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人在东汉,开局公孙度

人在东汉,开局公孙度 第109节

  “什么?过路的郡府官吏吃用都没有付钱,全都是农庄在支用?”公孙度在听说那些过路官吏吃白食后,明显有些生气了,声调都不由高了几分。

  想他堂堂一太守,吃饭都还惦记着给钱呢,这些个官僚就这么摆谱?

  不过在秦奉的眼神示意下,公孙度很快反应过来,这时节能够出门办事的,多半是郡府中有能力,且对公孙度较为忠心的一帮人,对他们发火有害无利,而且,他仔细回想一下,由地方供养来往官吏花费在此时本就是常例,也就这些刚刚立住脚,天不怕地不怕的农庄人士敢于在公孙度面前提出自己的不满来。

  “老丈,把一切官方所需,都列个账本出来,这账,某给他们清了。”公孙度调子一收,拉住面前老丈温言道,顺便对在侧的秦奉命令道:“以后啊,官吏过往都要自己花钱。秦奉,你记下来,回去后发文,官吏办公花费皆需自费,过后找府库报销。”

  公孙度金口一开,完全不管郡府管钱的阳仪是何等表情,也不管自己计吏的工作量翻倍的抱怨,在他看来与其将这些耗费甩给百姓,还不如直接由官府承担,既然他公孙度打出了公平二字的旗号,基本的原则还是要遵守的,虽然那些公费最终还是要通过税收落到百姓的头上。

  “太守英明,某就是看不惯那些个趾高气扬的家伙,吃拿卡要,早就想教训他们了!”李元在公孙度面前维持着憨厚老卒形象,恭维道。

  周围的农庄管事皆连连颔首,一脸以公孙度马首是瞻的样子,在他们眼中,只认公孙度一人,不把郡府官员当回事的。

  其实这正是当前官吏与农庄的尴尬局面,那些公孙度的直属手下,有着盖有公孙度大印的文书,这些农庄给点面子,愿意出点物资供养,却没想到天下的官僚一般黑,照样给他们脸色看,让这些一片赤诚的农庄成员积了一肚子气。

  自农庄成立以来,农庄成员与郡府官僚间发生了数起冲突,有公孙度的帮偏架,使得官僚往往灰头土脸而回,意识到有公孙度撑腰的农庄成员们一下子有了底气,加上农庄这样的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汇集之下,渐渐成为辽东一霸。

  这些本应该成为土地主人的一群人,格外的珍惜这种站起来说话的资格,故而对于官吏的吃拿卡要十分痛恨。

  公孙度看着那些不停向他拱手的三老们,心中想起了明初那些地方卫所起来,他们在最初与这些农庄成员一样,昂着头傲视那些地方上战战兢兢的地主们,作为朱元璋手里的刀子,威慑着一切敢对皇帝不敬之存在。

  “变化..进步..”公孙度在口中念叨着这两个词,农庄制度在将来必须进化,不能固步自封,以免步了明朝卫所的后尘。

  随后,公孙度在李元的陪同下巡视了农庄的布置,此地新设,庄户所居的房屋都是依照襄平那边传过来的越冬屋的形制,梅花状布置,然后再串联在一起,若是从天空俯瞰,此地的房屋布置,必然是朵瑰丽的花。

  人行走于其间,两侧的院墙忽窄忽宽,忽高忽低,纵横交错,这样的地形,都不用修太高的庄墙,任谁攻进来,都是一脸懵。

  交错的锐角墙头,可以布置大量弓弩手,不规则且满是视觉死角的巷道,随时可以进行伏击作战。简直就是攻城之人的噩梦,怪不得锁奴那帮杂胡不敢南下了,估计都在这样的建筑面前吃了亏。

  梅花的中心是伙房,公孙度随意打开一扇门,就被扑面而来的热气打了个激灵,这里挤满了大姑娘小媳妇,大军停驻,伙食由农庄提供,她们都在忙活着做饭。

  见到门口一大帮子人,屋内的妇人一下子看过来,各个都有些手足无措。

  公孙度没有理会,目不斜视径直走进去看了看锅里的粟米,用勺子搅了搅,很是粘稠,公孙度心下感动,粟米下锅许久,说明庄户是在余粮不多的情况下,还拿出这么多的粮食供给大军。

  农庄的粮食还是以粟米为主,公孙度扫视伙房,并没有看到面食,再联想到农庄新设,此时辽东农户主要作物还是粟米,粟米耐旱,易储存,种植技术成熟;小麦虽然产量大一点,但普及需要时间,而且小麦种植对于田亩的灌溉设施要求也高。

  想到这里,公孙度放下勺子,对着面前拘谨的妇人点了点头,提醒道:“有些糊了...”

