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多子多福,打造永恒运朝!

三国:多子多福,打造永恒运朝! 第154节

  招贤榜上就差明说,只要会读、会写、会计算,来了就能当官,最差也能当吏。

  所以当这个诏书传遍四方的时候。

  朝廷的这道招贤令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方面让许多有才华,没有出头余地的年轻人看到了希望。

  也让许多原本被埋没的人才,看到了出头的机会。

  但是也搅动了天下的名门望族、世家大户。

  有人不屑一顾,有人忧心忡忡,有人破口大骂。

  ...

  兖州鄄城。

  当曹操看到招贤榜的时候。

  他的心中也是震撼不已。

  曹操甚至在内心深处涌起了一阵复杂的情绪。

  对于顾长安,他甚至有一种无力感。

  因为他知道这封诏书必定不是朝廷的意志,只能是顾长安的意志。

  而顾长安这种求贤若渴的态度。

  隐隐约约中和曹操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有些不谋而合。

  曹操也渴望网罗四方英豪,共同开创大业。

  他同时也知道,不能无视世家望族和德高望重的人。

  因为这些人拥有强大的势力和影响力。

  曹操深深明白,不管自己将来拥有多大的地盘。

  这些人对自己的统治地位,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

  所以面对顾长安这种打破常规的招贤榜。

  曹操既感到钦佩,又感到震惊,还感到一种无力感。

  因为他知道自己做不了这样的事情。

  “你们怎么看?”曹操看向自己身边的三个谋臣,开口问道。

  荀彧沉吟片刻,开口说道:“天下间有才无德之人,比比皆是!”

  “以往这些人苦无出头之地,现在必定会纷纷投降顾长安!”

  “从此天下多事,主公应尽快早做准备!”

  陈宫则不屑一顾的说道:“无德之人哪来的才干?”

  “只不过是顾长安的哗众取宠而已!”

  “海内名士,有德行之人都不会去凑这个热闹,主公此事不需要忧虑!”

  程昱却有不同的看法,他开口说道:“无德之人并不一定无才,别忘了原来董卓身边的李儒!”

  “没有李儒,董卓怎么可能毒杀少帝,摔死何皇后!”

  “主公,此事非同小可,人才流失之后,必将此消彼长,且人心浮动,后果不堪设想!”

  曹操听完三个谋臣的话。

  “唉!”他仰天长叹一声。

  曹操心中当然明白,这个招贤榜的可怕之处。

  但是就好像顾长安的很多计谋一样。

  顾长安此人无视任何规则,而且不屑阴谋诡计都是阳谋。

  正是因为阳谋才难以破除。

  唯一能够破除招贤榜的手段,那就是曹操有样学样。

  可这恰恰是曹操所做不到的事情。

  ......

  冀州邺县。

  “荒谬!”袁绍把竹简往地上一丢,不屑一顾的说道。

  “没有家族的教育,没有德行的支持,哪里来的什么人才?”

  “都是平庸之辈罢了!”

  “顾长安果然是无知小孩,也只有他才会发出这样的诏书!”

  袁绍对这件事情并没有多重视。

  他认为这是顾长安哗众取宠,无能的表现。

  但是袁绍手下的谋臣田丰却有不同的意见。

  他眉头紧锁,深思片刻,缓缓开口说道。

  “主公,此事不容小觑!”

  “顾长安此举试图打破旧有的格局,吸引更多的人才!”

  “乡野之中也有贤才,平日里埋没乡野,现在却是他们出头的机会!”

  “他们虽然不是大家族出身,也并没有德高望重的名声!”

  “但是说不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

  听到这里,袁绍非常不高兴。

  他直接斥责田丰,开口说道:“德行乃是立身之本,无德之人纵有才学,终是祸害!”

  说完之后袁绍拂袖而去。

  田丰却因为朝廷颁布的诏书感到不安。

  他还想开口说话。马上就被沮授给拦了下来。

  许攸在一旁冷眼旁观。

  他心中冷笑:“田元皓,何其不智也!”

  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本来就是世间最顶尖的名门望族之一。

  所以袁绍是非常看重出身,看重虚名,他有着非常深的门第观念。

  整个东汉末年,袁绍的这种观念也是大多数诸侯同样的观念。

  像曹操这种反而是少数。

  ......

  不仅仅天下的诸侯,再看顾长安的笑话。

  就算是长安城中,也有人觉得顾长安在故弄玄虚。

  不过蔡邕还是比较着急的。

  毕竟他的女儿,已经嫁给了顾长安为姬妾。

  哪怕蔡邕并不待见顾长安,他也又一次单独邀请顾长安赴宴。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蔡邕突然开口说道:“虽然我知道,现在朝堂之上官员不足!”

  “但是大将军如此招揽人才,是否会有不妥之处?”

  “无德之人,纵有才学,只怕也会盘剥百姓,于政事上无用呀!”

  顾长安喝了一碗酒,他摇了摇头,开口说道:“蔡翁,什么是德行?”

  “这些所谓德高望重之人,他们有多少名声是清谈出来的,他们对朝廷、对民生有何贡献?”

  蔡邕不禁有些默然。

  顾长安继续开口说道:“难道不是世家大族出身,没有德高望重的名声,这样的人才就一定是无德之人吗?”

  “那么这个德性到底是什么德?”

  整个汉朝,因为举孝廉制度的盛行。

  所以品德这一块,是这个时期评论人物的一个主要视角。

  但是一个人的品德是无法用肉眼可以直接看见的。

  所以这个时期,首要的道德标准其实就是对亲长的孝悌程度。

  而孝悌这种品德,究竟从何而来?

  无非就是一些世家大族,利用自己的名望来口口相传。

首节 上一节 154/3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建国初期研发歼20鹰酱吓蒙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