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襄王 第687节
财富,地位,权力,名望……
普通人一生孜孜以求的东西,于这姐妹而言已可等闲视之,少时的美好回忆是她们难得珍视的东西。
但反过来说,越缺什么才越重视什么。
“还是那句话,有什么需要的……就尽管开口!”
“你我说是两家,但他们俩是兄弟,咱们俩是姐妹……说是一家人也不为过!”
元春神色随和,谈笑之间尽显雍容,不愧是礼绝外命妇的太子妃。
当然了,在她对面坐着的宝钗丝毫不差,虽然气色较差但也仪态不凡。
“姐姐既已说了这话……往后真有什么要帮衬的,我一定会开口!”
看着端起茶杯的元春,宝钗接着说道:“姐姐说咱们两家亲如一家,那是姐姐看得起我们……然妹妹却不敢僭越!”
“你这话可就见外了……”
然而没等元春把话说完,就听宝钗道:“姐姐,太子乃国之储君,我们则为臣子……君臣纲常不可不顾!”
“姐姐以为我是客气,但妹妹想说的是,姐姐既贵为太子妃,为天下妇人之楷模……便万不可轻视纲常!”
言及于此,宝钗甚至起身说道:“今日妹妹放肆妄言,但请姐姐三思!”
真的是不得不佩服宝钗,即便在刚生孩子这两天,她都没忘了跟元春演戏。
忠诚忠诚再忠诚……襄王府是忠诚于东宫。
若是以往,宝钗不会表现说得这么明显,但如今东宫监国声势大涨,她也不得调整襄王府的态度。
“你的话……我记住了!”
元春起身靠近宝钗,将其拉回了椅子上坐下。
“姐姐你知道,因我家那位向来惹是生非,他在外面倒是逍遥快活,却让我不得不小心些……”
“推己及人刚才不免多说了几句,还请姐姐不要怪罪!”
“这是什么话,如今最难听到真话,忠言逆耳……姐姐可不是鸡肠鼠肚之人!”
说到这里,元春笑言道:“倒是你说……十三弟是惹是生非,这话我可不愿苟同!”
“他是個有本事的人,有安邦定国之能,不过行事随心所欲一些罢了!”
这话元春说得心口不一,如今她和太子对朱景洪无比忌惮,已经把他和老六同等对待。
但好在朱景洪是个直人,宝钗又和元春是姐妹,所以襄王府的威胁虽大,某种意义上又处于可控状态。
这里面需要权衡考量的因素实在太多,也就导致了这对正在“交心”的姐妹,实则进行着更高纬度的勾心斗角。
“往后太子……还要多依仗十三弟呢!”
“太子有命,我等自当效力,唯愿日后……太子殿下多包涵老十三,原谅他那些莽撞之举!”
明明生了襄王嫡长子,明明朱景洪在北方立功,宝钗却把姿态放到了最低,说是卑躬屈膝也不为过了。
元春不傻,她知道眼前这聪明的妹妹,是不想成为众矢之的……
“你看看……又说这见外的话,他们兄弟之间本是相互扶持,何须说什么包涵之类的话!”
“伱要再这么说……我可就要不高兴了!”
姐妹情深,演得多了也发腻,宝钗二人聊了一阵子,就把话题转到了“八卦”上去。
相比之下,各府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无疑更加生动有趣一些!
转眼又是几天过去,时间来到了八月下旬,金州的消息传到了京城。
太子监国,普通庶务皆由其打理,军国大事及官员升迁贬谪,则仍是由皇帝一人裁决。
所以现在的太子,本质上扮演的是内阁大臣的角色,而且还是权力最小的那一个。
且说此时乾清宫内,皇帝就在看辽东发回的奏报。
朱景洪关于阅兵的计划,朱咸铭已经提前知道了,但他不确定最后产生的效果。
三天前他收到了辽东急递,主要内容是阅兵的方案,其中详加阐述了阅兵仪式涉及的兵力,以及需要消耗弹药等物。
即便没有亲临现场,仅从汇报的内容也可得出,现场效果绝对非常震撼……
可震撼归震撼,能不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对此朱咸铭心里其实没底。
连朝鲜都敢反叛,这要是不压下去,往后大明就威风扫地了,他将无颜去见列祖列宗!
