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镇守漠北一百天,朱棣崩了

大明:镇守漠北一百天,朱棣崩了 第15节

  但属民多,意味着后勤压力大。

  即便每日从平凉城购买粮食,依然相形见绌。

  幸好种植的一万亩红薯,正式长成。

  朱高煜和王坚组织属民,准备挖掘红薯。

  工具不够,朱高煜还专门派人去平凉城,购买了一批农具。

  每根红薯藤下面,都有一大串红薯。

  大的红薯足有碗口大,小的红薯也和拳头差不多。

  朱高煜亲手挖出一大串红薯,分量不轻,吩咐道:

  “把秤拿来。”

  “王爷,稍等。”

  片刻,王坚便拿来了秤。

  朱高煜把红薯放在秤上,二十斤的秤砣直接被抬了上去。

  王坚立刻吩咐属民加秤砣。

  等秤砣重量和红薯重量趋于平稳时。

  王坚瞪大了眼睛,充满了不可置信的神色。

  朱高煜脸上露出一丝微笑,问道:

  “有多重?”

  “一十……八斤……二两。”

  王坚放下秤,激动地说道:

  “王爷,这串红薯有一十八斤重,可以肯定,这一亩地的红薯产量绝对超过四千斤。”

  “将所有红薯都挖出来,不要漏掉。”

  “王爷您就放心吧。”

  王坚立刻指挥属民挖掘红薯。

  虽然田间的温度超过三十度。

  属民的脸上依然洋溢着激动兴奋的笑容。

  有了这一万亩红薯。

  封地短期内就不用为粮食而担忧。

  忙活了三天时间。

  终于将所有红薯都挖了出来。

  王坚来到朱高煜的房间内,禀报道:

  “王爷,红薯已经挖掘完毕,都收进了专门挖好的地窖。”

  “有多重,称出来了吗?”

  “共计两万三千吨。”

  朱高煜满意的点了点头,收获已经超过了他的心里预期。

  ..

  平凉城,知州府。

  李信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急地团团转。

  漠北地区发生干旱灾害的迹象越发明显。

  最明显的表现,漠北各地区河流的水流量不断递减。

  甚至有的河流,已经发生断流现象,连河床都露了出来。

  李信听到麾下官员禀报的消息,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现在可不是后世,国家很容易解决干旱问题。

  多来几次人工降雨就可以。

  但在这交通基本靠走,种地基本靠手的时代。

  哪怕早有预防。

  面对干旱,依然是束手无策。

  每次发生干旱灾害,漠北都会饿死数万人。

  李信按捺住心中的烦躁,看向一名白发老者,问道:

  “刘大人,平凉城现有存粮,能支撑多久。”

  “启禀知州大人,有四万石粮食,可以支撑半月。”

  “不够。”

  李信摇头,神色多了几分凝重。

  漠北可不止平凉城,还有其他城池和周边几十万百姓。

  如果干旱灾害真的爆发,这些粮食仅能坚持几日。

  白发老者等官员全都摇头,他们没办法筹措更多的粮食。

  “知州大人,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第一,从现在开始,要监视好漠北各地,如果发生什么动乱,立刻镇压。”

  “第二,替本官约见城内权贵和各大商行掌柜,让他们捐献粮草。”

  “第三,催催朝廷,人命关天,十万火急,让朝廷赶紧运粮食和水过来。”

  “是,知州大人。”.

第十四章:封地的新消息??头疼的朱棣!!(求鲜花!!)

  金陵城,皇宫御书房内。

  朱棣将手中的奏折放在桌子上,看向朱高炽,问道:

  “老大,漠北现在的情况如何?”

  “皇上,不容乐观。”

  朱高炽摇了摇头,眼中满是凝重。

  “据钦天监推测,漠北未来三个月内,仍然不会有雨。”

  “漠北河流相继断流,井水枯竭。”

  “平凉城的粮食也坚持不了多久。”

  “必须得赶快支援漠北。”

  “粮食准备地怎么样?”

  朱棣也知道漠北发生干旱灾害的严重性。

  干旱发生,水源枯竭,粮食减产,流离失所,易子而食。

  百姓绝望之中,有心人稍微煽动一下,就有可能发动叛乱。

  而且漠北靠近北方草原。

  蒙古各大部落抓住这个机会,再入侵漠北。

  闹不好,整个漠北都会被蒙古铁骑践踏。

  朱高炽回道:

  “第一批五万石粮食准备完毕,正准备运往漠北。”

  “第二批粮食共计八万石,还在调集中,预计需要五日时间。”

  朱棣眉头皱了起来,两批粮食加起来有十三万石,但还不够。

  “命令户部加紧,半月内必须筹集五十万石粮食。”

  “是,皇上。”

  朱高炽脸上有着迟疑的神色闪过。

  朱棣看到朱高炽那副扭扭捏捏的样子,不满地训斥道:

  “有话就说,有屁就放!”

  “皇上,四弟那里……”

  朱棣也反应过来,他好几天都没有听到老四的消息,立刻把纪纲叫了过来。

  “四王爷封地现在情况如何?”

  “启禀皇上,四王爷封地百姓已经突破二十万。”

首节 上一节 15/4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青莲地心火,震惊朱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