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1457节

  好在皇帝下诏,令岭南云贵大面积砍伐树木,卖往甘肃,甘肃囤积了大量木材,用于修路、建房、治河等等用途。

  经过长达三年的移民,甘肃人口突破了一百五十万人,汉民高达60万。

  寇深正在沙州过除夕,享受宫中送来的除夕宴。

  去年一年,礼部垦殖司在甘肃种植了两千万棵树苗,并在沙漠附近大面积种植胡杨林,防沙治沙。

  甘肃卫所兵,转为垦殖司官吏,军籍改为民籍,军田分给他们,还额外给了笔退伍金。

  寇深最大的功劳,就是在玉门,建立了玉门采油厂,玉门油灯厂,还建立了玉门沥青厂。

  大明第一条沥青路,从玉门到嘉峪关正在修建。

  之所以修这条路,一来是看看沥青路的实际效用,二来是玉门不靠江,必须修一条路,通往嘉峪关,从嘉峪关下水,送去京师。

  这条路修建一个月后,陈友特意跑来看了一次,亲自骑马在沥青路上跑了一圈,直言不讳说:这种路修到哪,大明骑兵就能打到哪。

  纯属废话。

  沥青路造价太高了,寇深招聘了二十万人,用十万口铁锅天天熬制,才能产出多少沥青?

