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晋末长剑

晋末长剑 第116节

  “军司……”徐朗突然出声。

  “何事?”

  “裴廓、裴遐回来了,司空可能要任用。”徐朗说道。

  曹馥默默思考。

  裴廓本来就是中垒将军(第四品),若入禁军掌兵,天经地义。

  裴遐是王衍女婿,尚未出仕。司空要用他,多半是招入幕府之中。

  “王夷甫……”曹馥轻轻叹了声。

  这个人,怎么这么能钻营?

  司空北伐失败后,他稍稍沉寂了一段时间,大概是在观望风色。后来发现糜晃、邵勋等人是懂规矩的,就又出来了。

  王衍,最会在规矩里玩了,最怕的就是不讲规矩的人。

  他最近让原长沙王府文学杜锡出任尚书左丞(第六品),与杜家的关系日益密切。

  当然,大家族本就互相联姻,关系扯不断理还乱。

  谈不上有多和睦,毕竟有时候关系很好,有时候又因为利益之争而恶化。

  但王夷甫真的太善于编织关系网了,像个蜘蛛一样。

  与他一比,王敦、王导、王澄等人都得扔。

  而王衍在朝堂上的党羽、盟友日渐增多,司空竟然默许了,可见也有投鼠忌器之处。

  最简单的,洛阳还需外州供给。

  没有王衍招徕的士人子弟入朝为官,大家还认不认这个朝廷,外州能有多少钱粮进京可就难说了。

  没干脆利落地打赢仗,就不得不让渡权力,争取更多的盟友,司空也是无奈。

  罢了,和王夷甫这个裱糊匠搞好关系,双方井水不犯河水就行了。

  “邵勋那边,派人劝导下。”到了最后,曹馥又忍不住说道:“实在不行,让他娶个妻,收收心。你等帮着留意。”

  “诺。”众人纷纷应道。

  邵勋现在是洛阳小团体里最能打的打手,天天和人抢地,那么贪财,搞得实在难看。

  十八岁的殿中将军,娶了妻子后,自然会走上正轨——呃,被动走上正轨,因为正牌妻子会把妖艳贱货们治得死死的,牛奶只能归她吃,她嘴里漏出来的,才能轮到妖艳贱货。

  “散了吧。”说完最后一件事,曹大爷精力有些不济,挥手道。

第106章 宜阳

  永宁二年(305)正月未过,邵勋便拉起部队西行。

  糜晃被催得受不了,最终带着长子糜直以及两百糜氏部曲,一起西行。

  以洛阳为中心,东西向的道路大致分为“成皋道”(东)和“崤函道”(西)。

  前者是一条位于芒山(邙山)北麓、黄河南岸的滨河大道。特点是地势平坦,快速便捷,前往荥阳等地非常容易。

  成皋是这条路上地势最险要的地方,附近历朝历代都建关隘,如成皋关、虎牢关、汜水关等,关隘地点或不太一样,但核心都是依靠嵩山余脉与黄河,依山滨水而建。

  崤函道就要艰险多了,毕竟这里处于豫西山区,不是很好走。

  准确来说,崤函道是一个统称,又可细分为东半部分的崤山道和西半部分的函谷道,以陕县为分界点。

  崤山道还可分为南北两道。

  南道通行条件最好,沿着洛水河谷走,直抵宜阳,故又名“宜阳道”。

  “自周以来,长安、洛阳间的驿道就没怎么变过。”糜晃一边走,一边对邵勋说道,时不时还扭头看向身后的长子糜直,看看他有没有在听。

  糜直从滨海平原来到豫西山区,一时间有些新奇,盯着山川的次数多了些,已被糜晃教训了好几次。

  邵勋其实同样兴致盎然。

  第一次离开洛阳城向西,他有种开新地图的快感。

  “山川河流就这样,便是想改道也不行啊。”邵勋说道:“仆闻建安十六年(211),曹孟德为讨关中,开崤山北道。现在就这一南一北两条道了吧?”

  “嗯。”糜晃点了点头。

  邵勋思虑了一下,他总觉得还有第三条道,后世在哪本书上看到过,好像是沿着黄河南岸,绕一个大圈,经“中流砥柱”那个地方,直抵陕县,但应该很不好走,车辆是没希望了,人、马估计也很危险。

  “宜阳其实一直在洛阳控制之下。”宁静的山谷间,除了部队行军的声音外,就只有糜晃那标志性的公鸭嗓门了:“每次西兵攻洛阳,宜阳都要大战一番。司马乂秉政那会,皇甫商就在此与张方打过数场。”

