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392节

  果然十分瘦损,并无半点精气神。

  不觉失惊,顾左右大呼道:

  “孙郎奈何憔悴至此耶!”

  言未已,孙策一把将镜子摔在地上。

  大叫一声,金疮崩裂,昏绝于地。

  左右惊呼上前,将之救起,扶入室内。

  须臾,孙策苏醒,只有程普在身旁,乃仰头长叹道:

  “吾不能复生矣,可叫权弟来,我与他面授机宜。”

  程普领命,泣拜而去。

  时孙权字仲谋,年仅十七,家中排行老二。

  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崇尚侠义。

  因其喜欢蓄养贤才,因此渐与父兄齐名。

  孙策在时,便将之带着左右,参与内部事务决策。

  其所展示的统御之才,令孙策也自愧弗如。

  每每宴请宾客时,孙策就常对孙权说道:

  “此诸君,皆汝之将也。”

  即,孙策认定孙权有御人本事,认为这帮豪杰早晚成为孙权的手下。

  不想今日一语成谶,大业未成,已将死矣。

  孙权是族中与孙策年纪最是相近的英才,故孙策有意将之培养成守御之人。

  在孙权十五岁时,孙策便委任其为沙羡长,培养他的政治才能。

  本想在多锻炼他几年,奈何已时不我待。

  孙权匆匆忙忙赶回富春,至卧榻前见着孙策,泣拜道:

  “……兄长,弟来迟矣!”

  孙策叹道:

  “本想承父意志,举江东之众,进去天下,不想中道将亡,有负诸公。”

  话落,又看一眼赶来的群臣。

  老将程普、黄盖等,新生代将领陈武、吕范等。

  除周瑜领兵在外,未来得及赶回外,一应孙氏重臣俱已赶至。

  孙策环视众人,又颇感庆幸道:

  “天下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大有可为。”

  “今幸有公瑾等英杰善相吾弟,奈何公瑾不在此,不能面授大事。”

  言讫,孙策回身将印绶取出,亲手交给了孙权。

  “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

  “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

  孙权闻言,嚎啕大哭。

  跪拜着接过印绶,不能自已。

  孙策又回身转告其母,叹道:

  “儿天年已尽,不能奉慈母。”

  “今将印绶付弟,望母朝夕训之。”

  “父兄旧人,慎勿轻怠。”

  老母亦难自矜,哭得眼睛红了,但仍忧心于动荡不安的江东之地。

  “恐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当复如何?”

  孙策笑道:

  “权弟才能胜儿十倍,足可以当此大任。”

  “我本欲先取江东六郡,以固根制本,然后袭荆州,取巴蜀,则王霸之业可成。”

  “奈何儿遭不幸,时也命也,不可强为。”

  微微一顿,又转而对孙权说道:

  “若权弟实在有不能决之事,可与公瑾相商。”

  “其才远胜于我,可以付与大事。”

  “我与公瑾亲如兄弟,汝当以兄礼事之,不可怠慢!”

  孙权再拜,连连称是。

  孙策环顾一眼左右,暗叹周瑜不在此处,不能面嘱大事,乃对众人说道:

  “我令有大事与弟相,公等可先退下。”

  程普等人领命退去。

  房间内,已只剩孙策、孙权两兄弟。

  孙权见状,乃上前躬身问道:

  “兄长屏退左右,必有要事说我?”

  孙策颔首,心中又觉苦楚。

  因为他知道,自己留给孙权的江山是一个烂摊子。

  宗族内有不少将领都不安分,地方士民及宾旅寄寓之士仍存异心。

  江东之地,局势动荡不安。

  除此之外,吴郡、会稽一代还有数万山越,也在伺机作乱。

  本来孙策是打算征讨完刘表,再回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但现在只能全部托付给孙权了。

  “吾死之后,宗族中敢有生异心者,可诛之,断不可心慈手软。”

  “凡有骨肉为逆,不得入祖坟安葬。”

  “汝当思汝父兄,基业来之不易,慎守之。”

  孙策提醒孙权,一定要镇住宗族内那帮人。

  孙权惊问道:

  “吾孙氏将领也在其中耶?”

  孙策颔首,“凡有异心者,皆可杀之。”

  微微一顿,又对孙权补充道:

  “吾死之后,恐汝难以镇抚手下将领。”

  “我起兵之时,有军功在身,威望在此,众人不敢不服。”

  “遂听我号令行事。”

  说到这儿,又忍不住叹一口气,“本想带汝从军,举兵历练两年。”

  “……然后便可分拨汝一二部曲,之后若诸事顺遂,当可平稳接过我手上兵权。”

  “奈何时不我待,汝当想方设法,立住威名,以服众望。”

  孙权听出孙策的话外音,大哥这是要他接过棒子之后,马上起兵事啊!

  不打两场漂亮仗,没威望镇不住手下那帮人。

  孙策也知此事甚是为难孙权。

  这孩子本就不是打天下的材料,自己也还没来得及锻炼他。

  但现在局面如此,就是赶鸭子上架,你也得上。

  尤其孙策还给孙权埋了一个大坑,那就是授兵制度。

  将领们是可以拥有独立的部曲的,这就更加分散了主公的权力。

  孙策敢用这个制度,一是他着急创业,需要调动将领的积极性。

  二是他本身威望足够,能够镇住手下人。

  但孙权没有。

  孙策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趁着众将还拥护孙氏的前提下,赶紧打两场漂亮仗,收回部分军权。

首节 上一节 392/50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貂蝉:我家夫君太慎重

下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