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1480节
他最先到。
朱祁钰问他:“倭寇事,处置得如何了?”
“回皇爷,在南、淮士绅中,共有177家和倭寇有联系,只有三家逃走,其余皆被厂卫控制,皆已抄家。”
“如今长江口的倭寇,招降十一万人。”
“但根据倭寇供述,在长江外,有三十余万,盘踞在各岛之上,招降难度很大。”
朱祁钰皱眉:“倭寇这么多吗?”
别忘了,景泰十年就抓了一批了,就十几万了,难道倭寇六十多万人?不能吧?
“皇爷,本来倭寇确实没这么多人,但厂卫动静太大了,很多士绅流亡海外,才导致数额庞大。”
金忠回禀:“而且,我国船支在海上,运送交趾的船队,被打劫一批,导致倭寇人数暴增。”
“但奴婢估摸着,可战的倭寇不超过十万人,藏身哪里暂时还未知。”
“只要能拿到他们的航线,我明军有希望全歼其人。”
对大明水师别抱有太大信心。
朱祁钰心知肚明,看向叶盛。
“微臣以为,可整编倭寇俘虏,编入水师之中,我军尚弱,不能和倭寇决战,可徐徐找到倭寇的老巢,一点点剿灭。”
叶盛比较保守,毕竟他对水师没什么信心。
正说着呢,胡濙姗姗来迟。
“陛下,进士榜送来了。”胡濙十分激动。
整场会试尘埃落定后,才送到南京来。
“状元是谁?”叶盛问。
“刘健。”胡濙笑道。
“可是薛敬轩的高徒?”
叶盛也认识这个刘健,但不是什么好名声,此人被皇帝训斥一顿,打发去西北当了两年的吏员,不然早就高中了。
朱祁钰忍俊不禁,刘健没少被他收拾。
倒也长进,考个状元出来。
“把他的文章呈上来,朕看看。”朱祁钰没看名次,先看刘健的文章,是不是作弊了。
“陛下,这刘健的文章可是真才实学,您把他外放两年,真的没少长进。”胡濙打趣。
叶盛抚须而笑,拿过来榜单,细看名录。
“咦?陛下,这张敷华也名列前茅,您对他的教育看来是有效果的呀。”
叶盛大笑,颇为怀念在京师的日子。
“哼,浪子回头金不换。”
“叶卿,你看看他的卷子,再看看他殿试的记录,别是作弊来的成绩吧?”
朱祁钰嗤笑:“这刘健的文章,文采差了几许,遣词造句多少有些揉揉造作,朕看着没有状元之才。”
胡濙翻个白眼,您就硬挑毛病吧?
这篇策论写的非常漂亮。
“对策倒是行之有效的。”胡濙回答。
“是吗?没看出来。”
其实,在会试结束后,内阁就抄录了一份卷子,送来了,他朱祁钰都看过了,就是嘴硬不愿意承认刘健优秀。
“朕看闵珪的卷面,比他俩的都好。”
朱祁钰道:“多亏了李东阳生病,不然他刘健可不是李东阳的对手。”
众所周知,李东阳是您的心头好。
但您也别这么偏心呀,刘健也很不错的。
“别让刘健和张敷华在中枢闲着,让他俩去最忙的地方做事,别养在翰林院里。”
皇帝越用谁,说明越看好谁。
朱祁钰要磨砺刘健,刘健这个人,能力卓著,但性格弱点也很大,不好好打磨,日后也未必能大放异彩。
“叶卿,刚才说什么来着?”朱祁钰放下名录,说回正事。
叶卿也放下试卷,他先看名录,后看试卷。
跟胡濙复述一遍。
胡濙微微皱眉:“陛下,现在不是动兵的时候啊,水师尚且未成建制,如何就贸然征战呢?还是以抚为主,尽量招抚。”
“叶卿的意思是,开发宝州府,将百姓移到宝州府去,缓解内地人口压力。”
胡濙不知道哪个是宝州府,说是小琉球改的。
“陛下,开发宝州府是好事。”
“但海军怕是难以为继,老臣的意思是,还是先操练海军,让新水师熟悉海洋,再派人招抚倭寇。”
胡濙道:“与其战争,不如花钱买和平。”
这话朱祁钰不喜欢听。
“陛下勿恼,只要这些人上了陆地,还不是咱们说了算的?想杀就杀。”
“再说了,先把沿海的诸岛收回来,在上面驻军,多设炮台,再操练步军、水师盘踞其上。”
“海上小道星罗棋布,只要全部被我明军占据,以陆地为依托,大明水师还是可以一战的。”
胡濙觉得诏安是最好最快的办法。
“再让龚永吉派人出使倭国,和倭国建立联系,勒令倭国管好百姓,不许入明为盗。”
朱祁钰想打一仗。
胡濙却认为,没必要打仗,诏安即可。
“那就请老太傅来主持此事吧。”朱祁钰懒得管了。
“老臣遵旨。”
这等没皮没脸的事情,皇帝不乐意做,胡濙只能负担下来。
其实,招降倭寇,算不得什么羞耻的事情。
奈何皇帝口气太大,扬言灭了所有倭寇,这都一年多了,水师砸进去海量的银子,却还不成建制。
想建成大规模水师,需要十年之力。
现在比不得永乐朝啊,永乐朝是有元朝的老底子在,而且太祖皇帝建国时水师就是举世无敌。
景泰朝,是从无到有的建设。
能在一年时间,建造六艘宝船,已经看出大明底蕴恐怖了。
其实,按照朱祁钰的构想,是不想收容倭寇入军的,会带坏水师的风气。
问题是大明确实没有水上实战型人才,只能用倭寇,迫不得已。
“宝州府不比交趾,交趾开发了上千年。”
“而宝州府还是原始状态,移入士绅肯定不行。”
“可把佃户先移过去,朝廷设立知府管辖。”
“荡清倭寇后,澎湖可多多移民,毕竟澎湖是被我中原经营多年,有充足的田亩自给自足。”
“用澎湖挟制宝州府,这样宝州府就不会丢掉了。”
胡濙谏言道:“陛下,还是往交趾移民最好,交趾往西,土地无边无际,只是缺乏开发而已。”
“朝廷运过去大批农具,足够开发交趾荒地了。”
朱祁钰却止住胡濙话头:“老太傅,一到雨季,大明就和交趾断了通信,一旦移民过多,造反该怎么办?”
胡濙皱眉,皇帝不是担心百姓造反。
而是担心朱英、王伟这样掌兵权的人造反。
“陛下既不放心,就不该全部用江南士绅填充交趾。”
胡濙道:“陛下可用口音不一样的人填充交趾,制造地区矛盾、口音矛盾,中枢自然稳如泰山了。”
朱祁钰凝眉:“开发森林,需要人把力气往一块使,而不是互相拆台,那样的话,交趾就会陷入无休止的内耗之中。”
“陛下,天下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
“您既然要解放江南,打断江南可能造成的垄断地位,就得相信交趾,相信朱英。”
“而非犹犹豫豫,这不是您的治国之道呀。”
如此冒犯的话,也就胡濙敢说。
朱祁钰叹了口气:“是朕想多了,等雨季过去,就大规模移民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