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496节
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锐气已经枯竭。
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用奇谋的良机,千万不可失去啊!
您一定要再挺一挺!
刘备看完书信,不由慨叹道:
“荀文若真王佐之才也!”
荀彧这封书信真正的高明之处,不仅仅在于清楚地为曹操分清了形势。
关键在于人家措词用句十分高明。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国士大才?
那不仅仅是要你自己必须有匡君济民的王佐之才。
更重要的是,能让领导听从你的正确方针,并跟你一条心的实施。
因为能提出正确看法方针的人不在少数,关键在于你说了领导听不听。
像沮授、田丰,虽然有才,但“爹味儿”十足,总是教袁绍做事。
说你这里做得不对,你得按我的方针来。
估计袁绍就算知道你说的有道理,都不想用你的方案来。
为什么我们常说曹魏的王佐之才是荀彧,蜀汉是诸葛亮,东吴是鲁肃。
其实你细细观察这三个人的履历,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
这三人不单单是有才,关键是领导是真的听他们的。
他们的发言,都始终贯彻三个前提。
第一,有理有据的拍马屁。
第二,设身处地的讲问题。
第三,坚定信念的说建议。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人情社会,你在有才的同时,还能把人情玩好。
那才是真正的国士大才。
曹操既得荀彧书信,信心倍增,乃问李翊道:
“文若在信中言及正是用良机之时,此意与先生之勇略不谋而合。”
“先生乃张子房般青云之士,必有奇策能够破敌。”
“适才操言语鲁莽,还望先生恕罪!”
李翊遂取出另一封书信,交予曹操、刘备二人。
“……这是?”
曹刘二人展开来看,此信正是徐晃之前抓住的袁军细作。
“仗打到现在,袁军的粮食也快见底了。”
“若是我们能够截获袁军粮车,袁军内部必然生乱。”
“届时再与袁绍决战,一击可破也!”
李翊洋洋洒洒地将自己的计划说出。
为什么要耗这么久?
第一,袁军势大,先把他的气势给消磨殆尽。
虽然河南军也跟着消耗,但河南军的战力是要比河北军强的。
第二,袁军人数固然多,但也间接使得粮草消耗加倍。
尤其把战线拉长到官渡来,这完全可以使河南跟袁绍比一比消耗。
第三,李翊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等待袁绍露出破绽。
现在,终于等到袁军把机会主动送上门来。
“但凡用兵,若敌人不误,则我师安能克哉?”
“今时机已到,不可失也。”
第203章 曹操 刘备两雄之命运,竟悉数系于李翊之一言一语
其实,除了曹操有些打不下去了之外,刘备坚持到现在,也感到十分疲惫。
不单单是身心疲惫,而是徐州这几年的积累的钱粮几乎被损耗殆尽。
同时,战争带来的一系列人事任免问题,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都令刘备烦躁不已。
但当听完李翊的分析之后,刘备豁然开朗。
本来咱河南正面就干不赢人河北,现在好不容易坚持了这么久。
一旦曹刘不坚持下去,撤兵了,那军营内士气立马就会崩溃。
社会舆论也将一边倒的倾向于袁绍。
原本此时还在观望的危机也都会集中在一起爆发。
所以,
曹操、刘备根本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打下去!
两人在坚定完信念之后,纷纷问李翊:
“谁人可往劫粮?”
“即遣徐晃可也!”
李翊对答。
曹操一颔首,接着补充道:
“吾更命于禁辅之,共往劫粮。”
李翊又对刘备说道:
“须也得派重兵看护好我军粮道,勿使绍兵来犯。”
因为曹操这边基本上已经断绝粮草了,刘备这边是主要输入来源。
所以李翊只吩咐刘备要派重兵守候。
刘备从善如流,命张辽、许褚引兵两千,亲自护送粮草至官渡。
……
时值公元200年,九月秋。
曹营于禁,刘营徐晃各领军士千人,去劫袁绍运往官渡前线的粮车。
至官渡以北三十里,一处密林之中。
徐晃、于禁各率精兵五百,伏于林内。
日近黄昏,残阳如血。
徐晃伏于一处高岗之上,远眺官道。
只见袁绍的运粮车队蜿蜒如长蛇,车马辚辚,旌旗招展。
护卫军约莫三千余人,皆披坚执锐,戒备森严。
徐晃蹙起眼眸,抚须沉吟:
“袁军虽众,然行军疲惫,军士散漫。”
“今将至官渡,更生懈怠之意。”
“我军以逸待劳,可击也!”
遂唤于禁前来,共议劫粮之事。
于禁走来,低声在徐晃耳边说道:
“我率两百骑兵,伏于道左。”
“只待令下,便出来接应将军。”
徐晃大喜,曰:
“善!我亲率部众伏于右林中,君可多备火把、硫磺。”
天色渐暗,袁军运粮队行至密林深处。
徐晃见时机一到,把手自肩后一招,大喝一声:
“杀!”
顿时,林中号角齐名,伏兵尽出。
袁军本是疲惫不堪,闻得响动,个个打起精神来。
上一篇:貂蝉:我家夫君太慎重
下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