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带着骑砍速通乱世

带着骑砍速通乱世 第133节

  郑球还有个弟弟名为郑豫,在洛阳为官,据传这哥俩一门心思想钻到齐王司马冏府上,但司马冏权势正盛,作为原先的成都王心腹,郑球想改换门庭可没那么容易。

  除去人口大量流失外,黄河以北的局势对义军相当有利,李昊只需要专心对付来自河内郡、河南郡、汲郡的晋廷中军、许昌军,其余各个方向都能缓慢开拓地盘。

  行至赵忠的公房后,李昊大致审视了一遍黄籍上的户数,而后问道:“王弥为人暴虐,他的兵没在路上为难这些百姓吧?”

  主将的风格很容易影响到麾下兵卒,像北面的李廉,由于主将经常亲自修缮拒马、望楼,导致这部义军大部分人都会修营寨城池,虽然进攻无力,但守城绰绰有余。

  而王弥本人酷爱虐杀高门士族,在他手上的士族存活天数居然比井陉煤矿、绵山木场里挖煤砍树的士族男丁还要短。

  “没有,护送百姓的军士大多是军户兵,没在路上虐害百姓。每攻下一处乡野间的坞堡,王将军便派人连诛三族。”

  赵忠本人相当喜欢王弥将军的作风,由于他自己的经历,他恨不得亲自动手送这些士族上路。

  “王弥杀心太重,那些士族男丁完全可以抓起来等着攻城时当填河民夫,成年女子也可以分给弟兄们当妻妾。我准备派个监军去,你物色一个人选。”

  如今义军不缺土地,不缺甲胄,唯独缺乏壮丁,不能再让王弥这么祸祸下去了。

  赵忠面色大喜,虽然管着不少人,但他上位时间很短,养气功夫还不到家。

  “大将军,也不用我物色了,不如就由我监军王将军麾下,同时管辖所得百姓。”

  “你?”这个毛遂自荐让李昊有点惊讶,随即大将军表示了同意。

  赵忠与王弥出身完全不同,一个是冀州西部的赵郡人,另一个则是青州东部的东莱人,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上次出征前,我让你们商议的汉民、胡民杂居之策商议的怎么样了?”

  这点才是李昊特地在入城前跑到此处营寨的主要原因。

  “禀大将军,我与诸位上官、举主、同僚商议后,得出了两种安置之策。将已被汉人感化的胡民,按五汉五胡的户数配比安置,十户选一汉民队正,逃亡一户则其余九户皆受惩罚;未被感化的蛮夷胡民,则按八汉二胡的配比安置,以防胡民串联成事。”

  他嘴里的举主便是李矩的那个管家仆人张仁。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下,举荐人便被称作举主,举荐人与被举荐人之间有很强的依附关系。

  这种关系类似于明朝科举制下的座主与举人、进士,是官员们天然的抱团缘由。

  张仁原先跟着李矩,李矩也在晋廷官场混过一段时间,这种隐形规矩也被传入义军的官场里。

  不只是张仁、赵忠,先前投降的费立、卢志之间也有类似的关系,只不过士族出身的官员行事比较隐晦,而张仁、赵忠都是苦出身,照猫画虎用举主这层关系抱团。

  “我义军治下只有上司、同僚、下属这三层关系,没有所谓的举主。”李昊给他提了个醒。

  赵忠愣了一愣,才半跪在地,诚惶诚恐的谢罪。

  让他起来后,李昊又问了数个关于安置百姓的问题,这才带着赵忠,以及自己的亲兵进城。

  原先的都督府被改造为大将军府,井陉城内的那些官吏陆陆续续都搬了过来,邺城内的各处衙门也恢复运转。

  除去西面的平阳郡、太原郡等地外,义军地盘已经形成了县、郡、大将军府所在的邺城这三级统治框架,县有县令、五百主,郡有太守、校尉,重要关卡、城池还有中郎将镇守,已经是个实打实的割据政权。

