的,受‘长子波及’,撤职进了京,整天待在府里,本以为壮志实现不了了,可老妻这么一提点,张老太爷觉得对啊。
大明朝是以文治国,以长子的身份地位,以他以为的两个家臣(王崇古、戚继光)的能力,想必能保证不伤身体分毫,就能战功无数归来。
到时候,张家也来个侯,文治武功、雄心壮志全部实现,也对得起自己名字中的‘文明’二字了。
“行,明儿就和大儿说。”张老太爷兴奋道。
别看张老太爷来京城时间不长,但家乡的口音基本没了,一口京片儿,可谓是地道。
解决了老三儿的事,张老夫人得到了认可,兴致头就更高了,道:“老四儿不是喜欢海,喜欢西洋玩意儿吗?听说来年开春后,朝廷就要向西洋发船了,让大儿给四儿安个位置,管几艘船什么的,去西洋转一转。
我听说,西洋来回一趟,随便是个人,就能赚好些银子,能管几艘船,更花不完的是银子。
大儿的内阁首辅,不能当一辈子,总有归养的那天,三儿哪怕成了将军,封了侯,但现在的朝制,爵位也不能代代相传,随终而终。
家里没有银子可不行,让四儿上船弄些银子,以后子孙后代也能享福。”
早些年。
张居正还没有进内阁前,张家的日子还是很清贫的,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由张老夫人操持的。
一大家子人,从睁开眼,就要穿衣吃饭,到处是花钱的地方,穷怕了,也精细惯了。
如今的张家门槛是高,但张家库房里真没有多少银子。
相府的一切花销,都由朝廷包了,张老夫人看着库房里大儿当相爷那每月几百两的俸禄,和圣上不时的赏赐,以及不少‘家臣’们的孝敬,快一年了,库房里才增加了几万两银子,很是发愁。
少!
太少了!
仅靠大儿的俸禄,张家永远发不了家,三儿再挣一份朝廷俸禄也不够,光指着俸禄,遥遥无期。
于是乎,张老夫人动了心思,给儿子们划了划分,大儿文治,三儿武功,四儿捞钱。
这样,张家世世代代,一直能有高官得坐,一直能有骏马得骑,一直能有花不完的钱。
张老太爷转过了身,望着老妻满是赞赏,“我看行!”
“明儿说?”
“明儿说!”
第223章 徐阶教徒,再无情义!
“我的爱孙啊!”
厅堂中。
聂豹看着张居正,满眼都是喜爱,这句爱孙,喊了几十年,不管当着谁的面,都丝毫不加掩饰。
在这‘师徒如父子’的时代,徐阶这个师父当的合不合适不好说,但聂豹这个师祖,却是相当称职的。
年初内阁斗争时,徐阶还得势,要清理门户把张居正清理出去,聂豹闻听后还特意来了信,大骂了徐阶,又表达了对张居正的关心。
实在劝说不动,才撒手不管,然后,事情就发生了巨大反转,张居正得了势,徐阶反而失了势。
张居正得势越高,徐阶失势越狠,到后来,徐阶连儿子带家族全赔了进去。
聂豹是明理的,他知道,张居正从中帮了徒弟徐阶,不然徐阶的下场,就不是‘倒徐而不倒徐阶’了,绝对随严嵩、严世蕃父子一道死去。
总之,聂豹对张居正,是越看越喜爱,这时,将隔辈亲展现到了极致。
拉到身边打量了上下,心疼道:“比着以前瘦了,政务繁忙,令人心烦,却更要食多,如此方能久矣。”
聂豹没有当过内阁阁老,但也在嘉靖三十年时,官至兵部尚书,是没吃过猪肉,却见到过猪跑的人。
知道严嵩执掌国柄时,一天能吃五六顿饭,如此才长寿八十,要不是为圣上所杀,还能活几年。
结合过去的见识,聂豹不怕再见到张居正时变胖,反而怕张居正像现在这样越来越瘦。
食少事繁,岂能久乎?
“师祖,政务繁忙,经常忘了吃饭,这不,回来方觉得腹中饥饿,想着吃些什么,您老晚上吃的如何,还能再吃点吗?”
张居正笑着搀扶聂豹入席,餐桌上,已经摆满了他吩咐厨房准备的食物。
聂豹老怀大慰,人老胃口小,但这会儿,竟来了饭兴、酒兴,连连点头,想再吃点喝点。
张居正让管家不必在旁伺候,亲自为聂豹、徐阶倒了酒,端着酒杯,徐阶意有所指道:“朝政就那么回事,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刻薄,就能轻松许多,还能得些名望,这个道理,我还没有来得及教你,今日教给你。”
堂上温情的气氛突然一冷,张居正早有准备,当即端起酒杯,道:“多谢恩师赐教,我敬您。”
没有受教,只有赐教,这份教导,也不知听还是没听。
酒举起来了,又不能不喝,张居正先是一饮而尽,徐阶脸色不太好看,也跟着饮尽杯中酒。
杯酒下肚。
徐阶的脸就红了,似是有几分醉意,眼睛也没有清澈,道:“严嵩当朝时,凡是圣上想杀的人,严嵩几乎没有反对的时候,不但不敢反对,有些时候,还会顺着圣上的意思来办,严嵩执掌国柄二十载,杀人过万,以致天怨人怒,民间沸腾,奸相之名,也要遗臭万年。
太岳,你执掌国柄这一年来,朝廷、民间杀戮岂止十万,身为内阁首揆,却对圣上旨意言听计从,难道也想像严嵩那样,留个千古骂名?
太岳,圣上要杀谁,或者要施行哪些争议较大的朝政,不妨先拖一拖。
争取拖到圣上忘记,如果圣上没有忘记,再稍微办一办。
另外,等着圣上高兴时,譬如说,天下出现了吉兆,朝廷要为圣上修殿宇,龙颜大悦的时候,再跟圣上说一说,圣上或有可能就将要杀的人给放了。
如此而已,在上下其手间,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刻薄,朝野、士林、民间都会认为你是个贤相,千年后,贤名也能流传于世。”
又是一番教导,或是教训。
这下。
张居正的脸色发生了些变化。
师徒一场,他绝不想让徐阶身陷囹圄,或身首异处。
因此,他才会在徐阶倒下时,拉了一把,也在徐阶重整旗鼓,创建东林书院、抨击朝政时,没有让人踩上一脚。
至于禁毁心学,不是针对东林书院,更不是针对徐阶,那是拯救大明朝的方法之一。
徐阶表达不满,张居正可以当做没听明白,就划过去了。
上一篇: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