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975节
“让她先睡吧,朕稍后便去。”
朱祁钰靠着椅背,闭目养神:“把灯吹了,别浪费蜡烛。”
“去取一套明纳纱绣云纹护膝,老太傅膝盖不舒服,等他离宫时拿给他。”
冯孝打发人去取。
这时,撵架回来,胡濙在门口咳嗽一声,进了乾清宫,跪在地上行礼。
“深夜叨扰老太傅,实在是有要事相商。”
朱祁钰睁开眼睛:“老太傅,近火盆些,莫要受了伤寒。”
“陛下,老臣从外面进殿,身上阴寒,莫要冲撞了陛下,是以老臣在这里即可。”
胡濙恭敬道。
“再搬一盆火炭进来,给老太傅取暖。”
该省的要省,不该省的地方不能节省。
“老臣谢陛下隆恩。”
朱祁钰又慢慢闭上眼睛:“把大殿点亮,然后就都出去吧。”
乾清宫前殿重新灯火辉煌。
伺候的宫人全都退出去。
朱祁钰走过来,把名单递给胡濙。
“这是?”胡濙触目惊心。
“这是先帝留下的暗探名单。”
朱祁钰道:“老太傅,可还记得您和石璞争执的事吗?”
“自然是记得的。”
胡濙苦笑:“当时老臣和石尚书在城外安抚民夫,石尚书言语中露怯,老臣稍加试探,便发现其人不对劲。”
“奈何当时情况紧急,只能避重就轻。”
“陛下为何突然提起此事呢?”
胡濙以为,石璞被赶出京,已经是受了惩罚了。
没必要再追究了。
“您看看名单里有谁。”
胡濙真没细看,细看之后,竟看到石璞的名字。
“石尚书是先帝的人?”
胡濙明白了。
皇帝疑心又起,所以找他密谈。
“以前是先帝的人,现在是漠北王的人。”
难怪京畿云聚百万民夫。
工部竟然不知道呢。
石璞就是在装傻,想火中取栗。
幸好朱祁钰足够警觉,没有被他得逞。
“之前老臣就发现他怪怪的,老臣戳破他时,他反咬老臣一口,把水搅浑,事后又绝口不提,真是大奸似忠啊。”
其实。
胡濙早就复盘过石璞了。
石璞是永乐九年的举人,正统初年被重用的。
这个期间,积累治政经验的同时,也在寻找门路,而宣宗皇帝恰恰是永乐九年被立为太孙的。
很有可能,这枚钉子是太宗皇帝留给宣宗皇帝的。
难怪朱祁镇复辟后,石璞得了句“纯臣”的美誉,原来问题出在这里。
“坏了,他去浙江,浙江的暗探就查不出来了!”
“浙江没有暗探,整个江南都没有暗探。”朱祁钰道。
“不可能!”
胡濙语气坚决:“宣宗皇帝曾想再下西洋的,不可能……”
他止住话头,因为朱祁钰目光闪烁地看着他。
就知道,你个老东西有秘密!
胡濙叹了口气:“陛下,老臣是臣子,哪敢置喙皇帝呀!”
“这只是朕与你之间的私密谈话。”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已。”
“说完了就过去了,朕不会怪罪你的。”
朱祁钰又加了一句:“先帝不会怪你的。”
胡濙叹了口气,知道不说不行了。
退后两步,跪在地上:“陛下,宣德九年,宣宗皇帝想再下西洋的!”
“实录为何没记载?”朱祁钰问。
“只是有这个念头。”
“一来是船队需要休整;”
“二来是洪保和王景弘还没回来。”
“需要等他们回来,预计是宣德十年,进行第八次出海。”
胡濙说道。
第八次下西洋?
“可宣德十年正月就出事了,天塌了!”
胡濙哽咽道:“此事便就此搁浅,再也无人再提,实录也就没有记载。”
“就算先帝驾崩,正统朝照样能下西洋啊,为什么不下呢?”朱祁钰问。
这是逼胡濙做出选择。
“不能下!”
“陛下,天下清理干净之前,老臣劝您,打消出海的念头!”
“否则老臣也护不住您!”
胡濙交实底了。
果然,跟出海有关系。
难道单纯的因为钱吗?
不。
因为出海损害的是士绅的利益,哪怕士绅跟着船队屁股后赚钱,他们也会坚决反对朝堂出海。
原因很多,归根结底就是:阶层下降。
一来,导致士绅社会地位下降,海商地位提高,地位不保。
二来,市场上钱变多了,士绅手里的钱贬值了。
三来,下西洋皇帝吃独食,渐渐脱离了士绅的掌控,而且士绅会被新崛起的海商阶层取代,会像门阀一样被踢出历史长河。
四来,人心思变,一旦海上容易讨生活,他们家里伺候的家丁丫鬟,就都有了别的心思;甚至种田的佃户,也想去海上讨生活。
五来……
原因实在太多了,不胜枚举。
所以,准备第八次下西洋的宣宗皇帝暴毙身亡了。
本来掌握天下的宣宗皇帝,不至于如漠北王一样,刚提起下西洋就闹出了土木堡。
还有一层重要原因。
宣德九年九月。
宣宗皇帝巡边回京,认为天下私役甚重,想要彻底整顿军中。
导致勋贵惊惧,抛弃了宣宗皇帝。
皇帝连基本盘都丢了,死得不冤。
而宣宗皇帝把这些密探交给朱祁镇,是不是说明,他已经猜中了结局,所以希望用这些钉子,保护朱祁镇。
那宣宗皇帝亲生母亲,张太皇太后又扮演什么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