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团长?不,请叫我列强! 第669节
他深知在这个关键时期,必须抓住机会,迅速推进各项计划。
孙立人的态度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心,通过增加增援力量,可以加快前进基地的建设速度,为后续的行动提供有力的支持。
“接下来,不出意外的话,波斯恐怕会打的头破血流。”寸云生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凝重和期待。
他对局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预感到波斯地区即将陷入激烈的冲突之中。
实际上跟他预料的差不多,苏军得知波斯选择投靠德军,自然十分恼怒。
开始集结部队,准备南下。
就算他不去主动南下,敌人也快要打上门来了。
与其等着被动挨打,还不如早点出手。
………
另一边,暹罗链接婆罗洲的公路修建已接近尾声。在一处工地里,战争俘虏和招募的移民这两种人正在忙碌着。他们虽来自不同的背景,但矛盾并不大,相处得还算融洽,虽时有小矛盾发生,却也没有升级到暴力层次。
卡车频繁地通过水泥厂,装满水泥后再运送到需要灌浇的地方。早已经铺好碎石的地基,只需浇上混凝土,很快就能完工。因此,修路的速度非常快,正常情况下一天能够前进十公里。
当一天的忙碌结束之后,一些工人便坐了下来。其中一名工人拿出香烟分发,几名工人立刻开始吞云吐雾。
随后,他们发动了传统技能:议论时事。
在这宁静的时刻,工人们放下了一天的疲惫,分享着彼此对世界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们的话语中,既有对生活的抱怨,也有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当然很快聊着聊着,就歪楼了。
上至世界局势,古今的将相王侯,天文地理,下至今晚吃啥。
只要来几瓶酒,来一碗花生米,可以从晚上八点聊到凌晨一点。
没有什么是不聊的。
可能这就是老男人吧。
“工程终于要完成了,这回赚了四十个银元,可以给家里添点新东西。”
“我要用这钱供我孩子读书,最好是他能上个军校。”
“不读书不行,听说要建一大批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现在正在进行学校的选址,这是真事吗?”
“应该是真的。”
“我也听说了。”
几人抽完烟,喝完茶之后,开始了抚平水泥。
刚刚灌浇的水泥会有不平整的地方,工人与土著们要用木方,将其一处处扶平,否则参差不齐的表面会磨损轮胎,也会被轮胎磨损,十年不到就会变成坑坑洼洼。
另一批工人与土著,正在将钢铁制成的护栏搭在公路两侧。
在更远处,土著们负责打地基,重活累活自然是他们做。
除此之外还有两辆挖掘机正在挖山。
太阳落山,工头过来通知大家回宿舍吃饭。
宿舍是一个总称,不仅有宿舍,还有小卖部,有公共澡堂,还有娱乐室。
工人与土著们回到宿舍,第一时间拿着饭碗排队打饭。
在饮食上,土著与工人们没有什么区别。
三个素菜两个荤菜,米饭不限量。
吃饭的时候,工人们与土著是坐在一起的,大部分工人们自然是看不顺眼土著,而土著们也选择忍气吞声。
吃饭之前,工人们和土著会选择购买啤酒。
土著们会发一点生活费,也就够每天买一瓶啤酒。
主打一个,工地挣钱工地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在重兵把守的小卖部里,工人和土著分批买啤酒。
“给我来一瓶啤酒,要最便宜的。”
小卖部老板不屑的拿一瓶啤酒。
“谢谢!”
说完这句话,土著们便结队离开。
吃完晚饭后,就是洗澡时间,几百号人挤在一个澡堂里,士兵负责维护秩序。
洗完澡后,一个个累的要死,直接躺床上睡觉了。
宿舍方面,土著与工人是绝对分开的,中间还有重兵把守。
这个工地就有一个连的士兵把手,防止叛军们偷袭。
因为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出现,已经出现了好几次。
这些都是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之前图省事,就没派兵驻守,结果好几个工地遭遇叛军袭击,死伤惨重。
对此,寸云生非常的愤怒,除了调兵消灭那些叛军以外,剩下的就是给各个工地派兵驻守。
自从驻兵之后,虽然也有袭击,但伤亡明显低于先前。
而且随着公路的不断推进,叛军的生存空间也在不断压缩。
第423章 我连鸡都不敢杀!
