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334节
所以让丹阳人冲锋打仗还行,让他们独自领一军团,就会被打得溃不成军。
此外,丹阳幅员数千里,地域广阔,大山众多,沟壑纵横,山林茂密。
自然环境非常恶劣。
这导致了丹阳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有句话叫,“穷山恶水出刁民。”
要不然怎么说丹阳“民多果劲,好武习战”呢?
说好听点才叫好武习战,说难听点就是一群街溜子。
山越本地民族,与汉民混居在山地里。
他们蔑视皇权,不缴纳赋税,不屡行徭役。
为了躲避朝廷赋税,披荆斩棘,专门对抗官府过来的抓捕人员。
可不就养成了果劲的民风吗?
外加丹阳的铁矿资源十分丰富,以及汉人带来的冶铁技术。
导致丹阳人自己造甲胄刀兵,人人都能习武操练。
不过即使如此,山越兵依然是许多诸侯征兵的对象。
一般来说,
异民族语言不通,会影响交流,导致将领指挥困难。
但丹阳这群山越人特点,偏偏就是已经汉化完成了的。
常年与汉民族混居,导致山越人基本人人说一口流利汉话。
“山越人虽然骁勇善战,但到底是各自为战,目标浅薄。”
“若是能够逐一击破,应该不难。”
庞统向李翊阐述自己的观点。
“若是郯侯想用丹阳兵,不妨采用镇抚并用的手段。”
“趁山越存粮即将用尽之时,抢先割收山越的稻谷。”
“如此丹阳民畏其威,而怀其德,必然相从。”
庞统洋洋洒洒献上自己,收服山越人的计策。
李翊听罢,笑道:
“人言士元乃楚地良才,能兴世立业。”
“今日观来,楚人诚不欺我。”
庞统躬身答,“郯侯过奖了。”
其实庞统用计,一直都是偏阴狠的。
以至于刘备都觉得庞统有时候太过激进了。
为此庞统还被后世许多学者批评过。
说他虽然与诸葛亮齐名,因为死的早,所以没法和诸葛亮比。
但即便不早死,也比不上诸葛亮。
因为庞统的计策过于功利,缺乏王道。
事实上,汉末大部分谋士用计都是偏阴狠的。
乱世之中就是这样,人不狠,站不稳。
即便是诸葛亮,也曾劝刘备劫持刘琮,抢夺襄阳。
不过就跟庞统劝刘备席上杀刘璋一样,都被刘备给拒绝了。
“我即修书一封,依士元之计,说与袁太守。”
“让他在秋收之时,抢夺山越人的稻谷。”
“事若就,再以王道抚慰,山越人必向我投诚。”
李翊欣然采纳庞统之计,再秘书一封,发往丹阳。
不表。
……
第164章 那就各自粉墨亮相,看谁的演技惊艳全场
河北,冀州,邺城。
袁绍高居主位,心情大好。
“诸位,前发往陈地的书文,朝廷已经回复了。”
“朝廷不仅封了我为大将军,更令我假节,督青、冀、并、幽四州人马。”
“另赐金印紫绶,由此可见,曹刘仍惧我河北声势,不敢妄动。”
领了大将军号后,袁绍气色都好了许多。
他现在的名位是要比曹操、刘备,乃至天下任意一个诸侯都要高的。
审配言道:
“正因曹刘势弱,才更应该抓紧时间南下,今若不取,悔之迟矣。”
郭图与审配都是激进的主战派,希望速战速决。
郭图见此,也当即附和帮腔说道:
“如今袁公路身灭,淮南之地,尽为曹刘所得。”
“曹操据庐江,刘备占九江。”
“剩余郡县,皆是传檄而定。”
“此为河北大患也,明公不可不察,不可不慎。”
显然,郭图与审配都在提醒袁绍,曹刘地盘扩张的太快,并且大有联合之势以拒河北。
“曹操、刘备拥四州之地,皆乃膏腴之所,若两家内不生隙,反而联合。”
“诚为要患,不可不早图。”
虽然袁绍坐拥河北四州之地,更有乌桓人、南匈奴为盟友。
但河北之地,真正富庶只有冀州。
一白遮百丑,一富盖所有。
冀州过于富裕,以至于让人忘了并州、幽州都是苦寒之地。
而曹刘两家若单拎出来似乎不富,可要合在一起,颍川、汝南、淮南等膏腴之地一一排出。
就不得不引起重视了。
大堂之内,鸦雀无声,众人各藏心思,默不开言。
袁绍目光逡巡一圈,扫过众人,沉声问:
“审正南之言,诸位以为如何?”
如今天下局势愈发明朗,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河南与河北将会有一场势在必行的大战。
只是什么时候开打的时间问题罢了。
这时,功曹辛毗走进堂内,手里拿着一封书札。
环视一眼众人,快步走至袁绍跟前,躬身道:
“大将军,易京那边传回消息了。”
公孙瓒回信了?
此言一出,立马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可以说,公孙瓒的存亡,影响着整个河北的决策。
袁绍赶忙接过书札来看,快速扫过,旋即勃然大怒。
“公孙小儿,竟敢拒我好意,复与为战!”
“可恨!可恼也!”
话落,一把将书札重重地摔在地上。
公孙瓒居然拒绝了和解……
河北诸臣,无不唏嘘,感慨这人脾气未免忒也倔了。
之前袁绍发书送往朝廷,请求册封为大将军的同时时,还顺带采纳了别驾沮授的计策。
即发书向公孙瓒讲和。
上一篇:貂蝉:我家夫君太慎重
下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