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襄王 第685节
“母后……他如今大祸临头了,您可得救他!”
“大祸临头?我怎么不知道!”杨清音依旧平静。
“母后……昨日媳妇得了消息,因他在处置失误致使朝鲜反叛,只怕这次有不少人弹劾他!”
“母后您也知道,他向来行事莽撞,朝廷内外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平日里就遭弹劾不断……这次只怕更得被群起攻之!”
“以往还可说是玩闹,父皇可以宽宥……然此番乃误大事,只怕王爷难过这一关了!”
宝钗连续不断说了许多,泪珠儿不断的往外流,最后更是跪坐在了皇后跟前,一副委屈伤心至极的模样。
“唉……说来说去……还是怪那小子多事,老老实实待在京城多好,哪会有今日之烦扰!”
听到皇后的这句话,宝钗迅速抓住了关键词。
烦扰……也就是说,这件事最多只是烦扰而已。
虽然她已猜到结果,但眼下从皇后口中确认,便还是让她更安心了。
“母后……我也时常劝他留在京城,一则安享富贵,二则侍奉双亲,这比外面跑安稳多了!”
“可他从来不听,说要为父皇分忧,说不想白享尊荣……”
盯著怀里的孙儿,杨清音开口道:“侍奉双亲……他能把自己的事料理好,不让我操心也就行了!”
紧接著她的目光扫向了宝钗,然后说道:“老十三这辈子,唯一长脑子的一次,就是选了你做王妃!”
这是皇后对宝钗的高度肯定,后者此刻完全没有自得之意,紧接著接话道:“母后……媳妇没能规劝住他,实难称得上是好妻子!”
“连陛下都管不住他,此事于你就更难了,倒也不能怪你!”宝钗哭哭啼啼,此时杨清音竟笑了起来。
“好了……这次的事情,正好让这小子长长记性,你不要过于担心,抚育桢儿才是正事!”
“是!”
“桢儿每天奶量如何?”
“每天要睡多久?”
“夜间要起几次?”
关于皇孙的事情,杨清音问得非常细,而话题也随之被转移。
虽然不再谈朱景洪的事,但宝钗从始至终都是一副忧虑的表情,看得杨清音也对她多有怜悯。
再说乾清宫这边,朱咸铭终于收到了朱景洪的急递,为了这东西他已苦等近三天。
果然朱景洪是要强力镇压,而且已经开始调兵遣将,并保证会在十月之内,打入朝鲜腹地安州。
一个来月时间就打到安州,尤其在朝鲜增派了兵力的情况下,可就不那么简单了。
作为马背上的皇帝,朱咸铭很清楚其中的难度,所以他在思考其可行性。
最终,他还是决定给朱景洪机会,于是他在奏本上批了个“准”字。
然后他又下旨,让几位都督府的将领,以及户部和兵部官员来议事。
如同朱景洪不担心自己被弹劾,此刻朱咸铭也不担心朱景洪打不下安州。
所以此番议事,只是讨论如何支援辽东,尤其是在增兵和调粮这两件事。
在朱景洪的奏本中,也格外强调了粮草和军械的补充,这些都是前线所急缺的东西。
所谓一个月内拿下安州,除了考虑到天气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粮草和军需,也就只能支撑一到两个月。
行军打仗和驻地防守之间,其消耗的差距有天壤之别。
一番商议后,一个基础的调兵调粮方案被议出,接下来只需户部和兵部去完善,然后在两日内上题本呈预览。
一旦通过,就可以得到执行。
而辽东的事情,朱咸铭就这样安排好了。
至于朝堂上对朱景洪的弹劾,如皇后所言也只能靠他来压了。
挥退众人后,朱咸铭突然心血来潮,吩咐道:“去叫太子过来!”
太子就在文渊阁,距离乾清宫非常近,所以十几分钟后进了乾清宫,出现在了皇帝的面前。
示意太子起来后,朱咸铭把命人把一份奏本拿给太子,这正是朱景洪的急递。
朱景源认真的看了起来,没一会儿他就看完了。
“老十三的计策,你觉得如何?”
这等军国大事,太子从来没有插手过,这时听到皇帝问起,一时竟不知如何作答。
若是以往,他一定会说但凭父皇处置,如今他已明白这样说是自讨没趣。
“父皇……儿臣不谙军事,故而不敢妄言!”
