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2126节
就因为诸葛亮的精神嘛,他没有取代刘禅,而是竭尽自己所能去完成刘备的遗愿,这是人臣的楷模啊。
所有千古皇帝都纪念诸葛亮,都希望自己麾下有诸葛亮这样的忠诚之士。
诸葛亮之所以名垂千古,主要是司马懿的衬托。
如果没有司马懿的衬托,诸葛亮未必能火爆几千年。
曹魏对司马懿,和蜀汉对诸葛亮差不多。
可诸葛亮是怎么回报蜀汉的?
司马家呢?
人家诸葛亮全族战死到最后一个人,为蜀汉尽忠职守。
司马家呢,夺了人家的江山,自己当皇帝了,你还是人吗?
所以,诸葛亮的伟大完全是司马懿给衬托出来的。
张居正也是。
为什么景泰朝,朱祁钰无论如何都不杀于谦?
不是于谦多么重要,多么不可取代。
而是,杀了他,以后就没人为大明效力了!
为什么说张居正之后再无张居正。
为什么晚明没有了名臣名将,因为于谦被杀了,因为张居正被诛族了,因为戚继光穷困潦倒的死亡,因为海瑞一身才华得不到施展,因为……很多个因为,天下人都寒心了,谁还为你老朱家办事了,你家太不是东西了吧。
救了大明国祚的于谦,你给杀了。
为大明续命百年的张居正,刚死就被诛族了。
戚继光那么大的功劳,死得那么憋屈。
听着都寒心。
傻子才为你效力呢。
所以,一听说皇帝要处死张居正,整个朝堂沸腾,普遍认为,不应该处死张居正。
但有一个人,非常同意处死张居正,就是徐阶!
徐阶重回中枢了!
因为他也是太子朱常治的老师,张居正去首辅位后,就由徐阶来处置全局。
启用徐阶,隆庆帝其实并不同意,但当时他在做手术,没法主政。
隆庆帝想把高拱请出来,用高拱干死张居正。
可惜,名场面没来。
在狱中的张居正,各种消息传入他的耳朵里,他嗤笑两声。
他在狱中待遇很好,毕竟是当朝首辅,只是私德问题而已,他没有贪污公款,也没有收受贿赂。
以他所在的高位,搞钱实在太容易了,他毫无兴趣。
“我张居正前半生,奉献给了大明。”
“最好杀死我张居正。”
“不然,等我张居正再掌权时,就不是今天这样了!”
“我张居正也要变一变,为自己而活了。”
张居正没去想自己的死活。
因为这不是他能左右得了的。
他生活照常,只不过处置政务变成了读书,他酷爱读书,手不释卷,他甚至在构思一本小说,趁着有时间,便开始动笔,起个笔名,叫兰陵笑笑生吧。
千古第一奇书,即将诞生了。
张居正案,吵了整整一年,张居正全家下狱。
中枢混乱,导致大明攻克世界的步伐被迫停止,而且丢掉了很多地盘,大明国内也开始进行反战游行,要求停止战争,恢复生活。
而隆庆帝彻底撕下伪装,就是要张居正去死。
朝中以太子为首,极力反对处死张居正,普遍认为张居正功大于过,最多贬谪,绝不能处死!
只是贬谪,或者说是带薪休假,待遇什么都正常发,避避风头,过几年等隆庆帝死了再上来。
大明朝堂混乱,各大藩国重新取得战争的处置权。
因为隆庆帝陆续将戚继光、俞大猷、徐光启、李成梁等人抓捕起来,导致明军在世界战场上溃不成军。
大明好不容易得到的战果,在一年时间内,溃退千里,全都吐出来了。
隆庆帝的声望降至冰点。
好在朝中以太子为首,极力保全张居正、戚继光等人,让他们心中微暖。
民间普遍舆论认为,张居正、戚继光于国有大功,不该如此对待功臣,看看世祖皇帝如何对待功臣的?
张居正私德有亏,戚继光并没有?应该先释放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并恢复爵位。
隆庆帝就是不听。
这严重影响了大明对外扩张的脚步,让辛辛苦苦打了十七年的世界大战,变成了一颗苦果,自己吞下去了。
国内被消耗到了极致,就剩下一口气,结果没从战果当中恢复元气,且消耗了国家底蕴。
后世普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张居正罢相,是隆庆帝将胜利的果实拱手让人,让大明正式走向衰落。
现代帝国,不该有皇帝!
民间居然冒出这样的声音。
而且,这种声音越来越大,充斥整个宫中,隆庆帝吓得养心殿半步不敢出,害怕重蹈嘉靖帝的覆辙。
隆庆二十三年初,战战兢兢的隆庆帝病重。
他在病榻之上,要求太子处死张居正,让张居正给他陪葬。
朱常治把他的圣旨当成放屁。
这也是景泰朝之后,大明皇帝的圣旨第一次变成废纸,没人听。
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超级大烂摊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明是胜利者,且节节胜利,在世界上取得了极大的战果。
却在收割胜利果实的时候,被隆庆帝横插一杠子,导致胜利果实拱手让人。
在未来的和谈大会上,大明变成了失败的侵略者,无法得到该有的好处。
摆在大明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压榨国内,继续战争;第二条路是认栽,快速结束战争,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
朱常治登基了,年号万历。
给他爹上个穆宗,谥号,庄。
同时,放出张居正,请张居正再任内阁首辅,可是一向霸权的张居正,却拒绝了,直言想远离政治。
朱常治知道,这是伤了功臣的心了。
他留不住张居正,就加封张居正为太师,也是大明朝罕见的活着的太师。
戚继光、俞大猷、徐光启等人对朝廷也万分失望。
他们从来没和张居正站在一起过,他们始终都是忠诚皇帝的人啊。
可隆庆帝却查都不查,直接将他们打为同党,让他们蹲了两年大牢,本该得到的战果,拱手让人。
若非胡宗宪等人勉励支撑,怕是连东亚的土地都被抢走了呢。
戚继光也心灰意冷,打算弃官归乡。
朝中很多官员,都对朝廷失望,上疏请辞。
万历帝刚上来,就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
国外战果丢失,国内能臣离去。
徐阶垂垂老矣,已然无法主持朝政了,万历帝将高拱请出来,让高拱秉政。
万历帝野心勃勃,和他怕死的爹不一样,他不怕被人弄死,他怕自己无法发出声音,而憋死。
他想做一个英雄,轰轰烈烈的死。
这也是这些年他支持张居正的原因,因为张居正的决定,是正确的,大明在他的指导之下,在一条正确的路上疾行,才有了隆庆中兴。
他认为,那是他爹软弱。
若他爹能低下头来,和张居正一同开创盛世,世界大战,可能是大明统一世界的战争。
的确,他爹权柄不大,那也是他自己送出去的,等到摘胜利果实的时候,他出来反悔了,他爹做的不地道,大明没这样的皇帝。
所以上了一个穆字,宣示着朝臣对他的愤怒。
我们的功劳,你说抢走就抢走?凭什么!
他把这个难题交给了万历皇帝,也是大明第十二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