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修仙求道的朱家老六

大明:修仙求道的朱家老六 第26节

  汉王叹了口气,双眼微眯问道:“侄子啊,有什么方法你就直说吧。”

  他虽然想要靠户部的调动,来凑齐银子。

  但若是多出来一条搞钱的路线,那自然更好。

  “虽然说起来是盐铁与抄家这几种方法。”

  “但是实际上,全都是一种方法,查处贪污腐败与银子流转。”见到汉王认真起来,朱瞻堪缓缓开口介绍道。

  “太祖时期,查处贪污腐败格外严格,凡是贪污六十两银子,便要剥皮立于庙前!”

  “然而,皇爷爷仁慈,未曾继续实行剥皮法。”

  “故而贪污腐败之事更加繁多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从盐铁中挣钱,并不能全都算是贪污腐败,也有人靠钻政策漏洞挣钱的意思。”

  太子爷与汉王听得有点迷糊了。

  介于贪污腐败与不贪污腐败之间?这是什么操作。

  监国许久的太子爷对于朱瞻堪说的贪污腐败更加了解。

  永乐新朝以来,对于贪腐的监管确实没有那么严格了。

  “瞻堪啊,你说钻漏洞是什么意思?”太子爷皱着眉头问道。

  “父亲可知道如今市面上盐的单价?”朱瞻堪笑着问道。

  “应天府内,普通食盐,便宜时估摸一斤要四五十文,贵时估计一斤能破百文吧。”太子爷稍微琢磨了一番,答道。

  汉王认可的点了点头,虽然他不曾亲自购买过食盐。

  但是汉王府可是干着售卖盐引的活计,而且还是府中的一项大收入来源。

  汉王自然对于盐的价格很是关心。

  朱瞻基惊讶道:“这盐价上下变化居然这么大?”

  太子与汉王尽皆默然,这是新朝的朝政留下来的锅。

  朱瞻堪笑着解释道:“大哥,盐是百姓必须要吃的东西,而且制作起来还有些费力,再加上盐税、盐引,因此盐价一直以来也不算低。

  几年前,为了弥补国库空虚,户部进一步大力发展了开中法,众多盐引甚至于售卖食盐的权力都被各层分走了,盐价波动大也就不奇怪了。”

  民制食盐、朝廷收售、官卖盐引、商收盐引、商运食盐、商销食盐。

  经历了那么多手的盐,价格自然会贵到离谱了!

  朱瞻基想了想道:“收售食盐的过程居然这么复杂?不能省去一些环节吗?”

  太子摇了摇头,瞻基还是年轻了。

  解释道:“民造与商运卖自然无法省去,难不成让朝廷不再掺和盐政?”

  朝廷不掺和,信不信一两年后普通盐的价格就能到二百文!

  商人可是逐利的,大部分没有国与天下的概念。

  大灾之年,囤货居奇、收仓储粮、哄抬粮价,比比皆是。

  再说了,朝廷的收入大头就来自于盐政。

  通过售卖盐引加盐税,一年保守估计能够收入千万两白银!

  舍弃这一笔收入,朝廷的财政恐怕会更加吃紧。

  朱瞻基看向朱瞻堪道:“六弟,没办法省去中间环节,那真的建议二叔去治理盐政贪污?”

  说完,朱瞻基露出幸灾乐祸的表情。

  朱瞻堪认真的声音响起。

  “父亲,你可还记得我大明共有多少人口?”

  人口是任何一个朝代都十分看重的问题。

  监国多年的太子,自然对人口数量心知肚明,虽说如今统计的人口数量并不准确。

  去年,永乐十年,居然还上报出来一个六千多万人口的数量。

  结果到了收税的时候,各地官员都麻爪了。

  好在太子爷是个仁慈的主,还是按照原本五千一百万的人数收的赋税。

  “大概五千一百万余人。”

  朱瞻堪点了点头,与他估计的差不多,继续道:“五千余万人,一个成年人一年估摸要吃十市斤的盐,耕种的成年人吃的要多些,老人、小孩吃的盐要少些,再加上酒楼等地用盐较多,一年合计消耗个五万万市斤,不算多吧?”