  “啊!?”负责饭食的妇人闻言顿时面红耳赤、手忙脚乱起来。

  “这...”李元等随从面面相觑,根本没想到公孙度会往伙房里跑,而且对这些无知妇人面上也没有露出丝毫不耐,一点没有此时君子远庖厨的士人风范。

  公孙度暗自点头,伙房里的食物、器具虽然简陋,但却齐全,按照居所布置,五户一伙,这里算是五户的共有财产,说不上富裕,但至少说明庄户的生存状态还不错。

  他就像个好奇宝宝,手不停翻动伙房里的各种器具,此乃何物?作何用处?何人所制?作价几何等等,一连串问题问的在场几个大老爷们一脸懵,还是刚刚主持做饭的大婶主动站了出来,对这些问题一一回答。

  公孙度听得连连颔首,饭食相关的器具,大多是由本地的妇人自行制作,各处因风俗、环境不同,但都是就地取材,由那些手巧的妇人亲手制作而成。除了些铁制炊具外,只有极少的物资是需要对外购买的,尽可能的自给自足是这些百姓的一致愿望,概因按照他们以往的经验总结:与商徒做生意,越做越亏。

  虽说积累剩余,对外交易是生产力的进步的标志,但是这种进步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来说,尽显剥削本质。要不是汉朝有口算钱这一硬性的货币需求,百姓是根本不愿意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的,原因无他,吃太多亏了。

  “走吧...”

  看了许久,公孙度也注意到了李元等人的不自在,知道这些人不习惯,于是摆摆手带人就要出门。

  临到门口,公孙度在怀里掏了掏,从中取出约莫十余枚铜钱,拍在门侧支起的木板上,对里面望过来的妇人道:“诸位辛苦,这且算是某的饭资。告辞!”

  啪!随着木门的合上,阻断了寒风的灌入,房间内的温热再度占据了上风。

  宋大娘走上前,从木板上将那些铜钱拾起,惊讶道:“当真是钱!?这是哪位大人物?第一次见到有人往伙房里跑的!吃饭还给钱!”

  轰,刚刚还十分安静的伙房一下子热闹无比,妇人们蜂拥上来,七嘴八舌讨论起刚刚那些看着就富贵的大人物。

  “对啊,一定是大官,看看那气度,那言语,比我老家那些作态的士人强多了。”

  “对对,还说咱们辛苦呢!我做一辈子饭,家里老爷们都没说句辛苦。”

  “好了!”宋大娘拍手大声道,吸引了注意力后道:“这钱是给大家伙的,来,一人一枚。”说着便将手中的铜钱一枚枚分发下去。

  “这钱真是精美,整五铢钱啊!比那些无良商贩给的小钱好多了。”有人手里拿到铜钱后,将其举到眼前细细观察后赞道。

  “是啊,要不是太守免除了明年的口算钱,不然我等如今都得为这些个铜钱忧心!”有人拿到铜钱,面上仍旧残留忧色道。

  “嘿!我听老李他们讲,可能今后都不收口算钱了,税吏来了也不要怕,打就是了!南边就是有税吏私自下乡收税,被庄户打个半死,最后太守不但没追究庄户,还重罚了收税的税吏!庄主其与郡府的官吏有旧,听他说..说太守打算对庄户今后都不征口算钱了!”有妇人家中关系广,传递着自己的小道消息。

  “真的?不可能吧,没税太守如何养兵?”分完钱的宋大娘用衣袖擦擦手上的钱币,闻言疑惑道,在她眼里钱都算是小事,地保住才是大事,故而十分担心公孙度兵败。

  “收粮食不就行了?收钱便宜尽给那帮商贾占了!”

  ....

  李家庄位于襄平到侯城的中段,沿途都是平原,按理说交通便利,田亩广袤,可是这个时代辽东的森林还未被砍伐殆尽,在自然的伟力下,植被显得咄咄逼人,它们分布在这片平原上,将各处农庄分割包围。

  “那片树林的大木,尔等可以趁着农闲多多砍伐!”公孙度指着来时的冰道两边密林,对在侧着李元道。

  “南边襄平百废待兴,急需各类木材。尔等可以趁着冬季砍伐,囤积在辽水之侧,待冰消解,扎成木筏水运自下游贩卖,亦可补充农庄所需财货。”

  公孙度指着密林,给李元出招道,在他看来,这些上游的农庄不仅可以当作农业的生产单位,也可以是襄平等城市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来源基地。

