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240节
但袁术也想了一个办法来调教孙策。
孙策当时主动请求离开寿春,去攻打刘繇。
袁术同意了,但只给了孙策一千人马。
他想着孙策这一千人,肯定干不过刘繇的数万大军。
让年轻人接受一点社会的毒打吧,等你孙策失败了之后,再哭着喊着回来求我袁术的时候。
那时候就好拿捏了。
只是谁也没想到,孙策几个月时间就支棱起来了。
人都还没离开九江,原来一千多的人马,就直接发展到了五六千人。
尽管孙策现在已经打下了吴郡,但他仍然没有下定决心和袁术决裂。
因为孙家目前还离不开袁氏的支持。
孙策自己的军职都是来自袁术的表奏,不奉袁术为主,他能拿什么身份来统领现在的这两万大军?
失去身份的孙策,还能留住手下这些人才吗?
吴地的士大夫又会怎么去看待孙策呢?
这些问题都需要孙策去考虑。
“袁将军传令使我返回寿春,此一去,恐再难返回江东。”
孙策眉头皱起,踌躇难定。
周瑜分析道:
“徐州、兖州都在征兵备战,不日便要征伐袁术。”
“袁术败亡只是时间问题,伯符切不可此时断绝前程,返回寿春。”
孙策点了点头,蹙眉道:
“我虽知此理,但奈何寿春催得紧,我不得不做出回应。”
孙策并未得到进攻会稽的军事授权。
他要想继续往南攻打会稽,就得得到袁术的首肯。
那袁术要如何才能同意呢?
其实孙策已经想好了应对的办法。
“舅父、堂兄。”
孙策来到了吴景、孙贲的跟前。
“我欲使汝二人返回寿春,不知二位尊意如何?”
这……
吴景与孙贲对视一眼。
说是返回寿春,实则就是想把他们送到寿春去当人质啊。
孙策为何要这样做?
这就不得不提孙家的特殊情况了。
孙坚死后,孙家其实一分为三。
堂兄孙贲才是继承孙坚主要部曲的人。
舅父吴景是袁术手下大将,手里的部曲亦不在少数。
且两人都身居高位。
反观孙策呢?
身无寸职,手无寸兵。
是孙家里面最弱势的一方,怎么也轮不到他来当孙家家主。
包括孙策渡江攻打刘繇时,吴景、孙贲才是主将,孙策只是打辅助而已。
但就是在攻打刘繇这一路上,孙策展现出了过人的武勇与军事指挥才能。
并且庐江舒县的周瑜也在这时候为孙策提供了鼎力支持,扩大了孙策的影响力。
孙策很快便成为了孙家毫无争议的新家主。
等于孙策原本从吴景、孙贲的下级,变为了上级。
这对吴景、孙贲的心态其实是有影响的。
可以参考曹操与张邈,也是下级变上级。
所以如何安置吴景、孙贲,对于此时年仅22岁的孙策,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这也是袁术与孙策之间的博弈。
孙策此前在袁术手下时,就曾干过暗地里接走家小这种事,而且干的非常熟练。
袁术不得不防一手。
他知道自己不好让孙策回来,但仍旧向他施压,要么你回来,要么你就送两个人质回来。
这两人人质地位肯定不能轻,不然袁术不买账。
所以孙策使出了这条阳谋,打算让舅父吴景、堂兄孙贲返回寿春。
为何是阳谋?
因为吴景、孙贲此时的官职其实是要比孙策高的。
在攻打刘繇时,这二人才是名义上的指挥官。
现在战役有了结果,自然应该让吴景、孙贲返回寿春汇报工作。
这是于公来讲。
于私来讲,这也是孙策在军中“去孙贲化”,“去吴景化”。
可以给他手下这支队伍,做思想统一。
这并不是什么刻薄寡恩,而是这个年代家族的必然选择。
包括孙策死后,孙权也做了大量的“去孙策化”,为得就是统一声音,方便组织。
吴景、孙贲皆明白孙策的用意。
孙策面上虽在与二人商议,实则却不容拒绝。
无奈之下,只得拱手道:
“遵命!”
二人没有再喊“伯符”,他们也知道孙策现在已经不再是他们的晚辈了。
而是孙家的新任家主。
家主不能回寿春做人质,只能他们俩回去。
他们不能拒绝家主的命令,否则便是自绝于家族。
二人之后,孙策情绪十分稳定。
面上仍旧波澜不惊,只是淡淡吩咐身旁的周瑜道:
“公瑾,即刻去调兵,准备南下攻打会稽。”
“喏!”
周瑜领命而去。
……
……
时间很快来到了八月份。
距离秋收已经不远,徐州这边全体上下都在紧锣密鼓的备战淮南战事。
而李翊这期间,又干了一件大事。
这日,他正在营旅之中,与关羽、牵招、徐盛、太史慈等军事高层开会。
大家全都在聚精会神,听取李翊军师的讲述。
所聊的内容,也无非是关于淮南战事的问题。
其中重点聊到了袁术的首府寿春。
此乃江淮第一大城,三国时期的重镇,易守难攻。
这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宜于屯耕,其地利足以为战守之资。
所谓守江必守淮,想要保住江南,就必须保住淮河。
而寿春正对颍口,也就是颍水与淮河的交汇口。
只要挡住上游来敌,便可保江南无虞。
上一篇:貂蝉:我家夫君太慎重
下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