  太子、汉王闻言点了点头。

  按照消耗的思路来看,确实不算多,实际上消耗应该会高于五万万才对。

  “一市斤盐约合...多少钱啊?”朱瞻堪望向太子爷。

  太子爷思索一番道:“官方定价二十文一市斤,再加上盐税、盐引,还有各地运费不同,市面上一市斤约莫要几十文到上百文吧,应天府毕竟是都城,偶尔还会更贵些。”

  这个价格比朱瞻堪预想的还要低一些,不过也正常。

  现在的大明,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白银流入,物价自然还不算高。

第26章 法器——鹽法剑

  朱瞻堪继续问道:“大明盐政收入有多少?”

  “去年收入格外多,足足有上千万两,前些年大概一年七八百万两吧。”

  汉王一听感觉不对劲了,道:“大哥,盐税一年足足有七八百万两,父皇打仗怎么就缺钱了?还是在糊弄我这个汉王不懂朝政!这帮......”

  “哎!哎!不是盐税!是盐的收入。”

  “这有何区别啊!实在不行,我从盐税里面拿出来一些....”

  太子爷连忙拦住汉王,道:“可不敢乱动啊,盐道官员的俸禄要从这些收入中出,驿站很大一部分是由盐政收入补贴,再加上盐道官员四处巡查的路费,林林总总加起来便要占去近一半的收入,朝廷能动用的也就几百万两银子。”

  说实在的几百万两银子根本就不够补贴朝堂的缺口。

  更别说这些收入,还不一定全是银子。

  太祖制定的收税法,收什么税,就要什么东西。

  比方说交农税,种的粟米就交粟米,种的水稻就交水稻。

  这么做唯一的优点就是避免了一部分的中间商,赚百姓的差价。

  毕竟粮食直接交给朝廷了,粮价或跌或涨都不用老百姓承担了。

  “那不是还剩下来那么多钱吗?”

  “哎呀,剩余的收入还要用于边防,战马,赈灾之类的突发事件啊。”

  当初太祖皇帝定下的收税政策,确实经过了精密的计算。

  几乎可以保证了收一年的税,足够用一年。

  但是一旦出现天灾人祸与边防战事,这税收便不够了。

  盐铁的收入很好的补充了朝廷的用度。

  “瞻堪啊,你继续说啊。”太子爷赶紧打断了汉王的话茬,生怕这个虎头虎脑的二弟真的去乱动朝廷盐政银子。

  “爹,我朝盐政收入的银子还不少啊?”朱瞻堪脸色古怪的问道。

  太子爷一脸自豪的回道:“当然!我大明盐政收入可是高于大元很多啊。”

  朱瞻基从六弟的语气中,察觉到不对劲了。

  跟着他六弟学习蒸汽机有关知识的时候,他还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

  复杂的知识确实不会,可加减法他还是会的。

  听完太子爷的盐政收入,朱瞻基拿出几张纸来默默的计算起来。

  不到片刻,朱瞻基脸色瞬间变得难看。

  这么算下来,多少人要被牵连进去啊!

  太子爷自然注意到朱瞻基算账的小动作,连忙追问道:“算出来什么了?”

  朱瞻基神色凝重的答道:“按照六弟的说法,白银收入约两千五百万两白银,而朝廷只剩下几百万两可以使用,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制造食盐的成本价大概是多少?”

  听到两千多万的巨额数字,太子与汉王的脸色皆是一沉。

  朝廷可只有几百万到上千万两的收入啊,而且几乎一半部分还会支出到盐政上面,最后只有几百万两可以用在别的地方。

  那其他的钱到哪里去了?

  食盐的制造可是全程都握在朝廷手中,贩卖私盐最低惩罚也要杖一百啊。

  普通人别说一百杖,三五十杖便要被打死了。

  太子随手招过来一个,叫他找一个户部统计盐政收入的官员过来。

  没一会儿,官员就过来了。

  汉王迫不及待的问道:“你说,制造食盐的成本大概要多少?”

首节 上一节 26/1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召唤无敌:老婆为我打江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