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写出师表,你北什么伐呀! 第248节
见他认错之后,刘禅才问道:
“那陈卿以为,当把他们迁到哪里?”
“回官家,臣研究过雷州、琼州两地的环境,发现这两地的气候极其适合种植甘蔗。
但因为人口匮乏,产量极其有限。
臣以为正当把他们迁到这两地充实人口,扩大甘蔗种植,如此一来,便可产出更多的糖为宫中所用。”
陈中的话一说完,刘禅马上主来了兴趣。
糖这东西有多珍贵,刘禅可是清楚的很。
如果陈中说的话是真的,那倒确实是个好办法。
“陈卿以为,当往这两地迁移多少人口?”
听到刘禅的问题,陈中嘴角不由的翘了起来。
他就知道,抛出这个理由,没有人会不动心。
于是,他手一拱,坚定的说道:
“回官家,臣以为当把安南和蒲甘的人口全部迁移到这两个地方。”
听到陈中这么说,刘禅不由皱了皱眉头,但他还是耐心的问道:
“那如果把这两个地方的人口全都迁移到这两个地方的话,陈卿以为可以增加多少糖的产量?”
“回官家,只要把这两个地方的人口全部迁移过去,至少可使糖的产量增加十倍以上。”
“如果能增加十倍的话,倒确实是不错。”
刘禅说了这么一句之后,陈中脸上的笑意已经藏不住了。
然后,就在这个时候,刘禅又突然说道:
“目前安南需要迁移的人口在七十万之众,而蒲甘需要迁移的人口,则在八十余万。
陈卿以为,如果把这一百五十余万人全部放在雷州和琼州的话,朝堂需要派多少大军镇守?”
第237章 张俊:我真是太难了!
听到刘禅的问题,陈中满脸都是意外,因为这个问题压根儿就没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他之所以建议将这些人全都迁移到雷州、琼州之地,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避免朝廷真的将这些人迁到了蔡州一线。
为什么呢?
因为那些地方距离开封太近了。
虽然目前很多人仍然不敢相信朝廷最终真的能打败金国,收复旧都。
但是,万一呢?
自从上一次岳飞大胜了金兀术收复了大片土地之后,很多祖籍本就是北地的官员,就已经开始把家族中的分支往这些地方迁移。
甚至,连一些祖籍南地的官员也开始在这些地方开始购置田产。
当然了,他们现在的动作还并不大,主要就是个提前布局而已。
这样万一将来朝廷真的收复了旧都之后,他们现在的投入便能得到大量回报。
可赵鼎的这个提议如果真的落实的话,就完全打破了他们的布局。
赵鼎虽然没有明说,但大家都听的出来,在他的规划之中,第一批迁移过来的人,要起到一个千金市马骨的效果。
要达到这个效果,将来把这些人迁过来之后,就算不给他们最好的地,至少也得是第二等的地。
要不然,第一批人迁过来之后,万一活不下去,后续的跟进就要变得非常的难。
但这样一来的话,就要跟他们的利益产生冲突。
迁过来这几十万人当然不可能把这么多州县的地全都分完。
但是,几十万人突然涌入,必然会拉高当地的地价。
这样一来,会极大的增加他们布局的成本。
这是他们绝对不能接受的。
除了这个原因,就是将来如果真的收复了旧都,这些地方基本就类似于天子脚下。
一群蛮夷,而且还是战败的蛮夷,也配居住在天子脚下?
想屁吃呢?
所心, 必须把他们支的远远的,越远越好。
至于让他们到了雷州、琼州之后种甘蔗,只是一个绝佳的理由而已。
事实上,限制大宋制糖产量的,从来都不甘蔗之类的原材料不够,而是制糖工艺不行,出来的粗糖杂质太多,导致最后精糖的产量上不去。
就算种再多的甘蔗,其实最终还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但这个问题,不是制糖方面的专家根本就不知道。
陈中倒是恰好知道,但是他怎么可能说出来的。
他的任务,只是把人忽悠过去。
至于几年之后,大家发现种了大量的甘蔗,糖的产量却并没有能增加多少之时,会不会怪罪到他身上?
对于这个问题,他完全不担心。
因为,那不赖我啊,反正甘蔗的产量是真增加了,我当初说的是对的。
至于为什么多种了那么多的甘蔗,糖的产量却只增加了那么一点儿?
那肯定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呗?
正是抱着这样一个想法,赵鼎主完了之后,他才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而且从刚才奏对的情况来看,他基本上已经成功了。
官家明显对糖很感兴趣。
当然了,这几乎是注定的。
这个年代,谁能对糖不感兴趣呢?
可是,他没想到官家没有跟他掰扯把几十万人弄过去种甘蔗,到底能多出来多少糖,反而问他需要多少人去镇守这么多的移民。
一听到这个问题,陈中完全麻了。
这问题压根儿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再说了,就算他考虑了,他也想不明白。
但官家问了问题,他又不能不答。
正在为难之时,他发现秦桧不停的在给他使眼色。
顺着秦桧的眼神一瞅,他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意思。
于是,他便拱手回道:
“官家,臣乃言官,对于军事问题确实不是太懂。
臣建议,不如问问张俊大人的意见,官家以为如何?”
见陈中把张浚给推子出来,刘禅便看向了他。
“紫英啊,既然陈卿推荐了你,那你就和朕说说吧。
如果把安南和蒲甘的百姓都迁到雷州、琼州等地的话,需要多少大军镇守?”
张俊完全没想到陈中会在这个时候把他给推出来,但他也知道陈中这么做,是因为秦桧的授意。
此时张俊暗暗叫苦的同时,还忍不住大骂陈中愚蠢,这么容易就被官家带偏了思路。
不同的地形下,相应的人口需要的驻军,在略懂军事的人眼里都是一目了然的事情,这种事情造假的余地非常小。
陈中最正确的作法是压根不接这个话题,只一个劲强调制糖的巨大收益。
可这个混蛋非但接下了这个问题,还把问题抛给了自己。
这特么的不是让自己一屁股坐在了萝卜上吗?
想到这里,他强忍抽这个猪队友一顿的冲动,出列说道:
“回官家,雷州、琼州皆瘴疠之地,自苏轼苏文忠(苏轼,谥“文忠”)之后才有了第一个举人,可见当地生存环境之恶劣。
如果把安南和蒲甘的百姓迁往那里的话,起初几年必有叛乱。
而且,雷州、琼州皆在大海之滨,不时有海盗出没。
因此,如果真要把这两地的百姓全部迁到这两个地方的话,非五万大军不可保其安稳。”
这俊所说的数字其实已经非常的保守,那两个地方并没有多大,如果真把一百多万人迁过去,居住的密度必然很大。
而且那两个地方除了个别大城之外,其他地方基本都还在未开发的状态。
真把人迁过去之后,需要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开荒。
开荒成功之前,朝廷需要一直往里面投钱。
最关键的是,开荒期间,死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