所以其实朱咸铭已打定主意,入宫阅兵不能实现目的,他将调配大军讨伐朝鲜,摁死李氏实现杀鸡儆猴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的,他已决心拿出五百万两预算,专门保障辽东战事……
对此,朱景洪则是一无所知,此刻还想方设法为老爹省钱。
若明白皇帝心中底线,这厮一定会想方设法挑事,以主持大战的方式扩充势力。
“朝鲜认罪……哼哼……还算他们懂事,一意孤行只有死路一条!”
现如今,西北的战事毫无进展,在某些方面明军还吃了亏,朝廷上下已有一股暮气。
所以现在,急需一个利好消息,来提振朝野信心和士气。
辽东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得辽东顺服之事,在朱咸铭看来就非常合适。
换句话说,朱景洪驯服朝鲜这件事,已被皇帝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这意味事情走向将超出前者预料。
“再过两天,九月初一……大朝会时,正好公布此事!”
“要下旨申饬朝鲜申饬,还要给予赏赐以示恩典,对老十三也要重赏!”
奏报看望,朱咸铭心情大好,当他拿下一份奏报时,才发现还有一份朱景洪的请安折。
“这小子……字也写得周正了!”
如今朱景洪立了功,替皇帝省了一大笔银子,后者自是看他千好万好,眼下便不吝惜夸赞之言。
“儿臣朱景洪谨奏,叩问父皇圣安……”
除了开头这一句,后面完全看就是大白话,朱景洪先是夸了老爹如何圣明,然后称赞了底下将士多么奋勇,最后讲了朝鲜人如今何等仰慕天恩……
当事人现身说法,作为阅兵奏报的补充说明,便让辽东的情况变得更立体了。
这份请安奏本,也该在大朝会拿出来……只是言语太过浅陋,得送去翰林院让人润色!”
想到最后,朱咸铭又摇了摇头,而后低声念道:“翰林院那些人自以为是,让他们润色老十三得他们耻笑,还是送去司礼监吧……”
司礼监的秉笔和随堂太监们,其文化水平不比翰林们差太多,让这些人来润笔效果好也可靠。
确定了这件事,朱咸铭就继续看起其他奏报。
皇帝就是这样,要想掌握帝国的情况,只能依靠各个方面传来的奏报,其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有水分,全都得靠他自己来把握。
看奏本的时间既慢又快,一上午的时间转瞬即逝。
本来依朱咸铭的安排,他是要尽快吃了午饭,然后看地图并推演西北战局。
可他终究年龄大了,如今精力比不得过往,所以这件事就往后推了推,其本人去了坤宁宫用膳。
倒也不完全是为吃饭,他找皇后是为商量奖赏宝钗和朱景洪,二是为了聊聊朱云笙的婚配之事。
再过几个月,就到了正统十四年,朱云笙将满十五岁,确实到了成婚的年纪。
自己宝贝女儿的婚事,朱咸铭自是无比重视,所以才要认真筹备谋划。
转眼又是两天过去,时间来到了九月初一。
大朝会如期举行,在头两天的造势酝酿下,大朝会上宣布的朝鲜之事,确实起到了一定激励鼓舞作用。
不战而屈人之兵,皇帝仁德感化天下……大明是何等蒸蒸日上。
首功是皇帝的,次功便是朱景洪。
这一点朝臣们大多认同,所以皇帝要赏赐朱景洪,这件事任何人都没有异议。
九月初一的中午,帝后二人奉上的旨意到襄王府,这是为褒奖宝钗为皇室开枝散叶之功。
而九月初二的上午,皇帝的第二份旨意送到襄王府,这次则是为赏赐朱景洪安邦定国之功。
诏书一式两份,除了在襄王府宣读这份,还有一份会送往辽东去,除了褒奖朱景洪还会赏赐燕辽官员。
可以说朱景洪在哪里,机遇就会到哪里,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
当然,对听旨的宝钗来说,她的心里只有惶恐不安。
尤其旨意中评价朱景洪“安邦定国”,尤其让宝钗感到心惊。
昨天大朝会,皇帝把朱景洪夸上了天,昨天今天连番下旨赏赐,襄王府上升势头过于明显……
好事接踵而来,府里上下都很高兴,唯独宝钗是强颜欢笑。
好不容易送走传旨钦差,宝钗返回同心殿之后,便先召集了内宅一众女子议事。
可卿,即将分娩的英莲,性格豪放的琪琪格……此时规规矩矩坐在宝钗面前。
离生下孩子已有十天,宝钗身体恢复得还不错,已经可以正常理事。
“刚才我的话都听明白了?”宝钗肃声问道。
“听明白了!”几个女人答话道。
“听明白了!”众女皆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