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440节
左右近侍取来清水,交给那名信使。
这名信使道一声失礼,喝一口水,这才稍加镇定。
“恭喜大都督有喜了!”
什么!
我有喜了?
听到这话,在场诸人无不错愕。
“哦不不不!”
那信使连忙摆手,抽了自己两嘴巴子。
“小人一时性急失言了,说错了!说错了!”
“是大都督有子了!”
此言一出,在场诸人又是一惊。
不过不同于适才那荒唐的一句失言,这次大家的惊更多是惊喜。
面对众人惊喜的目光,那信使赶忙接着说道:
“就在十日前,袁夫人已经产下一子!”
“恭喜大都督,是一位公子,母子平安!”
信使这话直接传递了两个好消息。
第一,袁莹生的是个儿子。
儿子在古代的地位自不必多言,李翊有后了。
第二,母子平安。
等于不论是莹妹还是新出生的儿子,都健健康康的。
就古代的出生率,以及存活率,能做到母子平安。
那都不单单是大喜那么简单了,是要直接摆一场喜宴庆祝的存在。
于是,张飞、赵云、陈到、田豫等将纷纷起身,齐齐向李翊拱手庆贺:
“恭喜大都督!”
“恭喜大都督!”
“……”
由于李翊平时跟同事属下关系处的不错,所以这会儿大家是打心眼里替李翊高兴。
李翊当父亲了,自己也久违的露出了笑容:
“噫,吾有子矣!”
那名信使仍旧跪在地上,未有起身,而是接着对李翊说道:
“自少公子降世以来,尚未来得及取名。”
“袁夫人命小人前来前线,一是向大都督报喜,免得大都督牵挂。”
李翊微微颔首,暗道袁莹这丫头表面看起来呆憨,实际上却心思敏感细腻。
由于自己出征的时间,正好是袁莹快要生产的时间,刚好错过。
前线军情如火,李翊也不得不往。
袁莹到底是大户人家出身,懂事乖巧,只安慰李翊让他放心去。
待产下孩子之后,也是第一时间派人过来报喜,让李翊可以安心。
“这第二件事嘛,少公子尚未取名,袁夫人不敢擅自做主。”
“所以来请大都督亲自命名。”
话落,诸将的目光纷纷落在了李翊身上。
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
军营里本是应当严肃对待,不苟言笑的。
但今日实在情况特殊,每个人都暂时忘却了军旅上的紧张感,转而替李翊感到高兴。
“请大都督取个名字罢!”
“请大都督给孩子取个名字罢!”
大伙儿似看热闹不嫌热大,竟是纷纷起哄,让李翊给孩子取名。
李翊也很快从得长子的兴奋中缓过来,沉吟了半晌,缓缓开口说道:
“吾与刘将军相识于患难之中,而来六年矣。”
“这六年,我随主公南征北战,收琅琊、击青州,灭袁术、收取泰山诸郡。”
“已得河南半数之地矣。”
李翊回忆的同时,自己也觉感慨。
“今日便趁着犬子降生之喜,翊也许下一个心愿。”
“待吾子晓事成人之时,再不用受征战鞍马之苦。”
“不止吾子,希望列位诸公的子嗣,都能生在一个太平年代。”
“不受战乱之苦,不承亲友离别之痛。”
“而是能够跻身台辅,匡君济民,福泽后世。”
诸将闻得此言,纷纷停止言笑,转而神情变得严肃起来,认认真真的听着。
话说到这个地步,大家也都猜到李翊要给孩子取什么名字了。
“吾等父辈打天下,只望能够交给后生晚辈一个太平天下。”
“待吾子成年后,吾也希望能交给他一个海清河晏的世道。”
“故吾为子取名李治,就字世民罢!”
“取济世安民之意,也望此子日后不负我意。”
李治?
好名!好字!
诸将士或谄媚也好,或真心实意称赞也罢,大家都乐呵呵地接受了军师长子的加入。
“汝远来辛苦,先下去领赏罢。”
李翊表彰了这名信使,然后命人带他下去饱餐一顿,给足酒食。
那信使连连谢过,表示一定会将李翊的原话,完完整整的带回徐州去。
在庆贺过后,或有人向李翊谏道:
“大都督,今得虎子,乃喜兆也。”
“当出兵矣!”
李翊点了点头,“这些时日,收集到的情报也差不多了,我也以为是时候出兵了。”
见李翊终于松口,诸将于是纷纷请缨出战。
李翊牵唇笑道:
“诸公稍安勿躁,这几日我之所以按兵不动。”
“一方面是为了收集情报,一方面却也是在思索破敌之策。”
“……那计将安出?”
诸将纷纷问。
“我已命人暗中联络当地里正,有了此前保民击袁的先例。”
“诸里正纷纷愿意带领手下村民,随我军出走。”
大伙儿一听这话,顿时明白了,感情军师还是想用迁民战术。
提到张郃,很多人都会想起张飞巴西暴打张郃的著名战役。
但很多人忽略了这一战的一个重要诱因,那就是人口。
张郃当时进入巴地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巴郡、巴西的人口迁到汉中去。
刘备当时还在荆州和孙权对峙,商讨湘水划界的事。
而留守在巴地的张飞,并没有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因为张飞虽然是勇将,但是在战略大局观上还是差一些。
他没有意识到人口的重要性,以至于放任张郃迁了大量人口出去。
如果张飞能第一时间控制住张鲁和当地夷王,蜀汉未来的局面将大为改观。
有人说张鲁本就不喜欢刘备,人家“宁为曹公家中奴,不作刘备座上客”,哪里会跟张飞走。
上一篇:貂蝉:我家夫君太慎重
下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