河内拖拉机厂,在一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氛围中,从遥远德国精心弄来的先进设备,历经重重波折与复杂的调试工序后,终于缓缓开启了试生产的大幕。
起初,各个关键环节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所困扰,频繁出现零件不合格的棘手状况。
深入探究根源,主要是工人的技术水平与操作能力尚显不足,与德国工业体系中成熟的工人素养相比,差距犹如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横亘在前。
在艰难的摸索与不懈的努力下,漫长的一天时光悄然流逝,才如难产般勉强制造出一个勉强合格的零件。
那小小的零件,承载着众人的期盼与焦虑,虽然不尽完美,却也算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时光缓缓流淌,到了第三天,在生产线上,经过工人师傅们日夜不息的钻研与尝试,一个车轱辘在众人的瞩目中诞生了。
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工人们的坚韧与执着,尽管其诞生的过程充满艰辛,但它的出现无疑为整个生产进程注入了一丝曙光。
第五天的阳光洒在工厂的每一个角落时,合格的传动轴也在机器的轰鸣声与工人的汗水交织中应运而生。
这根传动轴,犹如拖拉机的脊梁,它的成功制造意味着离完整的拖拉机更近了一步,每一个工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与疲惫交织的神情。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来到了第八天。
按照原本预定的生产周期,六天的时间早已悄然溜走,整整过去了两天。
而此时,那至关重要的轮胎才在众人的翘首以盼中勉勉强强制造出来。
它的出现,让整台拖拉机的轮廓在人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仿佛一幅即将完成的画卷,只差最后的点睛之笔。
第十天,伴随着机器的阵阵轰鸣与工人的欢呼雀跃,发动机——这一拖拉机的核心部件终于成功问世。
寸云生得知这一消息后,只是默默地凝视着那崭新的发动机,心中五味杂陈,却并未发火。
他深知,在这背后,德国的工程师们不辞辛劳地日夜指导,本地的工人们也在竭尽全力地学习与实践。
面对底子薄弱的现状,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果,已然是殊为不易的壮举。
第十五天,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
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第一辆拖拉机正式开始拼装。
每一个零件都像是一位忠诚的战士,在工人们的手中精准就位,最终组合成了一台完整的、属于自己的拖拉机。
它静静地停放在那里,散发着金属特有的光泽,仿佛在向世界宣告着河内拖拉机厂的崛起与坚韧。
自此之后,随着工人技术的日益娴熟与生产流程的不断优化,制造的速度如同火箭般蹿升,相比之前快上了数倍。
如今,五天造出一辆拖拉机已然不是问题,而且这一速度还在稳定而持续地提升。
据专家预测,这条生产线的理论极限便是一天能够生产十辆拖拉机。
不仅如此,工厂内还有三条生产线正在加紧组装。
“终于制造出拖拉机了,这才只是难度最低的工业,若是生产难度最高的工业产品——坦克那岂不是完蛋了。”孟烦了收到电报,不禁摇摇头,脸上满是忧虑与怀疑。
他深知工业制造的复杂性与艰难性,拖拉机的生产已然如此不易,坦克那精密且高要求的构造对于当前的工业基础而言,无疑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
“怕什么,世上没有难事,只要我们肯去学肯去做,哪怕是航空母舰,我们也能造出来!”寸云生倒是不这么认为,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与无畏的光芒,那股子自信仿佛能冲破一切阻碍。
在他看来,只要有决心与毅力,任何工业上的挑战都能被攻克,无论是坦克还是航空母舰,不过是时间与努力程度的问题。
看着寸云生一如既往的如此自信,孟烦了撇了撇嘴没有说话。
他的内心依旧被怀疑所占据,毕竟现实的差距摆在眼前,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就能轻易弥补的。
反正就是不怎么相信,他暗自觉得寸云生有些过于乐观,忽视了诸多实际存在的困难与瓶颈。
“让拖拉机厂扩大生产规模。”寸云生再次吩咐道。
他心里清楚,就这点产量够干啥的?
上一篇:知否:从截胡华兰开始
下一篇:人在东汉,开局公孙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