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抗战:团长?不,请叫我列强!

抗战:团长?不,请叫我列强! 第566节

  撒点化肥就能增加产量?

  这根本不可能。

  他李方也算是干了十多年的农民,就没听过什么化肥。

  最多就是农家肥,但是产量也是有限的。

  而且镇长还说,用了这玩意,产量能翻一倍。

  他更是觉得天方异谈。

  他听都没听过,从古至今粮食的产量都没有超过五百斤以上的,所以当看到镇长贴出公告时,立刻就觉得对方在忽悠他。

  原本他是不想用化肥,但镇长发话了,每家每户的稻田都要使用化肥,否则加重税赋。

  没办法,化肥的诞生还挺早的,但实际使用率很一般。

  华夏最早是从1905年至1910年开始接触到化肥,当时西方人开始向华夏赠送名为肥粉的化学肥料,并在福建与广东两省进行销售。

  直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华夏开始大规模推广化肥使用,同时建立庞大的化肥生产体系。

  在这之前,很多人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化肥。

  所以慢慢推行的话,速度太慢了。

  不如直接强行,对于使用化肥的,都可以减轻赋税,拒绝使用的,自然是要加重税赋。

  听到这样的条件,所有人都在心里盘算。

  每位农民心里都有一本账,他要计算这一年能收到多少粮食,够不够家里人,如果多的话,那还可以置办一两件衣服,甚至还能将房子的欠款还一部分,这样压力也会小很多。

  现在听到能减税,所有家庭都激动不已,按照镇长说的,今年的气候雨水都还不错,应该能丰收。

  就算不能翻倍,只要能多个两三百斤,也算是不小的收入啊。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所有人只能使用化肥。

  当然没多久,他们就相信镇长说的话了。

  尤其当稻穗长出来以后,他们就知道这化肥是真比农家肥要管用多了。

  光靠这稻穗,至少不会低于五百斤。

  五百斤啊,一年三熟,一亩地等于是一千五百斤,一千五百斤的稻子,至少能出一千斤的粮食啊。

  这意味着一亩地就能养活一家三口一年的消耗,而他们每个人都分了五亩地,意味着今年不仅粮食敞开膀子吃,还能养活更多的人。

  不仅如此,整个川军团麾下的百姓就没有低于五亩稻田的,意味着今年的稻谷产量接近一万斤。

  我的天呐!

  不少农民都在盘算,缴纳税赋之后,他们还能剩多少钱?

  是不是可以添置新衣服,甚至翻新房子。

  “咦,今天怎么这么多人?“李方走在路上,看着两旁的人,自言自语的嘀咕道。

  “难道都去看稻子?”

  “是啊,今年的产量怕是要创新高了。”

  “我现在相信镇长说的话了,这个化肥实在是太厉害了。”

  “老李,你说这刀子到底有多少亩产?“旁边一个农民一脸激动的问道。

  “具体不知道,但根据经验估算,至少不会低于五百斤,甚至六百斤都有。”李方只能根据以前的耕作经验,说了一个大概数字。

  “我的天呐,今年要发财了,可以加盖新房子,给大儿子娶媳妇了。”旁边的老农喃喃的说道。

  此刻稻田里,两名工作人员已经开始收割稻田,只不过旁边的农民看着工作人员收割的效率太慢,纷纷卷起袖子亲自下稻田收割。

  人多力量大,没多久一亩稻田的麦子就被收割好,有经验的农民看了一眼,大概就能猜出亩产量,绝对不会低于八百斤,甚至更多。

  接下来由工作人员开始称量,最终结果出来之后,所有农民都陷入疯狂。

  比他们预估的数字还要多,亩产竟然达到了九百三十斤。

  差一点就一千斤了。

  听到这个数字,所有人无比激动。

  意味着五亩地,那就是接近五千斤的稻子。

  一年三熟!

  一万五千斤,算上减免税赋。

  这怕是要过个肥年了。

  “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啊。“

  “是啊,九百多斤啊。”

  “这怎么可能?”

  “我的天呐啊。”

  九百三十斤这个数字,在这个年代何等的疯狂,往年累死累活一年还要看老天爷赏不赏脸,才知道能不能填饱肚子,可如今只要撒上化肥,就能产量翻倍。

  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现在别说是填饱肚子,就是换些肉来吃都足够一家吃很久了。

  他们可是挨过饿,直到挨饿的滋味不好受。

  自然知道,亩产近千斤意味着什么。

  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填不饱肚子,按照现在的税收政策,他们终于有存粮了,许多人都开始盘算着加盖新房子,该给孩子娶媳妇了。

  当林译收到这则消息的时候,也是一脸的震撼。

  粮食关系到前线部队的士气,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前线士兵肯定会哗变的,吃不饱谁替你打仗呢。

  “这个产量也实在是太高了吧。”林译对着寸云生说道。

  “高么?”寸云生则显得很淡定。

  “还不高么?一亩地的产量翻了一倍,足够养活更多的人。”林译深呼吸一口气说道。

  闻言,寸云生则暗暗摇头,才九百多斤斤,比这更高的也不是没有,还有两千斤的。

  这才哪到哪。

  农科院那些人还在研究高产量的种子,不过一时半会怕是没有成果。

  好在化肥这玩意简单啊。

  炸药厂就能生产。

  而且能快速见效。

  这不!

  试验的一个镇子,今年的产量就震惊所有人。

  “还不够,我们的粮食产量还可以提升,化肥使用率也不是很高,很多农民还是靠传统的手段在耕种,那样效率太低,产量也低,而且极大的浪费劳动力。”

  “另外,我们的荒地也太多了,需要派遣更多的人去开荒,这样我们的粮食就可以增产。”寸云生摇摇头说道。

  “根据烦啦传回来的消息,豫省的难民怕是有几百万,咱们这点粮食看着多,实际上真不多。”

  “战争时期,粮食就是硬通货,有时候能够换来更多的东西。”

第360章 接下来看你们六十军了!

  “还有那些沼泽地,这些可都是上等的良田啊,只要想办法将沼泽的水分给排出,就会变成良田。”寸云生对着林译解释道。

  “所以未来,我们要多开荒,多种粮食,只有充足的粮食,未来我们才有更多的底气。”

  闻言,林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但随后又问道。

  “这沼泽如何排水?”

  他是真不懂这个,对他来说,要么将沼泽填满,还能排水?

  这不是开玩笑么。

  “很简单,在沼泽的两侧挖一条水沟,这样沼泽的水就会慢慢渗出来。”寸云生开始给他讲述北大荒的经验,怎么解决沼泽的问题。

  虽然寸云生也只记得一小部分,但一法通万法通,有了主意,剩下的无非的就是一些细节,可以找一些有经验的人试试。

  见林译将这件事记录下来,寸云生不由点点头,随后又关心的问道。

  “除了化肥之外,我们的机械化水平也要提高,我看了研究报告,上面写的拖拉机的使用率并不高,能不能给个解释?”

  闻言,林译眉头紧皱,拖拉机其实川军团也有生产,毕竟这玩意是伴随坦克工业一起壮大的。

  拖拉机手经过稍稍的训练就能成为坦克手,而拖拉机厂稍微一变,装上武器就是坦克。

  目前,拖拉机的产量还是比较少,但一个月也能有几辆。

  这玩意说是拖拉机,不如说是德制一号坦克更合适。

  因为寸云生要求德国给的设备,其中一条就是一号坦克生产线。

  当时的威廉很懵,好端端的要这种淘汰的生产线干嘛?

首节 上一节 566/75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知否:从截胡华兰开始

下一篇:人在东汉,开局公孙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