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486节
“今阳安郡当送锦绢,然道路艰阻,必致寇害。”
“百姓困穷,邻城并叛。”
“阳安亦有倾覆之危,不可不察。”
“且此郡人执守忠节,虽遇险境而不怀二心。”
“微善必赏,则为义者劝。”
“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故以国家宜垂抚慰,所敛绢帛,皆还于民。”
“如此汝南可定,豫州全境可定也。”
赵俨提出了应对袁氏舆论攻势的办法。
那就是停止征收赋税。
当然,本来他们就已经征不上来了。
现在正好借此机会,给予百姓恩惠。
得民心者,得天下。
只要稳住豫州的百姓,那么那些观望的官员也无能为也。
荀彧在看完赵俨的书信之后,大喜过望,即回信道:
“君之所言甚善!吾当即白曹公。”
“公文下郡,所征之锦绢宜当悉数退还于百姓。”
荀彧的即刻以公家名义,将书信发往了阳安郡。
阳安百姓见此,上上下下,欢天喜地。
故阳安之地,暂时安定。
荀彧帮曹操保住了汝南的阳安郡,又发加急文书送到官渡前线,说明豫州动乱之事。
时曹操在官渡,待接到荀彧的书信过后,不由大惊失色。
“吾不过出征两月,何得豫州两地,仅颍川、阳安为我所有耶?”
曹操人傻了,好端端的,家没了大半。
众将皆劝道:
“今吾等迁治所于颍川,豫州若有失,则吾等无家可归矣。”
“不妨撤军,先回豫州平叛。”
曹操却果断拒绝道:
“吾若走,玄德必不能抗河北大军,中袁绍之计也。”
“袁绍见我两家联合,故于吾后背作乱。”
“今我若救豫州之急,袁绍必举全军攻打玄德。”
“玄德少我一军,诚难拒也。”
“彼若有失,则官渡破也。”
“官渡破,袁绍便可乘势南下,袭我许县。”
“届时,吾既无外援可应,又无内助可用,照样为袁氏所破。”
众将听闻,俱感到心急如焚。
暗叹袁绍好厉害的手笔,竟使我军进退两难,守也不是,撤也不是。
“可若放任豫州叛乱不管,我军失去后援,又如何能与袁军相持?”
曹仁一脸担忧地说道。
曹操沉吟半晌,对诸将说道:
“刘备亦有豫州之地,此次叛乱,他理应知晓。”
“今既是合力抗袁,当与之共议对策。”
这时候就得仰赖盟友出力了。
曹操可以摸着良心说,他在此次同盟作战中已经竭尽全力了。
仗都是在他的地盘上打得,损的民力也都是他曹操的。
现在又遇上这种糟心事,老刘你总不能见死不救罢?
于是,曹操领着众人来到刘备大营。
待通禀过后,两家相见。
一照面,曹操便开门见山问:
“玄德知豫州之危机否?”
刘备一颔首,“适才沛相陈珪发书信来,吾方知豫州有变。”
刘备所掌的豫州之地,主要就是沛国。
沛国的沛相是陈珪,身边有陈群辅之。
虽能够暂时稳住手下那帮人,但同样表达了诸县不愿配合政府缴税的难处。
尤其是沛国南部,这一带是最心向袁氏的。
早年间他们是袁术的势力范围。
虽然老刘家目前与袁氏有姻亲关系,但正牌的袁氏家主还在呢。
他们当然是选择正主。
所以摆在老刘面前,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出兵平叛,强制征税。
要么采取怀柔之策,暂时停止收税。
待打败袁绍,战事结束后,这些持观望态度的郡县自然会重新回到朝廷的怀抱。
陈珪在信中表达了,希望刘备采取怀柔之策的请求。
因为他发现,目前豫州的百姓还大都心向袁氏。
如果强行发兵,只会适得其反。
更加让当地百姓认为河南暴戾,袁氏宽仁。
只有投靠袁绍才是他们的光明出路。
于刘备而言,他当然可以暂时放弃沛国的税收。
因为他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徐州和淮南,沛国的收入于刘营而言根本不痛不痒。
但曹操这边可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曹营目前主要收入来源,就是豫州的郡县。
而现在曹操手上,就只有一个颍川,一个阳安了。
“今豫州之地并叛,属下皆劝我回去平叛。”
“只是此事干系重大,操亦不敢独断。”
“故来此与玄德共商此事。”
曹操向刘备表达了自己的难处。
又刻意强调手下人都在劝他回去。
言外之意,
就是在问刘备,你一个人在官渡顶不顶得住?
你要是能帮兄弟顶一会儿,那哥们儿我可就先回豫州去了。
刘备当然不肯放曹操走了,直接伸手攥住曹操的衣袂,沉声道:
“目前袁绍所忌者,惟曹公与备耳。”
“今曹公若走,备如何与之相持?”
就是能顶住,刘备也不可能自己顶。
要知道,刘备现在属于是在帮曹操打袁绍。
当然,从长远的角度看也是在帮自己。
但不论如何,老曹你也不能临阵卖我吧?
你有你的难处,我也得给我手下兄弟一个交代不是?
曹操故作为难,将手一摊:
“吾豫州之地尽失,钱粮难收。”
上一篇:貂蝉:我家夫君太慎重
下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