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505节
李翊大笑着上前,抱住许攸。
“子远,何来迟也!”
……
第205章 昔者李翊将兵,无敌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见
却说贾诩成功劝降许攸,弃袁营来投官渡。
李翊闻之,忘履相迎。
执着许攸的手,感慨道:
“子远,我在此处,真是望眼欲穿了。”
许攸既离了袁营,便不再是河北的首席谋士了。
现在他仅仅只是一个平头百姓。
褪去了袁氏光环,再见故友,人家依然是风采依旧。
许攸此刻已经来到了人生低谷,走到了最落魄的时候。
“……惭愧,惭愧。”
许攸神情低迷,有些颓丧地对李翊说道:
“公乃河南都督,攸一介布衣,怎敢受都督如此厚待?”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
许攸如今失其倚仗,再不敢像往常那样跟李翊称兄道弟了。
李翊却待许攸如初见,握住他的手,笑道:
“公乃翊之旧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
说着,与许攸携手入了大营。
李翊将左右之人尽数屏退,然后才邀许攸入座。
许攸见四下更无六耳,心中稍宽释,乃叹道:
“某有眼无珠,不能择明主而事。”
“屈身于袁绍,言不听,计不从。”
“故特弃之,来见故人。”
“愿子玉……愿先生念在往日情谊的份上。”
“替愚兄在刘将军面前美言几句,收录引见。”
“诚如是,恩同再造,攸感激不尽!”
话落,许攸起身,拜伏于地。
李翊慌忙将之扶起,一本正经地说道:
“子远之才,胜翊十倍。”
“今肯弃暗投明,入我徐州,你我携手,何向而不济乎!”
“愿请教我破绍之策。”
“若得成功,子远当河南军头功。”
许攸乃俯身说道:
“我闻子玉肩负两军军政,有便宜行事之权。”
“请公告我,军中余粮尚有几何?”
李翊不假思索答:
“已不足三日矣。”
许攸嘴角微微翘起,啧啧感慨道:
“世人皆言徐州李郎,乃实诚君子,今果然也!”
李翊面色不改,正色言道:
“公以诚相投,翊亦以诚心待人,又何相欺哉?”
“吾以实言相告,望公勿疑,计可速发!”
许攸乃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递给李翊。
李翊快速扫一眼,里面竟然是一则透露河南军营细节的间谍公文。
其中,就包括了河南军粮草不足的报道。
虽然心里有准备,但李翊此刻仍不免被河北强大的情报系统给惊出一身冷汗。
自己事无巨细,已经对军中人员管理的非常仔细了。
袁绍的细作到底是怎么渗透进来的?
但话又说回来,袁绍连曹操身边的近侍都能够策反。
弄清楚河南军存粮多少,对他来说肯定也不算难事。
李翊又何尝没在河北身边安插细作?
不然许攸与自己书信往来事情,怎么会被审配查出。
只因李翊每每与许攸亲善,多让使者留下痕迹,好叫河北人知道。
而审配的确是很早就清楚许攸与李翊之间的关系了,但他故意憋到官渡之战来发难。
因为最敏感的时候发作,才能定最大的罪行。
李翊将文件收好,转而拉起许攸的手,说道:
“子远既肯念及旧交而来,愿即以良策教我。”
许攸乃道:
“今公以孤军抗大敌,而不求急胜之方。”
“此乃取死之道也。”
许攸被评为智计之士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也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河南军的问题所在。
那就是,河南军只能速战速决。
跟河北军拼消耗,完全是没有办法,找不到可以速战速决的机会。
“吾有一计,可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
“未知子玉还肯听否?”
李翊大喜,忙道:
“翊愿闻良策!”
许攸乃俯下身子,低声在李翊耳边说道:
“袁绍新至千乘军粮辎重,尽数积于乌巢。”
“今拨淳于琼守把,乌巢守军将骄卒惰,守御不严。”
“公可选拔轻骑,诈称是袁军兵士。”
“以到彼护粮为由,乘间烧其粮草辎重。”
“则绍军不出三日,必将自乱,一击可破也!”
提到许攸,就会联想到他献“火烧乌巢”之计后。
便狂的没边儿,最后被杀。
但仔细一琢磨,
许攸他凭什么这么狂,甚至敢以曹操的恩人自居。
说白了,许攸不就透露了一个乌巢位置,让你去烧吗?
作为当时人,可能不知道乌巢的位置所在,所以要感谢许攸。
但只要是穿越者,就都应该知道乌巢位置,许攸对他们来说应该可有可无。
李翊用得着这么看重许攸,甚至他不来,都不敢发兵吗?
没错。
如果许攸不来投,李翊是真不敢发兵去劫乌巢。
袁绍足足有十一万大军需要供养,所以它的存粮位置本就没几个地方可以选。
纵不是穿越者,也不见得便不知道乌巢之所在。
毕竟位置太显眼了,你很难瞒得住。
所以许攸的到来,提供了三个可以去劫乌巢的前提条件。
上一篇:貂蝉:我家夫君太慎重
下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