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1936节

  “加高西伯利亚的山脉,大明腹地温度提升是必然,乌斯贜温度肯定水涨船高。”

  “可出现吐蕃之乱,老臣认为不可能。”

  “吐蕃崛起,存在着巨大的偶然因素。”

  “换老臣是唐朝人,老臣也想不到,气候因素会促成一个霸主国出现。”

  “吐蕃顺利建国,恰逢是唐朝对外征战的时间,吐蕃是占了唐朝无暇他顾的便宜,在唐朝击败吐谷浑之后,捡便宜吞掉了吐谷浑,才奠定了大国基础。”

  “之后每次崛起,都和唐朝的政治息息相关。”

  “若没有武周乱政,也就没有吐蕃崛起,没有安史之乱,吐蕃早就被大唐给灭了。”

  “所以,吐蕃崛起具有极强的偶然因素。”

  “大明则不一样。”

  “我大明是统一的大帝国,国富民强,而且,乌斯贜是大明内地,汉臓通婚比较频繁,民间交往极多。”

  “就算乌斯贜想分裂,我大明养了乌斯贜一百多年,乌斯贜汉化五十余年,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贞之士吗?”

  “还有,中华江的开凿,和天路建设,我大明战兵可随时登上高原。”

  “大唐时期的吐蕃,是独立国家,大明的乌斯贜,是大明的一个省,他分裂那叫造反,没有法统的。”

  “还有一点。”

  “吐蕃强盛时,黄教并没有普及整个高原,现在乌斯贜上下,都是黄教徒。”

  “大明是完全信仰自由,支持各种信仰,甚至您,老臣,都算是黄教徒。”

  “咱们同根同源,为什么要分裂呢?”

  “还有就是工业化进程。”

  “现在百姓都奔着钱使劲,都想过上好日子,不想打打杀杀了。”

  “明军在奥斯曼战争中处处遇阻,就是明军战斗力下降的原因,因为不想打仗了。”

  “所以老臣觉得,乌斯贜没有大患。”

  刘大夏是这样认为的。

  “马尚书,您怎么看?”朱见漭还是想问问这样的老帅。

  马文升还在沉思,片刻才道:“若老臣领兵,打不上雪山。”

  “孤也没这个能力。”朱见漭老实道。

  “大明打不上去,人家却能打下来,如何不会造反呢?”

  马文升道:“那样的天时地利,必然会叛乱不断的。”

  “现在没有野心,随着气温升高,新农耕文明出现了,野心就来了。”

  “该防患于未然。”

  “刘大人的意思也有道理,没有大患,但小患不断。”

  马文升道:“那么庞大的高原,一旦有人造反,消息需要多长时间才会传到中枢来呢?”

  “可以架电话线。”刘健道。

  马文升却摇头:“人家造反了,就会切断电话线的,必须通过人工传递才行。”

  “如果重重堵截,一个月都未必能传过来。”

  “太子,若您领兵,一个月内,在无朝廷干涉的情况下,能打下多少地盘?”

  朱见漭嘿嘿而笑:“孤能把整个乌斯贜打下来,但不会来袭扰大明,而是会去打印度,吃下印度,再吃中亚,最后吃青海和西域!再调过头来吃大明!”

  他伸出两根手指:“两年,孤就能做到。”

  马文升微微凝眉:“而两年,朝廷出兵剿灭,能剿灭掉吗?”

  “嘿,孤都跑去印度了,你怎么剿灭孤啊?”朱见漭笑道。

  刘健插话道:“就是说,一旦发生叛乱,整个乌斯贜就丢了。”

  “没错!”

  马文升道:“小叛乱,也会引发大叛乱的,任何人都有野心,谁都想做皇帝,必须要防。”

  “怎么防呢?”朱见漭问。

  刘健开口:“如果替换汉民上去呢?”

  “更不行,汉民就没有野心了吗?哼,反而汉民最容易造反。”马文升冷笑。

  读书人最反动。

  一直没开口的李东阳缓缓道:“派重兵守住要塞,一旦造反,立刻剿灭。”

  “无诏出兵吗?那造反的会不会是朝廷的官员呢?”马文升反问他。

  李东阳语塞。

  无诏出兵是重罪。

  任何将领,无论何时,必须等朝廷圣旨到了才能出兵,除非朝廷授予了出兵权,否则将领是没有这个权力的。

  “这地方是个烫手山芋啊,以前一直冰封,反而是好事。”谢迁苦笑。

  “是啊,春暖花开,却要诞生一块绝地。”

  王鏊喃喃道:“陛下填海舍不得用石头,高原上石头那么多,把险要地势给炸掉,变成石头用来填海,将天堑变通途,如何?”

  “那得花多少钱?需要多少时间啊?”马文升问他。

  “还有啥办法?”

  朝臣也都很苦恼。

  “太子,您有办法?”马文升见朱见漭一直不说话。

  朱见漭清清嗓子:“办法没有,但雪山温度升高,山上的积雪也会化了,中华江、澜沧江、怒江等多条江水流域要增加了,水资源又丰沛了。”

  “水资源丰富,乌斯贜反而变成了宝地,造反概率岂不又提升了?”王鏊道。

  这个问题还真是无解。

  (本章完)

第414章 巡视南方,天壤之别

  朱见漭批复,挖河道挖出来的土壤,运去青海牧场储存。

  同时提出,振兴青海计划。

  预计用三十年时间,把青海建设成塞外江南。

  同时,他派长孙朱厚煐,巡视南方。

  朱厚煐今年十七岁,出生在莫斯科,长在莫斯科,接受的文化教育和大明不太一样,即便老皇帝派了很多侍讲学士去教导藩国诸皇孙,终究是有地域差别的。

  这种差别,和当地文化、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纵然商国灭了莫斯科王国,八千万莫斯科人,占领后,锐减到了五千三百万,他们也被强制汉化,但或多或少的本土文化,影响到了商国文化。

  包括莫斯科建筑,还成为风潮,在国内火了一段呢。

  朱厚煐刚回国内,还不习惯礼法。

  他是一头黄色卷发,是染烫的,类似于欧洲人的发色,他刚在朝臣面前露面,就被喷个半死。

  最后还把发色染回来,拉直了。

  也就老皇帝,笑他为什么没把头发剃短了,朱厚煐说他爷爷不让,惹得朱祁钰大笑。

  老四想亲自巡视南方,可朝中事物冗忙,儿子朱佑梐还得帮他呢,就让孙子去。

  想坐稳皇位,不了解地方是不行。

  朱厚煐在十一月出发,乘坐火车先去湖北武汉。

  今年巡视湖广,明年巡视西南,后年巡视江南,三年内,朱厚煐要好好看一看地方。

  武汉,在景泰四十七年时升级为省治。

  这座城市,也是老皇帝主张建造的,也是大明第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城市容纳人口可达到三千万人。

  像北京、天津这样的城市,制约人口规模的水,武汉是三江汇流,是建在江上的城市。

  武汉,拥有世界最大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

  也是大明第一座跨长江大桥。

  景泰二十一年动工,耗时十九年完成,于景泰四十一年通车,总耗资三千七百万。

  也算是震古烁今的大工程了,可和景泰帝的八大工程相比,只能说小工程。

  虽然这座城市新城市,名字也是老皇帝起的。

  但是,这里的历史极为悠久,合武昌、汉口、江夏三镇为武汉,东汉末年的黄祖,就是江夏太守,孙坚就死在江夏之战中。

  李白曾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首节 上一节 1936/21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法兰西当王太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