“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难道谁天生就会打仗?”
“是!”
凝神细思之后,朱景源方答道:“父皇……辽东苦寒之地,如今已经入冬,此时调军讨伐朝鲜,儿子以为不合天时!”
“继续说!”
“且据儿子所知,辽东于朝鲜边界之地,山高林密不利于行军,劳师远征想要取胜,只怕也是极难之事!”
太子的论述当然有道理,但是却不能说百分百的正确,因为他对具体情况不了解。
比如为给朝鲜施压,燕山和辽东都司,以及安东行都司的军队,有大批都往“前”进行了移动,随之一起运输的还有粮草和军械。
换句话说,劳师远征虽是事实,但其实也称不上太远。
皇帝没有深究这些,紧接著又问道:“辽东变局,老十三处置失当之嫌,此事你怎么看?”
“儿子以为,十三弟确有疏漏之处,可若将罪名全压到他头上,也有失公允!”
太子这话比较巧妙,点出了朱景洪的过失,紧接著又替后者辩解了两句,可重点仍旧是在前半句。
没错,即使是厚道如太子,如今也感受到了朱景洪的威胁,所以他愿意这位小弟被打压。
对太子的这个说法,朱咸铭微微点头,然后问道:“给他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你看如何?”
这虽然是个问句,但皇帝的意图已经很明显。
“父皇明鉴,十三弟用兵如神,让他平定朝鲜……是再合适不过的事!”
“所以伱也觉得,该让老十三戴罪立功?”
问句里的一个“也”字,更将皇帝的心意表达出来,所以朱景源郑重答道:“是!”
端起茶杯,朱咸铭接著问道:“可我听说……如今都中暗流涌动,有不少人要弹劾老十三,此事该如何应对?”
这件事朱景源当然知道,毕竟他手下的人就是推动此事的主力。
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很突兀,让朱景源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首先该什么态度,然后该怎么去做……这些都要详加考虑。
老实说,太子如此惊慌的模样,让朱咸铭感到有些失望。
但想起这小子比以往多少有进步,便让他把心中不满压了下去。
“不著急,想好了再说!”朱咸铭放下茶杯说道。
显然,皇后历年来说的话,朱咸铭多少听进去了一些,才会在对太子如此宽容。
大概两分钟后,太子答道:“父皇……儿子以为,应当让十三弟发挥长处,戴罪立功!”
“至于朝臣弹劾,儿子以为要晓之以理,劝他们著眼长远,待十三弟平定朝鲜,再论功过是非!”
太子表明的态度,让朱咸铭非常满意,他就怕这儿子看不清形势。
“朝臣狡黠,巧言令色,要劝他们改变心意可难了,你可愿为朕分忧……承担此重任?”
扯了这么多,朱咸铭的目的就在于此,就是想让太子顶在前面。
当然饿,他这也不是坑儿子,而是要给太子加压力。
一个合格的帝王,就是要等驾驭臣下,而不是被裹挟然后被淹没。
朱景源很清楚这次风浪有多大,此时皇帝让他挡在前面,这让他此时哭的心思都有了。
“父皇……儿子才疏学浅,只怕难当此任!”朱景源婉拒道。
虽然这会违逆皇帝的意思,但朱景源知道自己的斤两,相比于被皇帝不满他更怕办不成事丢脸。
这时朱咸铭冷冷说道:“老四……太子的位置,才疏学浅的人可坐不了!”
一句话,就把朱景源的退路堵死,对此他是一句话都不能反驳。
才疏学浅的人,确实不配做太子。
“父皇教诲,儿臣谨记!”
“朝臣短视,儿子愿为父皇分忧,为十三弟开解此难!”
“如此甚好!”朱咸铭面露笑容。
于是乎,太子就成了挡箭牌,要替皇帝在前面冲锋陷阵。
而他手下那群精明的东宫属官,也只能捏著鼻子维护朱景洪。
当朱景源离开乾清宫,他就急匆匆赶回了东宫,要跟手下人商议如何行事。
上一篇:当昏君开始炼丹
下一篇:抗战:我用神级选择打造百万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