  因此年后不断有人上表上奏请求大将军进位称帝,就建都邺城,但被李昊以地盘狭小、尚有强敌在南的理由推辞了。

  这次回来,除去正常的处置政务军务外,他得将这事捋清楚,该画的饼要画,该给的封赏要给,免得名不正言不顺。

  议事正厅里,身处邺城的文官武将已经到齐,与原先的跪坐于案桌后不同,义军议事时全员坐在高脚椅子上,大将军李昊坐北朝南,文官居东,武将居西。

  文官首排是李辑、李晃这两兄弟,以及张仁。其后则是邺县县令卢志、邯郸县令费立等人,赵忠这种主事位于文官中间位置。

  武将之首则是卢嵘,范阳就在中山郡东北部,卢嵘是范阳卢氏破落户这事瞒不住人,得知其出身低微后,李昊便让卢嵘留守邺城。

  义军此前的除县令郡守外的官职任命都是李昊按明朝的六部设的,只设置了郎官、主事这一级。

  两汉时期六部的职责由九卿分管,魏晋时演化出了三公、吏部曹、民曹、客曹等六曹尚书,这套做法被后世的李氏朝鲜偷学去,弄了个六曹二司出来。

  “天序不可无统,人神不可旷主。大将军威振海内、恩施并冀,当进位为帝,以安天下百姓之心。”李辑率先劝进。

  李辑领着他兄弟俩的私兵参与过多次大战,军职上被授予了中郎将,但仍旧管着监督工匠修缮、营造铁甲、军械的虞衡司之事。

  邺城内有四五千名工匠便由他主管。

  论才华,李辑远远在文官里排不到前列,其身后的卢志、费立等人都有才名,处置政务、率军征战两样都能做。

  但他在文官里功劳最为深厚,又比大多数武将有才华,文官武将们也只能推他第一个劝进。

  “虞衡司郎中所言在理,司马家的皇帝是个傻子,那些藩王们一个个有贼心没贼胆,我看这天子之位,就得大将军来坐。”卢嵘第二个劝进。

  比起李辑,他的话糙了不少。

  而后一名文官、一名武将轮流劝进,核心意思都是要大将军称帝。

  当然,在李辑率先劝进之时,就有仆役端着十二旒冕服到大将军案前。

  “你们又想着害苦我?”让主要的文官武将表达完意思后,李昊打断了后面之人的劝进,“如今义军地盘不足两州,汲郡、河内郡更是有大兵云集,随时准备北攻邺城,司马越也带着河北大都督的官职,即将带着青徐之兵从东面合围,此时称帝,过于劳民伤财。”

  称帝不是简单的穿件衣服就能打发过去,除去繁复的登基大典、通常还要大赦天下,广加封赏,就义军紧张的财政,根本支撑不起一场称帝仪式。

  “但义军地盘已经跨州连郡,若只有一个大将军的名号,确实有名不正言不顺之弊端。以寡人之见,还是加个王号吧!”

  话说一半后,李昊转了口风。

  这么多人等着加封呢,简单称个王,再把文官武将们的官阶往上提一提,人人都满意。

  李辑、卢嵘、费立、卢志等人山呼大王英明,等他们起身跪拜完,李昊才说出他的设想。

  “加王号尚在其次,重要的还是捋清义军内部的文治,就从六部说起吧!”

  PS:求推荐票求月票。

第168章 前刘琨 后祖逖,中间夹着一个司马肜

  “以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替代司马家的吏部、客曹、三公、驾部、屯田、度支等六曹,各开一部,若有不能定夺之事,可向寡人上奏上表。以制敕台、制诰台代替门下省,以阁部大学士代替尚书省……设立都察院,与吏部、阁部大学士一同纠察群臣的过失。”

  唐王李昊的这些设想大多自明朝官制微改而来。

  明朝后期的官制是古代社会的集大成者,李昊在照抄作业时还更改了一些弊端。

  比如文官武将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将六部辖下各司的主官郎中提到了正四品、员外郎则为从四品,特地加强了内外官员的流转途径等。

  对卢志、费立、常骞、杜良这些既担任过晋廷地方县令、郡中正,又在王府任职的降官来讲,唐王的朝廷规划很容易理解。

  无非是尚书省、门下省被削减了绝大多数职权,而掌握了全部官员任免权、部分督察权的吏部地位空前提高。

  “大王,如此,臣恐吏部喧宾夺主,抢了阁部大学士群臣之首的地位。请大王削减吏部职权。”

