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1598节
“还是你方瑛本就是个饭桶,打胜仗完全靠误打误撞?”
“你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于谦能力比不比你强,朕怀疑过他吗?”
“臣有罪,臣知罪!”方瑛不停磕头。
“今日大朝会,朕给你留点面子,别有下一次!”
朱祁钰恨他不争气:“朕给你个将功赎罪的机会,武学第一次考入学考试,你去南方主持。”
方瑛眼睛一亮,皇帝果然是疼他的。
这是扩大势力范围的好机会。
李贤眸光暗淡,这明明是于谦的功劳,结果于谦领兵出征了,便宜方瑛了。
“北方谁来主持呢,诸卿觉得谁合适?”朱祁钰回到御座上,问朝中文武。
(本章完)
第337章 十三件大事
主持北方武学的人,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个军中山头。
而皇帝最信任的武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老臣以为宁远伯合适。”胡濙道。
没错,皇帝要扶持的就是范广。
这两年范广护驾,勤勤恳恳,有苦劳没功劳,没法晋爵。
主持武学事,就是让他建立军中山头,这次武学考生,都是他的门生。
“范广拱卫朕左右,看着诸将在外立功,立功晋爵,他只能守着朕,这次就让他来主持。”
范广感激地谢恩,说了些肉麻的表忠心话。
别看他只是伯爵,若非这几年皇帝需要他拱卫,否则也是一位国公。
“武学事,结束后,范广就去宁夏掌军。”
朱祁钰压压手,不听劝谏:“先听朕说完,朕知道,不能再开一条战场了。”
“不是去打东察合台汗国。”
“但原杰上疏说,瓦剌东迁,和边疆都有摩擦。”
“朕下了中旨,告诉他务必忍耐了,近几年都没有大仗要打的。”
闻听皇帝这么说,朝臣顿时放下了心。
大明已经两线战线了,大明后勤十分吃力的,国内还有旱灾,日子不好过。
别看东北取得了胜绩,其实兀良哈的根基尚在,不容马虎,这场战争是漫长的消耗战,苦熬着,看谁先退出东北。
“范广,去宁夏,一是征兵待战,二是怀柔胡虏。”
“大明和瓦剌确实有仇怨。”
“但瓦剌已经不复存在了,仇怨也该过去了。”
“应该收胡兵为己用。”
“你也不用担心无仗可打,宁夏天天都打仗,和东察合台汗国,也经常有战争。”
“朕命你为云凉总督,节制两地大军,授虎威将军。”
虎威将军是正二品将军,在总兵之上。
“臣谢主隆恩!”范广恭敬磕头,心中炽热,终于要放出去建功立业了。
方瑛都当上了国公,给他几年,他也能当上国公。
“既然说到了战争。”
“就说说这些年的战争吧。”
朱祁钰道:“诸卿皆知,很多战争,不是朕想打的。”
“比如平柬之战,抗击东南联军之战,甚至吐鲁番之战,都不是朕想打的。”
“但没办法。”
“大明丁口太多,不解决,朕寝食难安。”
“朕又是个急性子,慢慢解决又觉得太慢。”
朱祁钰道:“结果就捅了马蜂窝,东南夷视大明如仇寇,想再占一地,难之又难。”
“昨日梁珤的奏疏,送到宫中来。”
“朕看完,也深感无奈,东南夷恐明之甚,没法用语言来形容。”
“以后再想占据一国,怕是要一个人一个人的杀了,杀完不知道猴年马月了。”
这话又引起一片热议。
阁部、乃至民间都在热议此事,平柬之战,彻底吓坏了东南夷,所以才有了东南联军反明之战,攻打渤泥、吕宋两国,遭到前所未有的抵抗。
“李东阳给朕上了封奏疏,朕看完也在反思。”
“秦汉以来,汉人就一直在开疆拓土。”
“自太祖皇帝开始,大明一直在对外扩张,但这个扩张,是稳步的、是缓慢的、是皆大欢喜的。”
“到了景泰朝,才变的。”
“是朕把大明带偏的吗?”
“朕反思很久,发现并不是的,大明对胡虏、异族、和东南夷,全然是三种不同的态度。”
“先说漠北诸族,基本是有打有和,能怀柔就怀柔,能收服就收服,军中有多少胡族将军?各族的都有,蒙人、女真、回回、索伦等在朝为官的也不少吧?”
“大明虽搞屠杀,但没有屠过一国,而且是能收服就收服,尽量怀柔为己用。”
“对境内的异族,那苗人、彝人、壮人、瑶人,朕待之如亲子,多少百姓都羡慕嫉妒恨呢。”
“就说那两广军、贵州军,多少人封爵了?多少人在宫中拱卫朕?”
“今年平定贵州土司,那些俘虏都编入军中了,哪个杀了?连修路都舍不得用,用的都是从印度买来的奴隶。”
“当年的广西军百万之众,现在谁不是心向大明?谁不是朕的死忠?”
朱祁钰说着,百官斟酌着,微微点头。
皇帝最妙的是,用广西军打交趾,用贵州军打东南夷,用蒙人打女真,用女真打蒙人。
这样做,必须得有两个依仗,一是汉军足够强;二是皇帝足够有钱。
“唯独东南夷,大明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
“压根就没把他们当成过人。”
“所以才有了安南之屠、占城之屠、柬埔寨之屠。”
“才让东南夷起兵反抗,才让大明无法再轻松获得东南夷的疆土。”
“这才是根结所在。”
“别说朕,朝野上下,有人把他们当成人吗?”
“估计是没有吧?”
朱祁钰道:“咱们对北疆、西南疆、南疆的人,是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所以才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朝臣也在思考。
是啊,是从何时将东南夷不当成人的呢?
是释奴令之后吧,皇帝最先宣扬的思想,他们不是人,只有在华夏疆土之内的人才是人。
这种思想,经过反复渲染、宣扬,已经在民间生根发芽了。
看看都察院,渤泥、吕宋之屠,有人上疏叱骂残暴吗?似乎真的没有,似乎都习以为常了。
“陛下,这是都察院御史李东阳的奏疏?”李贤发现一个绝世天才。
太监将一本奏疏,送到李贤手中。
李贤看完,文采斐然,见解深刻。
“贺喜陛下得麒麟才子!”李贤仿佛看到了,李东阳拜相之日。
朝臣都传阅这道奏疏,都啧啧称奇。
“陛下,您觉得国朝对东南夷过于蔑视,莫非是要改变对东南夷之策吗?”余子俊问。
“不改。”
朱祁钰站起来:“既然朕改名为大明帝国,那么就要展示出大明的霸气来!”
“他们不死,大明丁口何处安置?”
“他们的存在,挤压了大明存在的空间!难道他们还有必要存在吗?”
“说来说去,是他们占据了膏腴之地,这就是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