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413节
最后肯定是会给咱分红的,不会亏待咱们。
你眼光再好能有大哥好使吗?
大哥说打,那肯定有大哥的道理。
反正最后大伙儿分钱的时候,都有份儿。
刘营这边也是同理。
虽然刘备如今手下的武将已不在少数,但真正掌握主要兵权的还是他本人,以及关羽、张飞、赵云、田豫、牵招这帮老兄弟。
但这帮老兄弟中,关羽、张飞却拥有更重的兵权。
为什么?
因为这两兄弟是绝对的自己人,可以信得过。
你要是真雨露均沾,重用每一个人的话,到时候反而镇不住手下那帮兄弟。
因为一个领导,必须有一批绝对忠实的拥趸。
啥意思?
那就是无论你做什么决定,这些拥趸都会无脑支持你。
赵云、田豫、牵招这帮人,虽然忠心,但他们照样会面刺你的过错。
即便你可以利用自己主公的身份,强行拍案决定了,他们最后可能也会被迫接受。
但这无疑还是会伤害你这个最高领导的权威。
政治的本质,就是权力分配。
李翊自打上任军师以来,刘备就不断抬高他的身份地位。
又是让他跟麋家这个东海豪族联姻,又是与他共享袁氏二女。
麋家女婿增加了他的财富,袁家女婿抬高了他的出身。
工作之外,刘备与李翊几乎是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这是喜欢李翊的同时,更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他的重视。
好让李翊拥有足够的权威,去压服徐州那帮文臣。
只有当李翊镇住徐州那帮文人,刘关张牢牢掌握住兵事大权时,文武两派才能拧成一股绳。
一致对外,重拳出击。
曹营和刘营这边的用人,无疑都是成功的。
曹营这边,就是曹操、荀彧两个人乾纲独断。
刘营这边,只要刘备、李翊一二把手发话了,手下兄弟就得听。
虽然如此,但两边现在毕竟还是两个阵营。
所以当曹操提出河南一同推举出一个谋主来时,绝对是好心。
这可以使两边意见更加一统,方便将来战事调度。
“那孟德兄有何高选?”
刘备出声问。
曹操一捋胡须,沉吟道:
“依吾看来,为公平起见。”
“你我各举对家一人如何?”
曹操提出各自举荐对面的人,刘备欣然接受。
“颍川荀文若,王佐之才也。”
“备愿举荀令君。”
刘备推举荀彧。
“东海李子玉,青云高士也。”
“操便举李郯侯罢。”
曹操还是那么爱李翊。
由于现在是商讨河北战事的大事,故两家都没有耍什么心机。
就是认认真真讨论问题,实事求是,毕竟这种问题开不得任何玩笑。
真要是打输了,曹操、刘备都得完蛋。
刘备是袁家女婿,搞不好下场还能好点,曹操就绝对没那么好运了。
诸侯讨董时,各自逡巡不前,终以失败告终。
这次反例犹在眼前,曹刘二人自是不敢在此时耍心眼子。
荀彧、李翊被推举出来,各自见礼。
李翊先说道:
“翊年幼望轻,若为河南谋主,恐诸公不服。”
“若不服则生祸乱,必误大事。”
“荀令君王佐之器,乃荀氏八龙之后,可以领命。”
荀彧却自谦道:
“李先生言之过也。”
“先生乃山林隐士,出仕岁月虽然不长,然所为之事,实在震天动地。”
“先生自归刘将军后,凡刘兵一出,余众皆弃甲抛戈,望风而窜。”
“上能报明君以安庶民,下能辅孤子而据疆土。”
“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人皆仰望。”
“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
“彧在颍川闻先生大才久矣,何以说不能服众?”
“望君切勿推辞,况今徐强兖弱,若使我任河南谋主。”
“才是真正诸公不服,生误乱事。”
荀彧言辞恳切,真心实意。
李翊看一眼曹操、刘备,及其身后众人。
曹操、刘备各自示意手下人莫要说话。
意思就是,为了保证公平起见。
此事由二人自行决定,他们绝不从中掺和。
这样一来,最终选出的结果才能够服众。
“……善,承蒙荀令君看得起在下,翊便恭敬不如从命了。”
李翊也不想耽误时间,既然荀彧谦让,那他就坦然接受了。
况他为河北之事做了那么多工作,不统一调度河南之事,就白费了。
结果既已选出,刘备率先走过来称贺:
“子玉,如今你既为河南谋主,便可督兖、徐、豫、扬四州兵马。”
“此四州兵马将士,皆当听汝一人号令。”
曹操也走过来,正色言道:
“吾亦会调度手下将士,让他们服从李先生的调度。”
“只是……”
话锋一转,曹操微有些担忧地说道。
“君子不念旧恶,还望先生以大事为重。”
言外之意,曹操还是有些担心李翊滥用私权,暗自给曹营将领使绊子。
毕竟他是徐州刘备的人。
但两家既然公平决出了河南谋主,曹操自然会屡行诺言,让手下将士听候他的调度。
“请曹公放心,翊既领重任,自会以大事为先。”
“至于其余之事,于河北战事之前,皆不值一提。”
“望曹公无疑。”
李翊直截了当,正气凛然地说道。
曹操这才放心,他知道李翊虽然足智多谋,善用奇计,但却是一个守信之人。
既然他说了在战事结束前,敌人只有袁绍一个。
上一篇:貂蝉:我家夫君太慎重
下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