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491节
“听闻广陵太守陈登,手中有两万兵。”
“曹操亦在庐江留有万人守备,命刘馥安定淮安诸县。”
“若是能使刘馥、陈登出兵,在配合刘勋自己的部曲。”
“岂非能解庐江之围么?”
刘表闻言大喜,若蒯良的计划能够成功,那的确扫除他一心腹大患。
说白了,
庐江、广陵之所以不出兵,无非是曹刘没办法两线作战罢了。
河南将所有能动用的资源都用到了官渡前线去,哪里还敢分兵作战?
可如果刘表愿意负担这笔费用,那未尝不能够换取广陵、庐江的出兵。
“善!即照子柔之意办理!”
刘表喜出望外,立即遣使北上,备言合作灭吴事宜。
这种花自己的钱,流别人血的事儿,刘表是最喜欢的。
在派遣完使者之后,刘表又下令,命章陵太守黄射即刻领军去往江夏。
蒯良大惊,忙问:
“主公既已决定上奏朝廷,办理庐江之事。”
“如何又劳师动众,另起大军?”
刘表抚须带笑,轻轻拍了拍蒯良的肩膀。
“吾不仅要从章陵派遣一军去往江夏,我还要命黄祖在江夏整军备战!”
这……
蒯良更加不能理解,刘表到底在想什么。
“现在使者方去,主公此举,莫非是断定曹刘不从。”
“而欲提前准备?”
“……不然。”
刘表挥了挥手,眸底一深:
“我派军出去,正是为了配合曹刘出兵南下。”
这……
蒯良又是一怔,暗道主公你何时这么仗义了?
你要是打算自己出兵的话,那还拉河南下场干鸡毛啊?
曹操、刘备野心都不小,真让他们下场了,荆州方面就得做好割肉的准备。
若不是刘表的死保荆州的外交政策,蒯良压根不会献出此策。
“子柔有所不知,若河南果真出兵南下,与孙氏交战。”
“彼时曹刘又忙于官渡战事,南方不能分出太多兵来。”
“应能够勉强与孙氏相持,我便趁势出兵,抢占扬州之土!”
蒯良闻言大惊,忙道:
“主公如此,岂不开罪曹刘?”
刘表此举等于是拿曹操、刘备打工仔,工具人了。
按蒯良的想法,应该是我出钱,你出人。
待占了扬州之土后,两家再谈判怎么分。
但表哥你这样不讲武德,趁着曹刘与孙氏交战之际,抢占扬土土地。
那曹刘岂肯甘休?
“……开罪?”
刘表眉梢轻挑,冷声笑道:
“今是吾荆州与河南商定好的,我出钱粮,河南出兵替我解庐江之围。”
“又未说清楚扬州归属于谁。”
“况当初刘备许诺将扬州西壤的表奏权予我,后一拖再拖。”
“以致我花费无数钱粮,竟只得了半个庐江。”
“徐州如此可恨,又何必与它情面?”
“况真开罪曹刘又如何?袁公已同意与我结盟。”
“只要官渡之战,袁公取胜。”
“曹刘自顾河南之土尚且无暇,又哪里有余力兼顾我荆州作为?”
蒯良无言以对。
在刘表看来,官渡之战终将会是袁氏取胜。
而他已经与袁氏结盟了,等于有了一个保障。
现在又能用曹刘之兵,为他扫除孙氏之威胁,简直两全其美。
要说内疚,那刘表当然不会有。
如果不是曹刘在瓜分袁术遗产时,姑息纵容孙氏,现在刘表还没这麻烦呢。
那刘表现在反过来算计你曹刘,也就别抱怨了。
……
扬州,庐江。
却说孙权新君登位,内有宗族叛乱,外有强权环伺。
为此,孙权纳兄长孙策之言。
以师礼事张昭,举为文臣领袖。
以兄礼事周瑜,举为武将渠魁。
有了这两人的压制,孙氏内部的不安暂时稳住。
考虑到孙氏特殊的授兵制度,孙权唯恐自己年少,不能服众。
故与周瑜等人相商,起兵攻庐江,不为扩土,只为立威。
大军很快杀至庐江。
刘勋虽号称有两万兵马,但多是收拢的江淮贼寇。
士气低迷,战力不足。
与孙吴军交战数场,不能取胜,只能退回庐江请求援军。
孙权乃领兵将庐江围住,一面又遣人时时关注北方的战况。
这时,人报周瑜有军事要务求见。
……
第202章 刘备一则先生,二则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
却说孙权领兵攻打庐江刘勋,半月不下。
人报周瑜有军机要务求见,孙权欣然召之。
“公瑾在鄱阳练水军,因何得以来庐江?”
孙权少年登位,此时非常的谦卑下士,周瑜一到便将之请上座。
周瑜亦不拐弯抹角,直言道:
“主公知东吴之利害否?”
孙权大惊,忙道:
“未知也,公瑾为何如此说话?”
“今荆州困于张羡之乱,故我等得以报父兄之仇为由,攻伐庐江。”
“然庐江之地地处淮南,不可不慎。”
孙权一怔,顿时明白了周瑜的意思。
淮南是曹刘的势力范围,咱现在攻打庐江,等于是在鸡蛋上跳舞。
“窃闻曹刘与袁绍相持于官渡,难分胜负。”
“今不趁早夺取庐江,待胜负决出,更难作为。”
孙权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上一篇:貂蝉:我家夫君太慎重
下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