  宜阳是弘农郡最东边的一个县,因崤山南道尽在其境内,故十分紧要,战事一场接一场,十分惨烈。

  以至于官员们都不愿在此当官,能推就推,不能推就弃官而走,小命要紧。

  “宜阳还有多少人?”邵勋看着清澈宽广的洛水,以及两岸的河谷平原,道:“一路行来,渺无人烟。偶有一些百姓,看到咱们也像躲瘟神一样,跑得飞快。”

  “我亦不知。”糜晃叹道:“走吧,前面就是宜阳城了。”

  邵勋点了点头,将一份写满蝇头小字的绢帛收起,放入怀中。

  这是裴妃给他准备的“小抄”,详细记载了从《战国策》、《史记》等典籍中摘出的有关宜阳的一切——从战国韩邑开始,到秦武王使甘茂伐韩,乃至本朝隐士孙登所居的宜阳南山,应有尽有。

  以后得专门养几個人研究这些史料了。

  史料并不单纯是历史,有时候还和军事有关,比如古人走哪条路线,为什么这么走。他走这条路的时候好走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天气怎么样?等等一堆东西,都有参考价值。

  宜阳城已经不存在县令了……

  “恭迎府君。”宜阳县品阶最高的县丞齐顺躬身作揖,大声道。

  在他的带领下,身后的吏员们亦纷纷上前行礼。

  声音有点稀落,因为就连吏员都没几个了。

  “诸君辛苦了。”糜晃下了马,看着破破烂烂的城墙,有感而发:“在这当官做吏不容易吧?”

  齐顺等人面面相觑,这话叫他们怎么接?

  邵勋呵呵一笑,下了马。

  大军脚步不停,继续前进,往宜阳县城的方向而去。

  王国中军原本三千三百余,这几个月补全编制至三千六百,另有辅兵三千,押着辎重车队跟在后面。

  银枪军六百人、教导队二百骑也来了。

  外加配属给他们的王国军上、下二军兵士三千人,这次出动的总兵力逾万,可能是王国军正式改组前的最后一次战斗了。

  “宜阳可不小啊,六百石县令都不要了。”邵勋看着县城外缘城开垦的一小片土地,笑道。

  国朝县分三个等级,诸县令、长、相,第八品,相当于邵勋现任的中尉司马。

  诸县令秩六百石,第七品。

  诸县令秩序千石者,第六品,相当于邵勋即将担任的殿中将军,以及王国军的诸军将军。

  把县令看作小官,那是不科学的。

  大名鼎鼎的护匈奴中郎将长史也不过相当于中县县令。

  幕府内呼风唤雨的从事中郎以及各位公主们的驸马,也不过相当于大县县令。

  能舍弃县令跑路,足以说明此地战事的激烈程度。

  根据裴妃的小抄,宜阳县原本户册上超过三千户百姓,是标标准准的第七品、六百石县令——县千户以上,皆称令,不满千户为长,如果这个县恰好是州治或郡治,则满五百户就可称县令。

  户籍上有三千户,实际数量可能翻一倍还多,但经历了张方祸害,宜阳县现在的实际人口能有一两千户就不错了。

  “百里长吏,亲民之要也,不可或缺。”糜晃摇头道:“吾必上奏朝廷,新委任一令,尔等稍等月余便可。”

  人选其实已经有了,黄门侍郎潘滔介绍了从弟潘思出任县令,军司曹馥没意见,糜晃也同意了,并报知司空知晓。下面就是走流程,王衍那边不卡,最多一个月就能走马上任。

  邵勋默默盘算着。

  县令有了。

  县里的“上佐”肯定也被瓜分了,和他没关系,如丞、尉、方略吏——县丞齐顺本来就在。

  其中,中小县的丞、尉皆为第九品,是官。

  方略吏不是官,排在丞、尉之下,但县令无权自辟,亦为上佐之列。

  上佐之外,还有“属吏”。

  属吏又分“纲纪”、“门下”、“诸曹”三大类,几十个人还是有的。

  这些都不是官,而是时人俗称的“县吏”,大部分是地方豪强的自留地——理论上来说,县里的所有吏职都是一种徭役,没工资的,白干活,至于是不是真白干,就要看你的本事了。

  属吏全部由县令自辟,这是关键。

  邵勋看中的是两个职位:贼曹的主官贼捕掾、兵曹的主官兵曹掾。

  贼捕掾顾名思义,抓捕盗贼。

  这会的坞堡主有一个算一个,全部脱不了“盗贼”的帽子。

  因为他们会抢劫过路商旅,抢劫没有加入坞堡的百姓,甚至是其他坞堡。

  兵曹掾掌“兵丁征输”。

  之前历次洛阳大战,一大堆县兵是谁送来的?其实就是县里面的小吏兵曹掾下乡征发,然后送到洛阳绞肉机里面去消耗。

首节 上一节 116/9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贾珪,红楼第一莽夫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