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兵仙从助刘备守住徐州开始 第382节
却不料,智谋强如司马懿,却仍旧不是苏哲对手。
就在这一刻,袁绍近乎有种绝望的感觉。
“大王,此计为苏哲识破,确实是臣的失算。”
“只是若非审相国当初进言,令大王抽调黎阳之军北上收拾张燕,二公子应该能有足够兵马防住刘备过渡。”
“可惜,可惜呀”
司马懿也不傻,自然不会自己来提责任。
于是他便委婉的提醒袁绍,当初可是审配提出的“馊主意”。
袁绍蓦的回想起,日司马懿与审配的争论。
正是审配极力主张,抽调黎阳之兵北上,反倒是司马懿反对,表示仍旧要在黎阳留有重兵。
可惜他没听司马懿的意见,还是采纳了审配的献计。
此时想想,审配的献计,确实坑惨了他。
“审正南啊审正南,你真是太令本王失望了,你不配为本王谋主!”
袁绍自然不会怪怨自己,便将审配一顿痛骂。
见有人帮自己分担了失算的责任,司马懿便暗松了一口气。
“大王,我们虽然祸水西引之计失利,但现下还未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大耳贼虽然突破了黄河防线,但所幸二公子并未放弃黎阳,率军仍旧在坚守。”
“只要大王即刻回南下,配合二公子在黎阳城做内应,里应外合未必不能击退刘备。”
司马懿恢复了冷静,当即便向袁绍献计。
袁绍灰暗懊悔的脸上,重新恢复了镇定自若。
略一沉吟后,他脸上浮现傲色,冷哼道:
“仲达言之有理,熙儿这孩子虽然平庸怯弱,但这回总算是没让本王失望。”
“大耳贼啊大耳贼,你以为你过了黄河,就能拿下黎阳了吗?”
“你高兴早了,本王要让你尝尝,本王父子联手威力!”
于是袁绍顾不得再进一步讨灭张燕,当即下令全军班师,先归邺城再南下救援黎阳。
七万魏军,匆匆忙忙拔营南下。
…
黎阳城。
二十万齐军,四面安营,已将黎阳城围成水泄不通。
王帐内。
刘备围着黎阳沙盘,共商破城之策。
“袁绍现下正讨伐张燕,离此黎阳至少有三百里之距。”
“其闻讯后,必会率军回师南下,妄图与袁熙里应外合,击破我大军。”
“臣以为,大王当分出一军北上,迅速夺取外黄城,以阻挡袁绍南下。”
“大王则率主力,继续围攻黎阳!”
辛评指着沙盘,献上了方略。
“不过让臣没料到的是,袁熙竟没有弃城北逃,而是选择了坚守黎阳。”
“这黎阳城乃是魏国门户,城墙坚厚,其中粮草充足。”
“袁熙虽然平庸无能,却有荀谌和高览一文一武辅佐。”
“我军想要攻破黎阳的话,恐怕还要做好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至少得花费一两月的时间。”
弟弟辛毗也是一番分析。
这二人曾为袁绍臣子,对河北形势,对于黎阳城自然是最有发言权。
刘备微微点头,对二人的分析颇为认同。
接着却又看向苏哲:“景略,仲治和佐治所言,你怎么看?”
苏哲沉吟良久,微微点头道:
“他二人所说,臣基本认同。”
“这外黄城,大王也应当派兵夺取,以阻挡袁绍南下。”
“至于这黎阳城,确实也是一座坚城。”
话锋一转,却又道:
“不过,臣倒以为,黎阳城用不着两个月才能攻破。”
“也许不出数日,大王就能不死一兵一卒,攻下这黎阳城。”
此言一出。
辛评和辛毗两兄弟,惊奇的目光,刷的便看向了苏哲。
那可是黎阳城啊!
城中还有两万多兵马。
还有荀谌这个智谋不逊于他二人的谋士。
还有高览,这个河北四庭柱之一的大将。
苏哲竟然宣称,几天之内就能破城?
还不死一兵一卒!
求鲜花
纵然这话是出自于兵仙之口,未免也太过狂妄了吧?
兄弟二对视一眼,心中怀疑,却又不好质疑。
“景略有何妙计?”
老刘却面露喜色,听出苏哲必有奇策。
“现下袁谭一死,袁熙无能,袁尚已是毫无争议的袁家储君,这是人所共知之事。”
“荀谌乃硕果仅存的汝颍一派士人,他应该很清楚,将来若袁尚继位,审配等河北士人绝不会放过他,必会对他赶尽杀绝。”
“还有袁熙,身为袁尚的异母弟,他应该也心存忧惧,害怕袁尚继位后,会除掉他这个兄长,以绝隐患。”
“既然如此,那咱们便正好利用他主臣二人,对袁尚的忧惧忌惮。”
“大王可派说客入城,许诺他只要开城投降,将来灭魏之后,便令他继承袁绍的基业,只是却降格为魏侯,以魏郡为其封地。”
“袁熙心无大志,区区一个魏侯,多半便能令他心满意足。”
“臣料他权衡利弊之后,极有可能放弃抵抗,向大王献城归降。”
“如此一来,大王岂不是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了黎阳吗?”
苏哲不紧不慢,献上了一道计策。
辛评和辛毗两兄弟,身形一震,彼此对视,眼眸中涌起惊叹折服之色。
苏哲对荀谌和袁熙的心理,竟然比他二人还看的通透,这般洞悉人心的本事,着实令他二人为之汗颜。
“幸得我兄弟二人,及时归降了齐王。”
“若继续跟随袁绍,与齐王作对,早晩怕要死在苏相国的神机妙算之下呀!”
两兄弟心中涌起同样的感慨。
此时的刘备,同样恍然大悟,大赞道:
“景略,你这是攻心之策!”
“兵法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此确实乃上上之策啊!”
尔后。
刘备望向众谋臣,问道:“尔等谁愿为使者,去说降那袁熙!”
话音未落。
辛毗抢先一步上前,拱手道:
“大王,臣曾在袁熙帐下任职过几日,与那荀谌也有些交情。”
“臣愿入黎阳,说服袁熙出降。”
辛评和辛毗两兄弟,虽然归降了刘备,也受到了刘备的厚待。
但二人毕竟是降臣身份,自觉功劳有限,不足以在齐国立足,拥有一席之地。
故此关键时刻,放着立功的大好机会,自然不肯错过。
刘备见他主动请缨,便欣然道:
上一篇:三国:多子多福,打造永恒运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