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2129节

  交通便捷的地铁房,上班通勤方便,他就不可复制。

  有些闲房子是便宜,都在城外,谁会买呢?

  还有就是海景房、江景房、景区房,这种房子一定会跌的,这是一个噱头。

  好房子永远是地段。

  而且,房子是越住越老,越老越不值钱,压根就不存在逆生长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越老越值钱。

  但老房子还能维持均价的原因,就因为地段好。

  商业街核心地段,不止不掉价,还涨价呢。

  张居正就想了一个坏招,拆迁盖别墅。

  对于一些老城区进行改造,把老楼都拆了,按照补偿比例,给回迁户补偿,若觉得房子面积太大,我买不起,要钱也可以,但要房子的话,面积方面会多给一点优惠。

  千万别以为,把楼房拆了,改建别墅就亏了。

  不会的。

  楼房均价多少,别墅均价多少,独栋别墅多少钱,连栋别墅多少钱?

  最核心的不是赚钱,而是拉动内需!

  基建大明一直在搞,但怎么搞,都是左手倒右手,地方经济无法繁荣起来的。

  可拆迁就不一样了。

  房地产一动,带动全行业的发展。

  拆迁户拿到了拆迁款,会不会去消费呢?地方经济不就繁荣起来了吗?

  而要房子的,是不是要去租房子,添钱得到一栋别墅,是不是要装修啊?是不是要家电啊?

  都要买,都要消费。

  市场不就繁荣了吗?

  拆迁的目的,压根就不是朝廷赚钱,而是让地方繁荣起来,大家都把钱掏出来消费,造就市场繁荣,市场一繁荣,老百姓就有信心了,人有了信心就会消费的。

  不消费的核心,就在于没信心,对未来没信心,对自己没信心,对前景没信心。

  所以他不消费,所以经济起不来。

  而把楼房拆成别墅,朝廷是亏钱的。

  朝廷推动,肯定是朝廷拿赔头。

  无所谓的。

  只要地方经济繁荣了,赋税上来了,朝廷的钱自然就赚回来了。

  朝廷要的是一汪活水。

  赚不赚钱不重要。

  朝廷要做的,就是推动民间消费,推动市场、消费、投资健康运转,这就是朝廷必须要做的义务。

  赚钱什么的,跟朝廷没关系,那是国企和皇企的工作。

  如果是死水,朝廷只能挺着等死。

  只要市场运转,全国变成一汪活水,大明就会迅速从战后衰败中恢复过来,再次繁荣起来,这是宏观层面的思考方式。

  所以,市场活跃非常重要。

  土地紧张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明真的缺地吗?

  不缺啊。

  别看人口这么多,但得考虑一个问题,多少是无效房屋呀,多少小城市,人都跑光了,房子也空着呢。

  又有多少房子,根本没卖出去,一直空着的呢,烂尾的又有多少?

  如果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其实是不亏的。

  占用的土地,基本差不多。

  就算多点,又能如何?

  大明压根就不缺土地。

  2400万平方公里,核心领土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会缺那点地吗?真要缺,填海能填出来。

  关键是大明在万历三年,就停止填海了,开始保护海洋生态了。

  主要是这些年,大明缺粮,在海里往死里捕鱼,已经造成了海洋生物灭绝,所以万历三年,Z26开生态会议,签署了三十年禁捕协议,三十年内,不允许捕捉海洋生物,还要定期投放鱼苗。

  世界各国也不许随便填海,达成了一系列协定。

  大明也不填海了。

  那也不缺地,大明最不缺的就是土地,广袤的2400万平方公里,能盖多少别墅啊?

  而改楼房为别墅这件事,一般人干不了。

  这件事超级得罪人。

  地方是绝对反对的。

  房子里究竟藏了多少猫腻,没人知道。

  所谓的地方繁荣,是朝廷希望的,可地方真希望繁荣吗?

  不希望的。

  朝廷是按照地方的繁荣程度征税的,对困难地区是有补助的,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一个掏钱和收钱的问题。

  比如说,一个不富裕城市,每年缴纳5%的赋税,能得到2%的财政补贴,如果变成了富裕城市,城市收钱收多了呀,每年就要缴纳7%的赋税,且没有补贴了。

  地方行政人员,会选择哪个?

  肯定是选择不富裕的呀,因为他们就指这点工资过活呢,肯定是多赚一分是一分。

  至于地方官员的政绩,跟他们没关系。

  而官员们,也想要政绩,但枪打出头鸟,就怕同行举报。

  一个官员,把一个城市搞富裕了,那肯定要得到表彰,并且会不断升迁的,可这个官员一定会遭人眼红,很多人会跑来这学习,实际上就是找茬。

  而下面的人本身就恨你,你政绩是有了,我们工资降了呀,肯定讨厌你。

  所以,这个官员没好。

  就算伱披荆斩棘,过了这一道道难关,朝廷知道你有这个能力,内阁就会钦点你去其他不富裕的城市,继续繁荣这个城市,繁荣那个城市,你就充当灭火队员去吧。

  升迁肯定是能的,只要你能经得住考验,升迁肯定没问题,过不了几年就能跃居中枢。

  张居正就是这么上来的。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张居正。

  所以,他在地方十四年,就爬上来了,简直是坐火箭一般上来的。

  三十七岁就当首辅了。

  这是大明最年轻的首辅。

  看完他的履历,就会发现他是开挂了的人生。

  他太了解地方了。

  地方什么鸟样,他太知道了。

  所以,他知道这个政策,一定能够让地方恢复元气,他不怕得罪人。

  地方还不愿意,其实还有一个因素。

  就是地方不愿意接受朝廷的任务,难办,还没啥油水,如果办不成,就要遭到处分。

  从景泰年间,大明就是严格的赏罚制,升迁绝对不看人品,不考验私德,就看功绩,做得好不好,只要经得住几轮考察,确定功绩是真的,那么就一定会升迁。

  这些年,吏治不停完善,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朝廷对地方的掌控程度,是极为恐怖的。

  尤其有了电灯、电话、电视之后,阁部六寺所有高官对自己划区管的省份,小到一个科长,大到布政使,都要了如指掌。

  这就很可怕了。

  正常地方小官,是见不到朝廷大员的。

  可大明的官员,就算是地方科长,都要入京述职。

  想不到吧?

  一个小科长,每隔三年就要去京师,把自己的工作成果禀报上去,朝中会有人按照京察的政绩审核单来核对的。

  同时,还要看看有没有举报信,且要看查实的举报信。

  每一次述职,是几个部门联合考核的,考核合格的,才能继续干下去,不合格的,那就前途未卜了。

  能当上科长的都是进士,他们是懂政治残酷的。

  这是景泰六十九年的政策,是朱见漭等内阁成员提出来的,整个成化朝都在使用,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国策。

  诚然,会增加政治成本,可是,如此一个庞大的帝国,连这点小成本都负担不起吗?

首节 上一节 2129/21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法兰西当王太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