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修仙求道的朱家老六

大明:修仙求道的朱家老六 第161节

  如此粗鄙的刺客手法,绝对不是那位好二叔能搞出来的。

  “你在外面打仗,不知道你二叔最近在做什么。”

  朱胖胖端起一碗热茶,一脸长见识的模样。

  “你二叔最近在搞什么....就是瞻堪说的,那个移民!”

  “移民?”

  朱瞻堪干笑两声,看朱胖胖认真的神色。

  二叔,还真搞上移民政策了?

  “就是把瓦剌鞑靼,心向我大明的边民,全都迁移到河套以内来。”

  “之前被打成那个样子,这他们能乐意迁移?”

  鞑靼与瓦剌的情况特别又没那么特别。

  从某种角度来讲,两家都继承了前元部分正统。

  为什么说继承部分正统?

  最正宗的土地,他们完全没有继承到。

  最富裕的中原大地,在他们父辈、爷爷辈手中丢失。

  也就是说,他们大多数人,对大明的态度偏向恶意。

  更别说前几个月,刚被大明一顿输出。

  几乎把组织架构给干的稀碎。

  “迁移嘛,战败了的鞑靼迁移,哪里由他们做主了?”

  朱胖胖支支吾吾道:“老二...唉,这也是缺德。”

  听到这里,朱瞻堪倒是有点好奇了。

  “老二手下不是培养一堆武者吗?”

  “这鞑靼瓦剌名义上是个国家,其实内部以部落为主。”

  “基本上属于各管各的。”

  “所以,老二直接派武者悄咪咪...把部落首领杀了。”

  “然后,光明正大的要求对方内迁。”

  说到这,朱胖胖一脸难以言说。

  “这一路的杂税乱税啊!等那些个部落迁移到地方之后,也就剩下一身衣裳了。”

  好家伙。

  朱瞻堪直呼好家伙。

  这是移民?这是纯抢劫吧?

  还悄咪咪。

  只要把所有见过我的敌人杀掉,就是悄咪咪对吧?

  朱瞻基将话题转回刺客,抿了一口茶叶:“这么说,昨晚的刺客,涉及到二叔麾下的武者?”

  “那倒没有。”朱胖胖老实的摇摇头:“但是幕后主使,疑似汉王府长史。”

  “噗!!”

  闻言,朱瞻基一口凉茶喷了出来。

  这还不如涉及到武者呢!

  长史,几乎管理着王府上下有关‘名’的大小事宜!

  甚至从某种程度,可以大幅度限制藩王的权力!

  也可以完全代表藩王的意思。

  长史算是两个方向的极端。

  至于如何把握这个度,就看藩王与长史的关系怎么样了。

  朱瞻基幸灾乐祸:“嘿,二叔搞不准还真陷进去了。”

  当然,不论是朱胖胖还是朱瞻基,全都不认为汉王会造反或刺杀。

  别人不知道朱瞻堪的实力,他们还不知道?

  徒手灭城恐怕都不是难事!

  更别提洋气的朱棣正在搞新大明。

  他们这些太子藩王,未来说不定能当个扛把子。

  朱瞻基面色变得阴沉了些许:“所以是栽赃?谁?”

  听闻此言,朱胖胖反而不说话,这里面涉及到的人可太多了。

  朱瞻堪用肯定的语气道:“牵扯到大臣?还很多,是爹你手下的大臣?”

  朱高炽没有隐瞒,无奈点头道:“确实,就连内阁学士,也有一人涉及。”

  根据朱瞻堪的建议,大明的内阁制度并不像曾经。

  初始版本的内阁,选择几人封为内阁学士,临时辅助处理政事。

  但是经过制度改进之后,内阁直接成为了固定的机构。

  权力范畴也固定下来。

  内阁学士的品级固定为六品、大学士固定为五品。

  数量也由几人扩充到三十七人。

  且内阁学士仅对皇帝或监国负责,并且学士的任免完全由皇帝决定。

  算是低配版的军机处。

  朱瞻基攥紧茶杯:“这群吃里扒外的家伙,就应该学太祖爷爷,全都拉出去剥皮填草!”

  朱胖胖忧色更重:“要是就一两个内阁学士,这事倒是简单了。”

  “根据连夜审讯与抓捕调查,至少涉及到七八个三、四品官员。”

  朱瞻基不解道:“涉及到那么多官员又如何?难道想当官的人还少?拉下去一批,总有人想爬上来当官。”

  朱胖胖连连摇头:“你们在外征战这么久,可能不太了解朝廷内的情况,牵连太广不是件好事。”

  朱瞻基撇撇嘴:“有什么不好的。”

  朱瞻堪也是附和道:“爹,你别担心官员,那不过是些许风霜罢了,等皇爷爷彻底定住国运,凝聚出运朝官印,官员们发现官印的好处,自然会趋之若鹜。”

  朱胖胖咳嗽两声:“这可是莫大的丑闻啊,涉及到朝臣、勋贵、藩王,搞不好各地就要举兵造反了。”

  “等会?”

  朱瞻基拉住朱胖胖:“朝臣、勋贵能理解,怎么还有藩王的事?”

  “哈哈哈。”

  朱瞻堪笑道:“大哥,这么快你就忘记,皇爷爷削藩的事了?”

  “永乐初年。”

  “几乎所有在外藩王的兵权被收拢了个干净。”

  “皇爷爷承诺给各位藩王荣华富贵。”

  “但是去年,新藩王政策搞出来之后,那些藩王的心思...”

  明初,太祖皇帝为了应对北方无人可派、无人愿去的窘境。

  自然要册封藩王,镇守在北边。

  表达出一个朝廷不会放弃北方的态度。

  为了保证藩王的安全,边塞九王,几乎人手一支数量可观的军队。

  为了供养军队以及‘一点点’疼爱儿子。

  太祖朱元璋自然不吝啬年俸与封赏。

  在洪武初年,藩王制度其实相当适应时代。

  将军队与待遇交给各藩王之后,一定程度减轻了养军的压力。

  同时,为了个人的安危,藩王们势必努力训练,确保军队保持可观的战斗力。

  从而达到藩王守边的效果。

  但随着洪武朝的落幕,藩王做大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也就有了建文帝削藩,引来朱棣进京靖难的大变!

  当然,建文帝说是削藩,不如说是灭藩!

  短短一年,直接干掉五个藩王!

首节 上一节 161/1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召唤无敌:老婆为我打江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