  想修通整个大明,没个一百年怕是修不完,关键沥青难得啊。

  甘肃玉门,成为大明灯厂的中心。

  天下煤油出玉门。

  煤油灯在民间卖到火爆,肉罐头排名第一,煤油灯排名第二,是景泰十年最畅销的三样商品之一。

  甘肃因为煤油灯,成为西北商贸中心,各样的煤油灯,畅销全国。

  读书人晚上没法看书,煤油灯的出现,拯救了天下人的黑夜。

  姚夔,也因此成为景泰十年文臣中功劳最大的三位之一。

  朝野之中,再也没有说放弃哈密之地的说法了,都说哈密之地是宝地。

  哈密还大面积种植洋葱。

  陈友将洋葱献入宫中,皇帝连连称赞,只要皇帝喜欢的,在民间就会推广开来。

  陈友就在哈密大面积种植,靠着卖洋葱,居然赚回了粮食钱。

  洋葱成为哈密的第二大经济支柱。

  同样的,督抚陕西的刘广衡,也在延安建立灯厂、沥青厂、煤油厂。

  但陕西铁锅不够,熬制规模远不如玉门。

  陕西的沥青,直接走水运,送往京师,运沥青船昼夜不歇。

  等明年道路解冻之后,姚夔就会着手在京畿的沥青路铺设。

  对刘广衡而言,陕西的第一要务,还是开凿坎儿井,解决西北百姓的饮水问题。

  仅陕西一地,从景泰八年到景泰十年,共种植7000棵树苗,包含果树、枣树、桑树等。

  保护关中水土,迫在眉睫。

  陕西人口众多,不算隐户的话,人口高达六百万,算上隐户,人口怕是过千万了。

  所以,甘肃建立起来后,有大批陕西人,主动去甘肃和宁夏立足。

  对于这种主动移民的,中枢给予多一亩地的分配方式,弄得陕西人开始走西口了。

  刘广衡不显山不露水,却在做百姓真正需要的事情,也因此,多次受到皇帝表彰。

  人在幕后,默默奉献,皇帝也一样看得见。

  而在东北。

  经过长达14个月的探测,终于在鞍山发现了铁矿。

  鞍山,是大明只是驿站的名字,此地也荒无人烟,没有多少人居住,归在辽阳治下。

  发现铁矿后,皇帝大手一挥,单独建城,以鞍山驿为名。

  并派皇家商行,在鞍山采矿,建立鞍山铁厂,归辽宁管辖。

  供应给玉门的十万口铁锅,就是鞍山的铁矿石,炼制而成的。

  景泰十年,督抚李贤,一直在带着人,填充辽河套两岸的泥潭,这些被辽河冲积出来的土地,都是良田。

  但未开发的时候,还是泥潭、沼泽,需要一点点填充,再开垦成成良田。

  李贤征召二百万民夫,耗时一年时间,把辽河套填平、开垦出来,并优先给参加的农夫分地。

  之所以能这么快,归功于鞍山铁矿的发现,靠鞍山铁矿,制造了二十万支农具。

  再加上,李贤采用记功制,凡是立下功劳的农夫,在工程结束后,农具则赐给他。

  政民一心,用了一年时间,奇迹般的填出来三万顷良田。

  李贤还将在朝鲜新并入辽宁的两个府,打通要道,建立驰驿,移入一批批汉民。

  经过两年移民,辽宁人口突破二百万人,其中汉民高达130万人,有30万鞑靼人,30万朝鲜人,10万兀良哈人,还有一些土人。

  户籍人数超过二百万人。

  李贤居功至伟,明年辽河套就要种下玉米了,辽宁的粮食问题也能解决了,他能凭此返回内阁,等胡濙退下来,他就能入首辅之位了。

  他和徐珵一起,品尝着除夕宴。

  宴后,徐珵忧心忡忡,李贤问他原因。

  徐珵却道:“原德兄,这玉米三宝,怕是没有陛下想的那么好。”

  “又发生何事了?”李贤心里咯噔一下。

  玉米三宝的试验种植,一直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徐珵虽是太监,但也被皇帝赐宴。

  能吃到除夕宴的太监肯定不多,只有冯孝、舒良、金忠、王诚、张永、连仲、徐珵等寥寥数人。

  前者皆是皇帝心腹,连仲则是治水有功,徐珵明明是夺门之变的直接参与者,却能被赐除夕宴,可见其功。

  “原德,今年玉米收割后,我去看了土地,发现土地肥力几乎耗尽,已经从黑土变成了黄土,如果明年继续种植,怕是无法收获了。”

  闻言李贤微微一惊:“是何原因?”

  “肥力!”

  “玉米三宝能在东北种植的原因,是需要大量的肥力,倘若地中肥力不够,那么三宝也无法开花结果。”

  “它们消耗的肥力,是米粟麦的数倍。”

  徐珵眼神忧愁,他想凭借培育玉米三宝而入文庙。

  说着,他将详细记录送到李贤手中。

  李贤看完,不禁唏嘘:“果然天道损有余而力不足,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

  “这玉米三宝,能在这恶劣环境种植,就要消耗几倍的肥力。”

  “按照你这记录中的记载,这肥沃的黑土地只能支撑三年,中原的土地也就支撑一年呀。”

  李贤看完,顿觉气卸了一半。

  他大肆开发辽河套,就是准备种植玉米呀。

  皇帝给他写信,告诉他从西夷商人买到了足够的种子,等河道开化后,就送到辽宁来,让他明年就推广种植。

  如今土地开垦好了,种子预备好了。

  你告诉我这玩意是吃肥大户,种不了两年的,玩呢?

  “若用草木灰,辅以农家肥料呢?”李贤问。

  “并不够呀。”

  徐珵种植玉米三宝近三年了,每一天都有详细的记录,所以他是大明最专业的玉米专家。

  “那可怎么办啊?”

  李贤博览群书,思索道:“用什么东西,能加大肥力呢?”

  三万顷良田呀,花了中枢120万两银子啊!

  这要是无功而返,他李贤就是罪人,还入个屁内阁了,引颈就戮吧。

  “从我种植玉米三宝后,就开始研究肥力。”

  “这肥力的构成,主要是粪便、草木灰等物,我详细分析过,这些自然肥料产生的原因。”

  “可能是某个物质,能增强土地的肥力。”

  “所以,只要能找到这种物质,放大这种物质的用量,就能增加土地肥力了。”

  徐珵可是世间最聪明的几个人,他已经往化肥的方向思考了。

  李贤同样也是,他拍手道:“只要找到这种物质,就能让玉米三宝,在辽沈土地上种植了。”

  徐珵又来了信心,缺肥料,就去找肥料。

  他奋笔疾书,将市面上所有用得上的肥料全都找出来,然后一样一样试,寻找替代品,看看叠加效果。

  再派人去民间询问老农,看看民间能否收集出有用的消息。

首节 上一节 1457/21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法兰西当王太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