  满头白发的常骞从东侧出列,弯腰行礼后毕恭毕敬地提议。

  他曾在蜀郡等地长期担任功曹等官,功曹是县令、郡守的佐吏,主管律法、吏员任免、协助县令郡守选用人员。

  换句话讲,他年轻时担任的大多是郡县一级的吏部之责。

  “寡人亦有此忧,再设六科,由都给事中掌印,左右给事中辅佐,监督六部政务,对制敕房、制诰房、六部的敕诰、奏表封驳。其品级定为都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从七品。”

  “再命六部、都察院将本部衙门、外放郡守县令应办的公事登记造册,名为考成簿,按季注销。考成簿一式三份,一份送六科注销,一份转交阁部大学士呈阅、一份留本部与都察院。按期完成的政务公事用朱笔勾画注销,逾期未完成的则抄录于表,每季上报,并由原官回禀原委。”

  低级官员任命这个权责只能交由专管这事的吏部的铨选司,高级官员,比如六部堂官、外地将军、一州刺史只能用廷推、奉旨任命。

  常骞眨着眼睛听着唐王的话,等声音结束后才急忙弯腰行礼,“大王英明。”

  他对这事挺熟悉,这种考成簿能增强六科在官员督察究劾之事上的权威,等于将吏部原先的考功职责夺走了大部分,的确消减了吏部大权。

  大致安排完朝廷框架后,李昊便命人进行第一次的廷推。

  “廷推便是众官推举六部、都察院等衙门的堂官,按寡人之意,六部得有一位尚书、两位侍郎才能处置各种政务,但唐军的郡县不算很多,各部便先推举一位侍郎,都察院推举一位都御史便可。”

  “寡人先推举,常骞为人老成持重,又有清廉高尚之名,可为都察院的都御史,督察究劾寡人与群臣。”

  这道推举没有人反对,但有人提出了疑问。

  “敢问大王,这都御史是何品级?位在六部尚书、阁部大学士上下何处?”

  另外一个老头杜良出声问道。

  他与常骞是义军官吏中唯二过了五十岁的老人,两人先前在晋廷的地位不高,但因为人清廉节俭而在义军中颇有名望。

  “正二品,与六部尚书同列七卿,位次嘛,次于吏户礼三部尚书之后,兵邢工三部尚书之前。”

  这只是明面上的说法,只要按唐王的规划让这六部运转起来,官员们很快就会发现都御史的职权仅次于吏部尚书。

  谁能决定官员的任命、升迁、去留,谁就是官员之首,都御史掌控了部分考功之职,还能通过督察究劾影响官员的升降,甚至革职,权力还是相当大的。

  “大王英明!”

  “如此,我唐国吏治必有所成。”

  厅内的文官武将各自出声拍了拍马屁。

  唐王伸手虚按,这群人才消停下来,开始正儿八经的推举六部尚书,毕竟此事关乎着唐国这个小朝廷的局势。

  “我推举李辑郎中为工部侍郎。在他治下,邺城工匠并无举家逃窜、懈怠出工之事。”

  “我推举杜良为礼部侍郎,杜郎中曾担任过中正,可举荐各地贤才为唐王所用。”

  “邺城县令卢志可为户部侍郎,其人有爱民之心,有他在,邺南诸县逃亡百姓说不定能回迁一部分。”

  “李矩将军镇守平阳、太原二郡,劳苦功高,当遥领吏部侍郎。”

  众官员七嘴八舌开始推举起自己亲近之人,连身处平阳郡的李矩都有人推举,偏偏没人推最近连立数功的王弥。

  “以李矩、卢志、杜良、李廉、王弥、李辑为六部侍郎,常骞为都御史。以费立为六科掌印,如今朝廷初创,费立就能者多劳,将六科之事全掌起来。”

  唐王宣布了自己的任命。

  听到名字的官员纷纷出列跪拜,其余官员面露艳羡神情。

  大体将六部框架捋清后,李昊兴致勃勃的商讨起给各将、各官封爵之事。

首节 上一节 133/1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修仙求道的朱家老六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