  “太守所言甚是。怎奈农庄的财货不多,我等无钱购买锯、斧等器具,只得待来年庄里有所积存,才可行此妙计。”李元闻言,连连点头,接着又脸露苦涩说起庄里的难处来。

  公孙度闻言点头,这是目前农庄的通病,刚刚成立的农庄尚无积存,庄户心中没底,生产的热情是有的,缺少生产工具,缺少资金,这是普遍情况。

  若只是李家庄这一处,公孙度直接下令让襄平城拉过来一车铁制器具即可,可若是涉及到辽东全郡乃至两郡的大事,就不是他一手命令就能够解决的了。

  他脑子急转,对一侧的秦奉示意道:“记下来,这也不件个例,各个农庄应当都有类似问题,某暂时想到两种解决方法。

  一者,各农庄有资金周转需求者,可从太守府库借贷,来年照利息偿还。

  二者,例如李家庄这类生产木材的农庄,可与下游的木材加工的方家木材商社联络,由郡府做中人,双方订立文书,方家出预付款,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来年的木材,如此一来两方得利!”

  秦奉闻言,立刻掏出小本子唰唰记录下来。

  “谢太守!”一侧的李元闻言大喜,拱手拜道。

  “无需多礼!”公孙度示意李元免礼后,看向对方,好奇道:“李庄主,这两个法子,你中意哪种?”

  “唔,在下更中意第二条一些!”李元先是看看公孙度,然后沉吟了下,不好意思道。在他看来,无论是从官府借贷,还是大户借贷,都有着还不上钱而卖地的风险。而公孙度所提出的第二条,以木材结算,则是完全没有风险,只要他李家庄还有男人在,就能完成方家所需的木材数量。

  “嗯..”公孙度点头,这完全在他的意料之中,一个商业贷款,一个期货贸易,期货的交易风险则小得多,商业贷款对于这些没多少家底的农庄来说,着实冒险了些。

  “看来有必要成立家银行啊,像这样的资金紧缺的情况,在辽东随处可见。”公孙度沉吟思考起来,从糜竺给他的书信中,他得知在沓氏,已经有人踏出了投资银行操作的第一步了。商业贷款在农庄中的市场不大,可是在城市里的商业运行中,市场却大得多。

  从陈江回复的公文中,他已经察觉出了襄平城的各商社因为扩大生产,已经有了钱荒的局面,这其实也是华夏几千年的困局,每到盛世之际,社会生产活跃之时,商品丰富的同时,千万、亿级别的市场规模中,华夏土地上的那点货币根本不够用的,通货紧缩是老问题。

  开元盛世时,斗米二十钱,士人将之作为盛世的标志,殊不知谷贱伤农,作为社会底层的农民种田收益下降,会极大打击农民的生产热情,而米价下跌的主要原因正是通货紧缩。

  纵观历史,汉唐极为重视西域贸易,概因从西域输入的金银极大的改善了中央朝廷的货币紧缺的局面。

  宋代各时期都在不断铸造铜钱,同时还在严禁铜钱外流,也是意识到了社会生产对货币的饥渴需求。

  而到了明清,西方大航海积累的大量白银,被一船船的输入中国,这也大大促进了华夏本土的经济发展。

  当然,大量白银的输出,也促使了西方的白银战争以及大航海的产生。

  而在国内,商徒、贵族意识到货币的作用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往往在大乱之后,货币供应充足时将铜钱铸成器物,亦或者将大量的白银窖藏,人为的造成市场上的通货紧缩,以使得手上的贵金属升值。

  百姓也不是傻子,心知肚明在交易中自己是吃了亏的,故而百姓万不得已,比如朝廷征收铜钱、白银作为赋税,否则他们更喜欢以物换物的形式进行交易,虽然原始,但正如经济学中所讲的那样,越先进,收益越高,风险越大;越原始,收益越低,越加保险。

  “李庄主,再大胆一点。现在尔等也不是从前的小门小户了,几百人共居的农庄庄户一体。欠点钱算什么?对你等来说,花别人的钱才是最划算的。”公孙度伸手轻拍面前的中年人,温言提醒道。

  此刻他也意识到了眼前的这些耆老们仍旧抱着以往的小农思想行事,小农思想保险是保险了,可是如今时代也不同了啊,他们的身份也转变了啊!

