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1841节

  背后全是皇家资本。

  就说电话,目前就有三家大公司在做,背后全是国有资本控股,而注册的电话公司,已经有几百家了,全是国有资本的操纵。

  关于电话业是否需要垄断的问题上,朝臣和老皇帝意见相左。

  朝臣认为是该垄断的。

  老皇帝则认为垄断不住的,这东西是要深入民间,电话,未来会走进千家万户。

  国有资本能够完全控股吗?

  不可能的。

  不如开放给民间资本,主要把握住关键部分,还是等于中枢控股。

  彻底放给民间企业也是不可能的,朝廷必须控股,有很多电话公司可以,但公家资本必须占有控股地位。

  老皇帝也想争这个控股权呢。

  但朝廷上下态度坚定,决不许民间资本控股。

  讨论来讨论去。

  除了皇企一家公司控股外,其他都由国企、皇企、民企共同投资,国企控股。

  电话、电报全是一样的。

  其实公家资本控股是有好处的,比如一些偏远地区,国企是完全可以架设电线,给偏远地区通电通电话。

  民间资本是趋利性质的,他们才不管百姓能不能用上电呢,他们就要利益。

  维修也有好处,国企控股维修速度够快,能够保障供电。

  民企就不一样了,他们维修的时候估计会跟百姓要维修费。

  从安全角度来说,掌握供电权的民企,是否拥有了地方造反的本钱呢?

  所以,还是国企控股,吸纳民间资本,建立合营公司。

  只有一家是例外,老皇帝的供电公司。

  为了四大工程顺利开工。

  大明科研所研究了几种电动工具,比如伐木机、挖土机等工具,优先用于四大工程。

  建成火力发电厂,对高压电线也成了刚需用品。

  这两年,科研院在研究电线,试过很多材料了,问题很多,一直没找到最优解。

  直到两年前,老皇帝画了幅画,送到科研院去。

  电线研究才有了眉头。

  材料问题,还是没法彻底解决。

  这次四大工程需要的电缆,就是一次重要的试验机会,所以朝廷内所有电缆工程师,全部启程去北方,进行电线实地试验。

  老皇帝画画工具,居然是钢笔。

  毛笔和钢笔之争里,老皇帝可没支持哪一方,结果他开始用了钢笔,似乎用的还不错呢。

  今年开春时,他在西装的兜口上,别了一支钢笔。

  当时还引起了风潮。

  民间百姓都觉得胸前别一支钢笔,更有逼格,大家纷纷效仿,不管是使毛笔的还是不用的,穿西装就搭配一支钢笔。

  钢笔还卖脱销了呢。

  结果墨水堆积如山,钢笔没少卖,墨水没人买。

  大家买钢笔是装饰,不是为了用。

  墨水商人头疼之下,居然推出了软笔,和毛笔一样,只是换成钢笔样式。

  这种软笔卖得比钢笔还好,墨水也跟着卖。

  而年轻人,是喜欢用钢笔的,因为方便。

  毛笔还得蘸一蘸唾沫才能写字,弄得嘴里都苦,钢笔直接能抽水,随身携带就可以了。

  但年轻人现在还没有社会话语权。

  没人在意他们的想法。

  掌握民间话语权的主流文人,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他们最反对的就是改变。

  只是被大明层出不穷的变革,爆发般涌现的商品给弄得无语了,只能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坚持自己的立场,坚持毛笔。

  说实话,论写字的艺术性,毛笔绝对是第一,钢笔绝对比不过毛笔。

  但论实用性,钢笔是完胜毛笔的。

  华夏发展历史,其实是一部实用史。

  什么好用用什么的。

  之所以后人看着光伟正,那是因为后人用华美的诗篇赞颂了这种东西,导致一读这文字,就觉得美,就觉得高大上。

  其实华夏历史,完完全全看实用性。

  不实用的东西,都被历史给淘汰掉了。

  毛笔和钢笔之争,注定了毛笔会落下帷幕。

  未来钢笔,也会被圆珠笔干倒,因为实用性。

  圣诞节上,老皇帝发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讲话,他认为,大明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限于地理因素,民间应该勇于打破地理因素,利用聪明才智,创造财富。

  就是依托传媒,为家乡插上发展的翅膀。

  老皇帝特别指出,像青海省这样的落后省份,完全可以利用传媒发展旅游业,发展特色区域性经济。

  一座青海湖,就是西北最大的宝藏,挖掘青海湖旅游资源,联动多元旅游发展模式,助力青海旅游。

  像青海这地方,半高原,大戈壁,千里无人烟。

  就连青海的蒙古人,都跑去宁夏讨生活了,宁愿去乌斯贜,都不愿意在这破地方穷着。

  乌斯贜都比青海富裕。

  因为乌斯贜旅游厉害呀,随着火车线路的开凿,乌斯贜旅游未来会成为西南旅游一大亮点。

  青海就不行了,想看沙漠人家去西域,想看古城还去西域,想去草原人家去宁夏。

  发展这么多年,总人口才200万,这几年净流出70万人,剩下一百多万人。

  在漫无边际的大戈壁上生活。

  老皇帝曾经提出一个构想,把青海的山都给平了,拿去填海,把青海变成平原。

  凭借中华江的优势,青海会成为真正的塞外江南。

  可现在的科技水平是没办法实现的。

  皇帝想刨了贵州的山,运到渤海湾去做新山,结果到现在,才刨开几座山啊?

  难度巨大巨大的。

  通电之后可能好一点。

  但是,随着气候专家对气候的充分了解,极有可能会联名上书,阻拦正在进行的工程。

  因为破坏环境,就存在着强烈的不确定性。

  万一搞得人类灭绝呢?

  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对于把青海挖成平原,中枢也论述过,得花多少钱啊?

  青海绵延的都是山脉,挖平需要的代价太大。

  还有一点,会造成气候不可逆的影响。

  而为了一些耕地,就冒着毁掉地球的风险,中枢上下是反对的,归根结底是时代变了。

  以前是农业时代,能种地就行,像中华江的开辟,和种地息息相关。

  现在进入了工业时代。

  种一百万亩地,都不如一个工厂创造的价值更大。

  冒着巨大风险,挖平青海,就显得得不偿失了,青海人完全可以出来做生意嘛,兰州拉面做的不挺好嘛。

  出来打工,只要吃苦耐劳,绝对能吃一碗饱饭。

  老皇帝却并没彻底打消这个念头。

  因为价高兴安岭,会让大明放弃庞大的北面疆土,大明需要从内地找补回来,两座海湾也不够大明土地刚需。

  他就打主意去了青海。

  青海和西域,如果都打造成顶级绿洲,成为第二个东北,成为西北的鱼米之乡。

  关键石头有地方用啊,填平海湾,加高山脉都需要石头。

  挖平贵州的难度太大了。

首节 上一节 1841/21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法兰西当王太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