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200节
“既合乎道义,又合宜时机。”
“且今州城粗定,正宜迎奉王驾,安宫邺都。”
“到那时,奉天子以令不臣,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还请明公速速定夺,倘若犹豫不决,必然遭人抢先。”
听到这话,袁绍稍稍还是有一点心动的。
为什么说袁绍好谋无断?
其实从迎天子这件事就能看出来了。
袁绍作为少帝刘辩一派的,要么就坚立不移反刘协,要么就摒弃前嫌,迎奉天子王驾。
可袁绍偏偏选择了全都要。
一开始袁绍坚决反刘协,想立刘虞为帝。
后来沮授等人给袁绍讲了迎天子的好处,袁绍又心动了。
而在领了冀州牧后,袁绍又担心被河北士人架空,又叒拒绝了迎奉天子。
结果等被曹操抢了天子之后,袁绍又后悔了,想让曹操把天子迁到离他更近的鄄城来。
如此反复,半天拿不出一个确切的方案出来。
也难怪评价袁绍为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真是一点也没评价错。
“罢了,诸公不必再吵!”
袁绍出声止住众人的争吵之声,犹豫一下,才道:
“既然天子乘舆在河东,今可先使人进献米肉。”
“至于保扶王室,安宫邺都一事,且先观望再说。”
“明公!”
沮授、田丰等人还想再谏。
却被袁绍挥手挡了回去,示意众人此事不必再议。
沮授等人无奈,只好作罢。
与此同时,
曹操自陈国退兵以后,将兵锋指向颍川,克日平定。
并将治所迁到了许县。
以荀彧为代表的颍川士族们,力荐枣祗为屯田校尉,希望曹操快些开展屯田,追上徐州刘备的步伐。
曹操欣然同意,将屯田制的具体实施方案,委任给了荀彧、枣祗、韩浩三人。
由于颍川也遭遇了战乱,所以有大量的无主荒田。
同时,由于曹操镇压了颍川的黄巾军。
得到了大量的劳动力、耕牛、农具。
曹操在各州郡设置田官,下令储存粮食,为将来四方征战做足准备。
随着颍川屯田制的推行,曹营这边也逐渐从兖州的内乱中恢复过来,情况得到好转。
这一日,
曹操正在府中读《孙子兵法》,并拿着笔在上面进行批注。
忽有下人来报,朝廷使者来到。
曹操慌忙停笔,放下书卷,接见了朝廷来使。
待问明来意之后,方知天子乘舆在河东,不日将至洛邑。
由于李傕、郭汜二贼正在追击天子王驾,所以朝廷方面想请曹操过去勤王。
面对这种大事,曹操不敢疏忽大意,急召来荀彧等文武大臣商议此事。
与袁营恰恰相反,曹营这边保皇派反而是占少数。
只有荀彧、程昱、毛玠是坚定不移的支持迎奉天子的。
他们的政治纲领都是在为士族考虑。
荀彧开口进言道: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
“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
“今天子蒙尘,朝廷播越,宗庙毁坏。”
“正是明公首倡义兵之时,奉天子以从众望,此乃不世之略也。”
“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
曹操颔首,他本人确实是更倾向于迎天子的。
奈何曹营里反对派太多,所以先让荀彧这个文官渠首开口说话。
随后又问程昱道:
“仲德,汝观此事如何?”
曹操很鸡贼的挑了两个保皇派问话,他知道只要这两人站了出来,自己再投出压倒性的一票。
众人便不敢再提反对意见了。
果然,程昱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荀司马之言正合时宜,奉迎天子一事,上合天意,下顺民心。”
“况天子乘舆尚在河东,能迎天子者,非我兖州一家。”
“河北袁绍若自河内向西,远比我河东要快得多。”
“今若使袁绍迎奉天子,则河北之势不可当,袁氏不可图也。”
曹操手一抖,不慎扯断了颔下两根胡子,但他却顾不得喊疼,反而说道:
“文若、仲德之言,甚合吾心!”
“适才有天使赍诏宣召,操不可不接诏书。”
“传我令!命夏侯惇为先锋,领兵三千,先出发前往雒阳,修葺城郭。”
“我自率大军殿后,克日便到!”
曹操力排众议,乾纲独断地选择了接下天子诏,去往雒阳保驾勤王。
曹操之所以敢忽视迎奉天子的弊端,是因为他有宗室将领掌权,可以制衡荀彧为首的保皇派。
同时,比起袁绍,曹操太需要天子了。
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根本不缺人来投。
尤其拥有了河北之后,已经是一等一的诸侯了,多个天子出来,他反倒觉得于自己会掣肘。
曹操不同,别看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何等的权势滔天。
但曹操走到哪里,都会被打上阉宦之后的标签。
所以曹操只能选择迎奉天子,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以汉室忠臣的身份自居。
然后利用汉室四百年的招牌,为自己吸纳天下英才。
用曹操的自己话说,便是:
——“方今收英雄时也。”
……
……
就在袁曹两家都在为天子即将幸驾雒阳一事,忙得不可开交之时。
徐州这边也收到了消息。
“什么!天子已经东归,乘舆到了河东!”
刘备接到这个消息时,顿时坐不住了。
朝廷使者哭诉道:
“天子在长安时,日日为傕、汜二贼所辱。”
“陛下仅想从太府中发放丝织给宫人,李傕逆贼竟然都不允许。”
“并且此二贼常常率兵进殿,抄掠宫人、御物。”
“事后,还要放火焚烧宫殿,官府、民房。”
“上至朝廷百官,下至乡野山民,无不对此二贼恨之入骨。”
待听完天子即百官百姓的遭遇后,刘备痛心疾首,不禁垂泪道:
上一篇:貂蝉:我家夫君太慎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