第153章 礼物

  小户最怕欠钱,大户最怕不借钱

  而当你大到一定程度时,完全可以只借钱而不还钱,只需象征性还些利息即可。还是那句话,财富来自于信用,而信用来自于武力。

  然而,此类道理是眼前这些刚刚从小户转为大集体的农庄成员所不能理解的,李元等农庄耆老一个个拧着眉头,显然对于借债之事始终存有疑虑。

  公孙度在成立农庄时就明说了,农庄当前的许多物资都是官方有偿提供的,也就是说农庄本身就在负债,正因如此,知晓内情的农户们都憋足了力气,想要勒紧裤腰带过几年苦日子,先将那些压在他们头上的债给消掉再说。此刻听到要债上加债,也顾不得在公孙度面前,会拂了太守面子,各个直接摇起了脑袋。

  公孙度也不着急,其实庄户们不愿意负债的心思他能理解,但是架不住公孙度主动给他们负债啊!

  来年送来的耧车铁犁,各式农具,新式的打谷器械,可都是要花钱的,农庄的账面上到时又要加上好多赤字了,而且这片田亩的灌溉所需的器具:翻车、筒车也都是需要购置的,要舂米,修个水碓也是有必要的吧?有了水碓,再建个磨坊也不过分吧?

  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为了提高农庄生产力的投入,农庄的生活越好,担负的债务也就越多,而这些农庄所需的铁器、农具、机械正好为城市制造业提供最合适的市场。

  说白了,公孙度这是以农庄的债务叠加,来进行信用扩张。

  “汇票...债券...”公孙度一想起这些事情,就在心里念叨这两个词,信用扩张的前提就是要得到社会认可,这就需要银行与政府的联手参与,在后世人看来的极其危险的资本花活,在公孙度的眼中却是再好不过的金融工具,因为他根本不怕内爆。

  “庄子里有送聪慧子弟入学吗?”

  公孙度换个话题,问起农庄子弟入学的情况,那是他出征玄菟郡前签发的命令,招收各庄的庄户聪慧子弟入学,至于何为聪慧,很简单,考验记忆力:复述话语,绘制图像等都可以用以考察。

  之所以专门招收农庄子弟进学,还是为了辽东的基层治理,当前的各个农庄,基本还是依靠自治,有些农庄一个识字的都没有。

  即便如此,也不耽误农庄的基本管理,百姓不是傻子,就算没有识字的参与农庄管理,只要有威望的带头者,加上农庄组织这样的天然向心力,农庄照样能持续运行下去。

  而就是在这样粗放的情况下,公孙度的政令在农庄的行政效率仍旧是出奇的高,没有繁杂的文书工作,公孙度分田形成的威望,一声令下农庄成员照样能被动员起来。

  反观农庄之外的郡府官僚,公孙度的法令下发,经过各项严谨手续、流程,虽然能抵达各处,但是无论是速度,还是动员的力度,都比不上农庄。

  其实此时的公孙度已经有了诸多体会,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很简单,兵权在手,消灭掉反对势力,然后没干啥天怒人怨之事就行。除了直接受益于公孙度本人的农庄之人,辽东的其他百姓真的在乎头上换个官府,换个统治者吗?

  前世作为大政府的拥护者的公孙度,今世被迫实行了小政府的政策。在他的视角来看,只要矛盾不剧烈,资源不紧缺,普通百姓更加青睐小政府,不喜与官府打交道。而到了资源紧缺,内部矛盾激发,亦或者当政者要实现政治目的如发动战争等行为时,就必须要大政府,可以说大政府是小政府的最终归宿。

  而对于识字的基层官吏的需求,正是源于大政府的治理体系要求,你想要政权长久,追求皇权下乡,试图对治下民众生活进行微调,有大的政治抱负,就需要大量识字的官僚组成的官僚系统辅助。

  最初时,公孙度只希望农庄系统为他稳住辽东基本盘,要求自然不高。但后来他将农庄作为了辽东的基础生产单位,需要组织生产、贸易、税收,这些精细的工作就需要大量的识字人口,也就促使了公孙度对农庄人口的识字培训工作。

  “咳咳...”李元干咳几声,闻言他有些尴尬,送聪慧子弟入学的事情被这些人视为好处,自然是希望派遣与自己亲族子弟前去的。李元亦然,他动用权力让自己那个十三岁的外甥入学,结果人到襄平半日不到,就被退货。

  原来此次由于师资有限,入学后还要进行记忆力、理解力方面的测试,要汰换掉半数人手,李元的外甥正在此列,这种以权谋私的失败行为让他极为羞恼。此时公孙度提起来,让他一时面红耳赤,险些找个地缝钻进去。

  “唔?”公孙度疑惑的眼神投过去,表示不解。

首节 上一节 109/3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团长?不,请叫我列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